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被孩子頂嘴氣哭:孩子會頂嘴,是父母的幸運

2019-10-25     小雪老師講故事

最近看了一個名叫《放學後》的教育綜藝,裡面有個叫徐睿晟(小名小寶)的小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練習小提琴時和爸爸的「互懟戰爭」,簡直和沙沙小時候如出一轍。

爸爸平時會指導小寶練琴,但總是打斷孩子糾正錯誤,小寶剛開始還挺有耐心回應爸爸,後面越來越不耐煩。

爸爸不僅經常打斷小寶練琴,還用毛筆指著小寶說話,小寶是個有自尊、有想法的孩子,讓爸爸不要指著他說話,還說爸爸教導得不對。

面對兒子的「公然挑釁」,爸爸又氣又沒面子,直說:「你今天吃槍藥了呀?」

小寶回懟到:「你今天吃了槍藥呀!」爸爸啞口無言,轉頭去拿血壓儀。

回想沙沙小時候練小提琴,她和老沙經常把書房變大型互懟現場,老沙覺得自己教導有方,沙沙則覺得爸爸太大聲、太強勢,倆人總是吵架。

老沙說:「練琴先練基本功。」沙沙說:「基本功都會了,我要練曲子。」

老沙說:「你不能光拉音符不打拍子。」沙沙說:「我心裡打著拍呢,你不能因為看不見就說我。」

老沙說東她往西,說一句後面有100句等著你,搞得那幾年老沙經常說覺得心臟不舒服。後來沙沙上中學以後不再每天練琴了,老沙的「心臟病」也不知不覺好了

我也有一次陪沙沙練琴,因為一點爭執不小心磕到了她的琴,沙沙沖我大喊:「賠我的琴!」看著她那張理直氣壯的臉,我氣得眼淚汪汪。

真是懷念當年那個又聽話又可愛的小天使啊,現在怎麼這麼愛頂嘴呢?



相信不僅是我,無數6~9歲的父母也會苦惱,曾經溫順聽話的孩子如今不聽話愛頂嘴,萬一以後養成了沒禮貌、叛逆的性格可怎麼辦?!

但孩子頂嘴真的是件壞事嗎?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頂嘴是源自無助和困惑,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惱怒之中不自覺地用頂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

成長過程中,孩子一般會經歷三個「叛逆期」。

「寶寶叛逆期」:2~3歲 左右;

「兒童叛逆期」:6~9歲 左右(兒童在這個時期常常被惱火和不理解的父母不合理地管教);

「青春叛逆期」:12~18歲左右;

愛頂嘴就會初次出現在「兒童叛逆期」,家長無論說什麼,無論說得對或錯,孩子總是會反駁幾句。



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有了自己的好惡,開始懂得拒絕,再也不是從前那個沒有判斷力,只會一味接受安排的小寶寶。

此時家長的心理落差和不解情緒往往隨著孩子的叛逆值正比例增長,家庭矛盾也隨之越來越激烈。

但是兒童教育專家蘭海老師說:「孩子愛頂嘴,第一說明你們家是開放民主的,孩子有話可以說;第二代表你家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思考能力。」

想一想你家孩子頂嘴時的有理有據的思維、據理力爭的勇氣,總比什麼事都憋在心裡,不與父母交流,與家人疏遠,最後發展成心理疾病的孩子讓人省心多了。

德國心理學專家曾說過,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都更具潛質。

孩子與其他人頂嘴時,能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並且通過爭辯掌握一定的邏輯技巧,對孩子的邏輯思維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跟蹤觀察2—5歲的孩子,直到他們的青年時期。結果發現:

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孩子,84%長大後意志堅強、有主見,獨立性好;

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孩子,僅有26%長大後意志堅強,74%長大後遇事缺乏獨立性。

所以,叛逆期是孩子性格逐漸獨立的一個形成階段和重要發展過程,頂嘴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

孩子在頂嘴時思維清晰、反抗性強、不畏父母強權、懂得發泄情緒等表現。

也會讓孩子在表達能力、思維反應、創新能力、獨立自主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身心健康方面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

會頂嘴的孩子一定不是乖孩子,但一定也不是沒有出息的孩子。

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頂嘴時,先不要急著打壓,你應該感到高興與欣慰,因為你的家庭教育是自由開放的,孩子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為一個越來越聰明、機敏、獨立的孩子。



當然,凡事有利皆有弊,頂嘴吵架不是一個平和、正常、有效的溝通方式,孩子和父母頂嘴是存在弊端的。

當孩子帶著不好的情緒向父母解釋事情時,很多父母覺得威嚴受到挑戰,聽不進去孩子的訴求,往往會認為解釋就是頂嘴,從而打壓孩子表達的積極性。

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間互不信任,生出隔閡,孩子在心裡默默積累不滿。這無論是對孩子成長還是家庭關係都有不良影響,即便孩子頂嘴是成長的正常表現,家長也不要放任自流。

那麼,面對孩子頂嘴,家長應該怎麼做?

