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休的時候,小雪老師跟兩位同事閒聊,他們都是家中寶貝還小的家長,一個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一個是七歲男孩的媽媽。兩位家長作為文藝工作者,自然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全方面發展,尤其是在藝術方面的培養更是下足了功夫。
那位媽媽的想法是,要讓孩子學習幾種既能陶冶情操、提升孩子個人氣質又能對他在以後的升學或是就業中有所幫助的特長。就一會兒的功夫,兩個人已經討論出了包括聲樂、鋼琴、繪畫等好幾種業餘愛好選擇,並且就哪裡的學習班更好進行了一番仔細的交流。
期間,那位做爸爸的家長說要想讓孩子能夠喜歡並且堅持這些業餘愛好,家長就要學會狠下心來逼一逼孩子,使用一些強制性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好這些藝術班。
這句話讓小雪老師深受觸動,並且由此想了很多。我們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各個方面都出色,掌握各種了不起的技能,不僅能夠生活,也要學會享受生活,做一個在文化和藝術上都有品味有素養的人。
但是我們在熱心積極的幫孩子挑選各種興趣班時,是否考慮過孩子自己的想法呢?如果說我們確實一心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發展、更廣闊的空間,而去替孩子做決定,並且逼著孩子投身其中,這樣得來的還能叫做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嗎?
當然,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經歷的比他們更多、我們更了解生活,所以我們更加能夠在綜合了多方面因素之後經過深思熟慮為孩子做出更適合他的選擇。但是孩子也擁有他自己的獨立人格,作為家長的我們,並不曾比他的階層更高、權力更大。所以我們應該明確「家長」這個詞的定位,家長與孩子不是工作中的上下級,我們也沒有強制孩子做什麼的權利。
對孩子來說家長應該是一個好的領路人、一個好的引導者,而不是乾綱獨斷、隻手遮天的獨裁者和決策者。畢竟那是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為他畫出我們曾走過的彎路和我們探索出的捷徑,卻不能限制孩子在總結了我們的經驗之後,拿起砍刀劈開荊棘另開闢出一條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新路,走上他自己的未來方向。
一味的高壓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原本好的出發點可能會在前進中不斷跑偏,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而尊重孩子選擇的前提是我們要善於傾聽、善於觀察,這樣家長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真實的認識到他們感興趣的是哪些方面,擅長的是哪些東西,避免在幫助孩子制定規劃和提建議時南轅北轍。
如果我們在一些選擇上與孩子產生了分歧,請不要用爭吵與責備作為解決方式。而是與孩子交流彼此的看法,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一看,並且通過溝通來讓孩子站在家長積累的生活經驗基礎上,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擁有的人生經驗,並不是為了用來在分歧時壓制孩子,而是為他奠定看的更高更遠的階梯。
而當孩子就選擇問題來詢問我們,或者我們有建議想主動提供給他時,我們可以為孩子理性的分析其中利弊與得失,把每個選擇的各種可能展現在孩子面前,甚至可以畫一張樹狀圖來幫助孩子理解,我們可以說我們更傾向於哪種選擇,因為它可以帶來更多好處,而最終還是儘量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自己。這既培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又教會了他辯證的看待事物的多面性,並且能夠促使他習慣在遭遇兩難和選擇時做出自己的判斷與決定,避免了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的性格形成。
孩子如果執拗,堅持選擇那些我們認為不是最佳、甚至明顯錯誤的選擇怎麼辦呢?首先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錯誤是成長的必經,每一次錯誤都可以讓人距離成功更進一步,所以如果是些不重要的小事,或者後果不會為孩子帶來明顯不利的,可以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經過失敗後家長跟孩子一起總結經驗,制定新的選擇,這對孩子來說是個寶貴的學習過程,也會讓家長以後的建議在孩子心中更有重量。
同時,這樣做也能夠讓孩子學會承受自己選擇帶來的好和不好,讓他通過親身的實踐明白,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做好準備承受一切它可能帶來的結果,增強責任意識和對結果的預見與考量,避免孩子過多的草率選擇。
不管是在業餘愛好的學習培養還是生活的其他方面,科學合理的尊重孩子的選擇,很有可能是幫助孩子多方面能力增強,營造和諧親子關係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