原來,比起父母離婚,孩子更害怕的是這件事

2019-07-29     小雪老師講故事

孩子最怕什麼?

除了家庭暴力,就是父母之間長期的炮火與硝煙。

前幾天我在跟朋友們一起聊天時,突然就聊到了大家對於童年最難忘的事。而其中一位朋友就說到她童年最難忘的記憶就是:父母吵架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凌遲般的折磨一樣。

在她的記憶中,從自己記事起,她的父母就一直不間斷地在吵架。父親喜歡在外跟朋友喝酒,家裡的事基本都不管。母親是典型的包攬家務的家庭婦女。他們經常會為了一點生活瑣碎的事情吵個不停,最嚴重的就是摔東西,砸玻璃······

對於當時6歲的她,內心是極其恐慌和焦慮的,也不敢大聲哭,只能默默的躲在牆角流眼淚,因為她的爸爸看見了會很生氣的吼她:「不准哭,哭得我心煩。」

這種恐懼一直伴隨她到大學,只要一聽到別人大聲說話,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擔憂,腦子裡下意識呈現的全是當年父母吵架的情形。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現在漸漸的從那段悲傷的記憶中走了出來。

很多人都以為夫妻間爭吵,最受傷的是當事人。

其實不是,如果婚姻不幸福、夫妻經常吵架,為此付出代價的往往是孩子。





你有想過,當你和另一半吵架的時候,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他看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嗎?

泰國有個4分鐘的動畫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以小孩子的第一視角,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吵架時對孩子的影響。

全片雖無一句台詞,但看完之後,仍然讓我心生恐懼。

家,本應該是孩子心中最溫暖、最安全、最舒服的避風港。

但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當父母吵架時,家竟然是孩子心中最可怕的地方;父母吵架的畫面,居然是孩子心中的一部可怕的恐怖片;而吵架時的父母,也變成了孩子心中面目猙獰的怪物......




據調查顯示,父母離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30%,而父母未離婚但經常吵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32%,從數據可以看出,父母當孩子面吵架、家暴,對孩子的影響比離婚更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像我朋友這樣的人,以下就是他們在父母經常爭吵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體驗:

「爸媽吵架的時候,只敢自己躲在被窩裡發抖,不敢哭出聲。」

「他們一打架我就哭,有一次我記得我跪在他們面前求他們別打了。」

「我媽總說:要不是為你,我早就離了。其實我特別想說,我真的很想你們早點離。」

「我很想知道他們累不累,我看著覺得我很累,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結婚,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婚姻生活是這個樣子。」

「這輩子都覺得,一個人生活特別好。」





想起多年前,有一次我跟老沙吵架,那陣子工作比較忙,情緒也不太好。

有天早上幫沙沙穿衣服,讓老公幫忙拿衣服,誰知對方專心致志做其他事,完全沒反應,我當時情緒一上來,聲音也不自覺提高了,結果一場爭吵就這樣如期而至。

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當天下午老沙道了歉,這件事就算過去了。後來我才發現,我們是過了,但在沙沙的心裡還未過去。

有天,女兒跟我聊天,小心翼翼地問:「你會跟爸爸離婚嗎?」

那一刻,我後悔極了,我們大人在爭吵時都只顧及到自己的情緒,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不會,我和爸爸不會分開,爸爸和媽媽是很相愛的,我們也很愛沙沙」,聽到我說的話後,女兒像放下心頭大石般,鬆了一口氣。

我們總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中多慮和敏感。




父母吵架,輸掉的總是孩子。

他們的每一次爭吵,都會給孩子留下悲傷、恐懼的情緒,而這種壞情緒會被積攢在內心深處。

如果壞情緒一直被壓制、會讓孩子對現實感到無助和絕望,也很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嚴重的情況有可能是情緒失控、抑鬱;更甚者是為了躲避悲傷,產生「自殺」的念頭。

幾個月前喝下百草枯的「殺魚弟」,曾在我們朋友圈刷了屏。




2010年11月,一個不滿10歲的小男孩兒在買魚市場自家的攤位上,手持殺魚刀、眼神犀利、熟練殺魚的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因此,他被網友稱為「殺魚弟」。

去年的8月,17歲的殺魚弟因服用農藥「百草枯」被送醫院急救,要知道,服用百草枯死亡率可達到90%以上,沒有解藥。好在他服下農藥之前喝了大量的飲料,再加上就醫及時,才沒有被死神帶走。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這個孩子服用這樣的毒藥自殺?