1.用引導代替爭吵,了解孩子需求

前面說了,頂嘴吵架是不冷靜不理智的溝通,不僅低效還影響親子關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家長和孩子吵架總是進行兩輪。

第一輪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第二輪,雙方各自迴避後,彼此冷靜下來,表達意見。

而第二輪的溝通往往是平和有效的,此時父母和孩子彼此也會認識到剛才態度不好,並且開始後悔。

所以我們要跳過第一輪的無用功,引導孩子進行第二輪的有效溝通。

比如孩子寫作業有錯題,你去糾正他,他反而急了:「你能不能讓我靜一靜?不要總是打擾我。」

這個時候你說:怎麼學會頂嘴了?做錯題還不讓說了?這樣往往會激怒孩子,隱藏孩子頂嘴的原因。



不防先冷靜三秒,問問他:

你不開心嗎?

是不是老師講得太快了,你跟不上?

你要不要自己呆會兒?

即使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也是愛父母的,當家長平和地將孩子負面情緒引導出來後,孩子也不會繼續和家長正面槓,反而會慚愧於剛才不好的態度。

此時,家長就像是一個敞開的大門,接納並引導孩子進行溝通,耐心聽孩子說出他的問題與需求。很多時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你會改變自己的態度。

2.相互理解,求同存異

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兩片相同的樹葉。

即使孩子是你親骨肉,也會和你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當孩子表達出不同想法時,不一定要爭出個誰對誰錯, 當雙方都有理時,不妨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各自保留意見。

當你認同孩子的觀點時,請放下家長所謂的「權威」,去認可孩子吧,你的尊重也會贏得孩子對你的尊重與信任。

3.不妨做個「懶家長」

作為一個已經「脫離苦海」的家長來告訴大家,在經歷了沙沙兒童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後,我悟出來了一個道理——

有時,不妨做個「懶家長」,很多細節就不要去苛求。

因為終有一天,他們會自己朝著對的方向走去。

比如,拿穿秋褲這件事來說。沙沙上初高中時,每年冬天的早上我和老沙都要針對穿秋褲這個事和她來個爭論不休,但是沙沙覺得「穿秋褲老土」、「我一點都不冷」。



即使我和老沙逼著她穿上秋褲,她去了學校還是會自己脫下來放進書包里。

孩子青春期愛美是天性使然,你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看著她。

但是,就算那麼抗拒秋褲的沙沙,在上班之後,每年過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主動要求我給她找條秋褲穿,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誰冷誰知道。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上不妨逆其道而行之,與其告訴孩子怎麼做,不如讓他嘗嘗試錯的滋味,讓他自己去經歷去感受。

當然我說的懶也是有限度的,要在可控範圍之內,比如:讓孩子犯錯、遲到、挨凍、受點小傷。

這裡的懶不如說是「狠」,在孩子試錯的過程中,我們無需與他爭辯什麼,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孩子自然會懂得。

4.少點命令,多點耐心

孩子也要面子,當孩子有了自主意識和自尊后,一定不喜歡被命令和不尊重,就像開頭的小寶,爸爸用毛筆指著他說話讓他覺得自尊受到冒犯,才開始頂嘴的。

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看待,生活中沒有人喜歡被命令。

相比一個愛命令說教的父母,孩子更喜歡有耐心、幽默的父母。

當孩子不肯吃飯,一般家長會說:趕緊吃飯,還有一大堆作業沒做呢。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煩、抗拒,我們不如換個說法:

先把飯吃了,做完作業我們可以看繪本、聽故事。

換一種方法外在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少點命令,多點耐心。

孩子更理解父母,頂嘴也會變少的。

還有一點我想說的是,叛逆的孩子也在乎父母、愛父母的,他們會在和爸爸媽媽吵架後自己暗自難受、後悔,就和我們一樣

沙沙那次看到我被氣哭,像收了鋒芒的小刺蝟,向我過來道歉,我也檢討了自己的衝動。

所以,和孩子吵過架之後再去溝通時,不要繼續指責孩子了,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

「你剛才說的話,讓媽媽很難過,我知道你也很難過,媽媽是在乎你的,以後有問題我們可以一起找出解決辦法,好嗎?」

表達對孩子的友善、關心、尊重,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會因為父母理解自己而更愛父母。

就像我們開頭的提到的小寶,就算他和爸爸頂嘴,惹媽媽生氣,但是單獨採訪時,他對爸爸媽媽唯一的要求是: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待著。

「我喜歡和他們待著,我們要在一起很多年,一百多年,一萬多年,一億多年。」



希望每個父母都有懂得自己的孩子,也希望每個孩子都有理解自己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wA_Cm4BMH2_cNUgrt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