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挖鼻孔咬指甲愛抖腿,想要改正這些小毛病,你得學學這位媽媽

2019-12-03     小雪老師講故事

最近把《正面管教》這本書又讀了一遍,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真的有道理,去年讀這本書時沒有解開的迷思,如今重讀一遍後豁然開朗了不少。


正面管教是由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編寫的,她在自己的教育生涯和學術生涯中一直倡導著「溫和而堅定」對待孩子,簡單來說就是: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理孩子。



這個態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在經常會收到很多家長給我留言,有一位媽媽說:



大家好像對娃身上的小毛病充滿焦慮,更不知怎樣管教,而且搞不好還會受到老師的投訴,弄得自己心煩意亂。


《正面管教》中說過一句話:


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孩子在通過不良行為告訴我們:「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感受不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


如果家長理解【我只是想有所歸屬】這個概念,去挖掘不良行為背後的隱含想法,就是幫助有不良行為孩子的第一步。



所以,面對孩子這樣那樣的小毛病,當他說出自己的真實理由,家長再耐心引導,許多問題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辦。


(以前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孩子愛動、小動作不斷、注意力不集中,這幾個原因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可以參考。)


最近,我發現了一位媽媽可以做到這樣美好的舉動,她的孩子也十分可愛。這對母子就出現在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繪本——《有理由》。


#本篇繪本賞析無廣告與團購,

可放心食用#


封面


藍色基調的封面中,畫著林林總總,各種不同神態的孩子。有的在晃腿、有的在發獃、有的在咬指甲、有的在用吸管吐泡泡……


剛看到這本書時,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這麼有態度的小孩子,在生活中很少見,我一口氣看完整個故事, 大呼過癮。


第二天就借給了同事,同事還書時和我說:「我家呦呦看完書後可興奮了,發明出一套專屬暗語,我一和她說暗語,她小毛病很快就改正了。」


這本書太有意思,太神奇了,我回家後馬上就寫了這篇賞析,一定要和你們分享。


扉頁


這本書的作家是我非常喜歡的吉竹伸介,可以說是日本繪本界的頂級流量,他的畫風質樸而簡單,但腦洞卻可以飛向九霄雲外。


圖中的小男孩走在回家的路上,悠然愜意,他就是我們今天的小主人公,也是一個愛挖鼻屎的小男孩。


1


我有個習慣是愛挖鼻孔,所以總是挨媽媽說。媽媽的理由是:這個樣子不文明。


我也想找個理由,如果找到充分的理由,不是就可以挖鼻孔了嗎?


孩子的想法總是簡單直接,你有理由不讓我挖鼻孔,那我找到可以反駁你的理由,我的行為就可以被允許了。


2


啊!又挖鼻孔,不能這樣啊!


啊!又被抓住了,媽媽好像有點生氣誒,淡定一點,我要找個充分的理由。


不,這不是挖鼻孔…這是……


3


我鼻子裡有一個開關,一按這個開關,

腦子裡就會發射興奮電波,

這個電波能讓大家都心情愉悅。


  • 挖鼻屎和發電波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動作非常相似,咔噠咔噠的機械聲音更是充滿代入感,讓大家開心的電波成了「何樂而不為」的充分條件,這是滿口胡言嗎?
    這是孩子們腦洞大開的世界。


4


媽媽:啊!怎麼又咬起指甲來了?


我:不…這不是咬指甲…我一咬指甲,就會發出大人聽不見的聲音。


這個聲音可以把來吃垃圾的烏鴉趕跑。


5


媽媽:啊!怎麼又抖起腿來了?


我:不…這不是抖腿…這也是有理由的!


這是鼴鼠語,我把今天發生的事告訴鼴鼠呢。


6


把飯撒得到處都是,是因為有一些奇異的小東西對我說:「分一點兒飯給我們吧。」


7


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是因為商店和教室里的椅子心情不好,到處亂鬧。


所以我哄他們玩。


8


在床上砰砰地跳,是因為我在練習。


練習好了的話,即使路面變得像蹦床一樣,我也能順利地走到學校。


9


在走廊和商店裡噔噔噔地跑。


是因為「衝鋒蟲」落在了我頭上,


所以我就不由自主跑起來了。


  • 讀到這裡我真的笑出了聲,給作者的想像力跪了!
    他讓小朋友和鼴鼠通話,賦予椅子古怪的脾氣,還有那些未知世界的小生物,這些在大人聽起來不可思議的東西,都讓小毛病變得富有生命力。



10


一看見高台就上,是因為我在訓練自己呀。


這樣的話,如果發現小貓下不來樹,我就能去救它啦。


11


用吸管咕嘟咕嘟地吹泡泡,是因為我在發信號呢。


為了告訴「神明」: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事情,但我們都還好。


全世界都用這種信號。


12


咯吱咯吱地咬吸管,


是為了參加「吸管咯吱咯吱大賽」…



獲得冠軍,造一條大船。


這樣大家就可以一起去週遊世界。


13


媽媽:原來如此,我明白啦。但是能不能儘量把不講衛生和不像樣的習慣改一改?


我:知道了。


14


我:不過大人也有「不知怎麼就干出來的事情「吧?媽媽老愛擺弄頭髮,這有什麼理由嗎?


媽媽:啊?這個…對了,媽媽的頭髮尖兒上寫著好多菜名…每天吃什麼,就像抽籤一樣決定,今天寫著「煎牛肉餅「!



看到這兒, 相信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吧,要說這些奇奇怪怪的小毛病,可不光是小孩子的專利,大人也一樣有呢!比如我,吃帶魚時一定要先在盤子裡把魚肉剃下來,再夾進碗里,搞得老沙每次都要吐槽我「吃貓食」。


而書中的小男孩,他一定生活在一個友愛輕鬆的家庭中,面對他的各種小毛病,媽媽不會責罵,不會粗暴打斷,反而給了孩子尊重和寬容。


在這樣的環境下, 孩子機靈活潑。自信幽默,編出了五花八門的奇思妙想,每一個理由都充滿了童真童趣。



而面對這些天馬行空的理由,媽媽是怎樣做的呢?


其實,繪本中的媽媽也不贊同孩子這些毛病,但是在孩子編造出理由後,她沒有拿出大人的智慧,不點破不打壓,只是順勢而為,耐心聽完孩子的理由。


當孩子說挖鼻屎是為了發送興奮電波,媽媽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媽媽已經很愉快了,請別再發射電波了好不好?」



當孩子說咬指甲是為了趕走吃垃圾的烏鴉,媽媽說:「哦——這個時間已經沒有烏鴉了,你就不用發聲音了吧。」



在孩子說完一大通理由後,媽媽還會拿出很理解的態度:原來如此,我明白啦。



一句「原來如此」說明了即使要做很多家務的媽媽,還是饒有興致的聽完了孩子無厘頭的理由,這樣一句溫暖的話,對於平日裡經常被誤解的孩子,就好像冰塊遇見了暖陽。


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爸媽面對孩子不好的習慣,通常都是粗暴打斷、直接警告。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也許孩子當時改掉了小毛病,但他們還是會再犯。


用過於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能收到暫時的效果。如果我們用尊重、理解的態度去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去耐心引導孩子, 也許你會收穫到意外的驚喜。


就像簡·尼爾森說的:當你想去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前,一定要讓他明白,你很愛他。只有先贏得他們的心,他們才會願意與你合作。


試著去體會孩子的心吧,在下一次他們犯小毛病的時候,記得先問一句:為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ENXz24BMH2_cNUgRZ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