理由讓人大吃一驚:因為受不了父母吵架,所以一氣之下就服毒自殺了。

家長們無所顧忌當著孩子面的爭吵,一次次在孩子心中埋下因,最終爆發出家長不能承受的果。

看到這裡,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有時候另一半的做法確實太氣人,好好說話又不聽,我沒辦法不吵啊!」

是的,生活就是由柴米油鹽醬醋茶組成。夫妻,是攜手要走過一生的人,一輩子不拌嘴,幾乎不可能。




美國一項歷時17年的心理研究發現:夫妻鬧矛盾時,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壓抑憤怒的夫妻日後的死亡率是表達憤怒的夫婦的5倍。

吵架是夫妻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對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的探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吵架是一種夫妻間試圖重新聯結的方式。

但重要的是,夫妻吵架要有原則。




既然夫妻偶爾的爭吵是正常的,那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受父母的爭吵影響呢?

  • 儘量避開孩子


孩子面對父母爭吵往往會不知所措,甚至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的不和。

父母有什麼問題儘量避開孩子,再進行溝通。如果可以,儘量不要冷戰,因為那樣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傷害。




  • 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爭對錯


生活中的大多數吵架多以爭對錯開始的,內容可能都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爭吵只是因為彼此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從某種程度上說,誰都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然而,有的夫妻為了證明對方是錯的,嗓門就會越來越大。喜歡抓住對方語言中的某一些字眼、言論,去爭論、質疑、指導、批評,這樣只會讓兩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而聰明的夫妻會有意識地避免「誰是誰非」的話題,而更多地使用「選擇」這個概念。

比如我選擇這樣的觀點,或我選擇那樣去做,我的選擇並不等於我是對的,也沒有暗指對方是錯的,只是選擇不同而已。這樣溝通會使彼此都感覺輕鬆許多。




  • 當著孩子面和好


如果不小心讓孩子看到爭吵的場面。

事後,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輕輕鬆鬆地和好,還要坦誠地跟孩子溝通,讓他知道,爸爸媽媽還是相愛的,並且一直愛著他,這一點不會因為吵架而發生改變。

世界上沒有哪對夫妻是完全和諧的,區別是,夫妻之間在爭吵之後,是否願意把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去修復家庭關係。

無論如何,父母恩愛是最好的教育,有時候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還真不需要幾百萬幾千萬,也不需要名師名校,真正對他的成長來說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父母給他創造的安全、溫暖、充滿愛的環境。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樣解決家庭中的失和問題的,不妨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哦。




前幾天我在跟朋友們一起聊天時,突然就聊到了大家對於童年最難忘的事。而其中一位朋友就說到她童年最難忘的記憶就是:父母吵架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凌遲般的折磨一樣。

在她的記憶中,從自己記事起,她的父母就一直不間斷地在吵架。父親喜歡在外跟朋友喝酒,家裡的事基本都不管。母親是典型的包攬家務的家庭婦女。他們經常會為了一點生活瑣碎的事情吵個不停,最嚴重的就是摔東西,砸玻璃······

對於當時6歲的她,內心是極其恐慌和焦慮的,也不敢大聲哭,只能默默的躲在牆角流眼淚,因為她的爸爸看見了會很生氣的吼她:「不准哭,哭得我心煩。」

這種恐懼一直伴隨她到大學,只要一聽到別人大聲說話,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擔憂,腦子裡下意識呈現的全是當年父母吵架的情形。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現在漸漸的從那段悲傷的記憶中走了出來。

很多人都以為夫妻間爭吵,最受傷的是當事人。

其實不是,如果婚姻不幸福、夫妻經常吵架,為此付出代價的往往是孩子。





你有想過,當你和另一半吵架的時候,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他看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嗎?

泰國有個4分鐘的動畫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以小孩子的第一視角,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吵架時對孩子的影響。

全片雖無一句台詞,但看完之後,仍然讓我心生恐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wm_XWwBUcHTFCnfM0-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