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公司成長,可能是你超越同齡人的唯一捷徑

2019-12-29     沐丞的自由生活

文/沐丞



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們部門有兩個90後選擇了離職,他們工作的時間並不長,才2年左右的時間,離職的原因不約而同,都是要回去加入家族企業,為以後接管家族企業做準備。可以說他們在公司的這段經歷不過是體驗社會。非常巧的是部門裡另外一名90後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回老家,同樣是接管家族企業。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我現在所在的公司中董事長的兒子也擔任要職,兒媳婦也在我們這個子公司學習業務,他們都是90後。

有時候你不得不感嘆,很多90後的工作經歷跟我們80後已經非常不一樣了。職場中的確有不少90後並不是十分關注錢,他們可能對貧窮並沒有很直觀的感知,更在意自我價值的實現,而70、80後則更關心養家餬口。一般來說80後的父母是50後,這群人用一個字形容大概就是窮,我的父母就是不折不扣的50後,他們小時候的家境都不怎麼樣,艱難的長大已經很不容易,人到中年還遭遇了下崗,大部分50後都是普普通通的來到如今退休的年齡。而90後的父母大部分是60後,如果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候,現如今不少人都是事業有成,那麼他們的90後子女無疑是很大的受益者。不少90後能出國留學也是家境好的證明,而馬上成年的00後則更不用說。

上述情況只是描述一個基本的社會情況,不代表所有的80後父母都窮,也不代表所有的90後家境都好,仍然還是會有不少90後需要依靠自己奮鬥才能改變命運,並不是都有父母的庇護。即便是家境不錯的90後,甚至有家族企業的90後,仍然需要努力才能真正接管家族的事業。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一份簡簡單單的生意等著你。



前兩天下午公司開了一場大會,一名資深的產品經理分享了她做產品的一些經驗,期間還講了一個關於她大學同學的故事。她的同學A應該是70後,當時是九十年代末,同學A和其老公B都是學的通信工程專業,畢業後兩人選擇了不同的公司,A進入了當時一家叫阿爾卡特的知名外企,她的老公B進入了華為。當時的A可謂風光無限,因為外企待遇特別好,每天朝九晚五從來不加班,出差住五星級酒店,出差補助甚至都超過了工資。而那個時候的華為才剛剛起步,老公B就是一名民企的打工仔,華為奉行奮鬥者文化,床墊文化,所以老公B的職場生活跟A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樣的戲劇性變化呢?A所在的外企可能因為過得太輕鬆,漸漸沒有了競爭力,結果不斷被兼并,現在的A已經是在等待公司破產然後拿補償再被遣散的狀態。A是40齣頭的年紀,這種大齡女性,因為公司倒閉失去工作,在就業市場上已經沒有任何競爭力,再找一份像樣的工作已經不可能。所幸的是她的老公B一直在華為,從華為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創業公司變成了世界500強、通信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巨頭,B本身跟隨華為一直成長,早已超越了同齡人,即便A失業在家也無所謂,因為家庭早就財務自由了。如果當初A和B都是雙雙選擇了知名外企,走著一樣的職場路線,現在一定是個很不圓滿的結局。

我有一個前同事也在創業,在創業之初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當時有一名浙大的應屆生加盟了這家初創公司。這名90後的浙大應屆生在學校成績優秀,畢業時手頭上有好幾個Offer,BAT和一些大公司的Offer都有,但是他選擇了一個風險極高的初創公司。我曾經問他為什麼這樣選擇,他的回答很簡單,他說他去離最近的阿里巴巴很容易,可是他在那裡只不過跟其他應屆生一樣是個小兵,起個花名然後被人使喚來使喚去。但是在這個初創公司他就是元老,不僅負責的內容更多能學習到的內容更多,關鍵是自己可以跟公司一起成長,就算失敗了也無所謂,畢竟每個人都要工作幾十年,職場之路還很長。

現在已經三年多時間過去了,這個創業公司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已經融資了兩輪,還獲得了海外的訂單,馬上就要融資第三輪,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個應屆生因為加入公司早,雖然不是創始人,但是也屬於初創團隊的核心員工,將來股票兌現一定遠超他那些選擇了BAT的同學。

當然,選擇加入初創公司,然後跟公司一起成長,這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不過風險和收益都是成正比的,總是不想承擔風險卻又想著飛黃騰達也很不現實。



昨天公司里一名關係不錯的90後產品經理離職了,他說是想去做偉大的產品,所以要去加入一個偉大的公司,這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功。這樣的想法也不能說是錯,很多人本能的以為在大公司平台更好,機會更多,自己成功的機率也更高,可是大公司分工也很細,人才濟濟,真正想要出人頭地也不是很簡單。很多大公司其實缺乏創新,因為很多好的想法要經過層層審批,特別是在已經有成熟產品的團隊,想要做大的創新也不是很容易。所以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巨頭公司都是通過收購、投資入股創業公司來完成自己的創新。

關鍵是加入一個偉大的公司並不能直接使自己偉大,已經存在的偉大產品都是屬於初創者。所有的偉大都是源自於渺小,蘋果誕生於一個小小的私家車庫,Facebook誕生於哈佛的學生宿舍,阿里巴巴誕生於一間民居,這些偉大產品我們基本上只記得最原始的初創團隊,沒有人會記得後來加入這些巨頭的普通員工。

我們可以看到跟隨公司成長是多麼的重要,華為董事長孫亞芳以前在華為是個客服,阿里巴巴副總裁董文紅以前在阿里巴巴是個前台,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以前在格力也只是個普通的銷售員。這三名勵志的女性在我們看來經歷堪稱傳奇,其實說神奇也不神奇,無非就是她們自己非常努力,同時跟隨公司一起成長,然後獲得了超常的回報而已。不過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很艱難,因為這需要你自己本身就非常努力,同時對公司的發展有十足的信心,並且在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做到風雨同舟。從這些寥寥無幾的成功者可以算得出來,絕大部分普通人通常不會這樣,大多人還是更習慣看重短期利益,看似短時間內自己是沒有吃虧,但是從長遠來看可能並不見得有很好的成就。



我也仔細思考了一下身邊的同學和朋友,發現那些一直在一家公司里的人最後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比如我現在公司的副總,他從大學畢業就來到現在的公司,差不多接近20年,從一個基層的程式設計師做起從來沒有換過工作,現在已經是公司里元老級的人物,進入最高管理層也是指日可待。曾經在上一家公司認識過一個合作方,他大學畢業就創業,10多年過去一直在經營自己的公司,現在年收入已經過億。我的一名同學一畢業去了海爾在一個小縣城的機構里做銷售,近13年過去了,他已經成為大區的銷售總監。這樣的人不是特別多,但是他們都因為跟公司一起成長超過了同齡人。相反的,身邊也有不少在一線城市裡打拚的朋友,但是他們經常換工作,甚至換行業,多年過去也還是普普通通。

這其實就像買股票,如果你採取價值投資,長期持有,認準了公司的前景,不斷投資,一旦這個公司也是不斷發展壯大,那麼你的股票將會不斷增值獲得非常高的收益。可是,如果你是採取短線操作,頻繁的買賣,今天買這個股票,明天買那個股票,那麼最後能勉強跑贏大盤就算不錯,更多時候肯定是以虧本結束。

如果你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等著你回去接手的家族企業,也沒有過人的才智膽識,只能像大多數人一樣靠自己的打拚創造未來,那麼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成長型的公司,在這樣的公司里貢獻自己的熱情和辛勤,跟隨它一起成長,這可能就是你超越同齡人的唯一捷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h1JUW8BMH2_cNUgLn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