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還貧窮的職場中年人,根本的原因在哪裡?

2019-11-03     沐丞的自由生活

文/沐丞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三個發展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Banerjee)、埃絲特·杜弗洛(Esther Duflo)、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班納吉、杜弗洛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還合著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這本書由兩位作者歷經15年實證調查寫成,主要討論貧窮的原因以及對主流「扶貧觀念」的反思: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15年來,為了弄清為什麼會貧窮,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貧窮陷阱」的怪圈。

書中一個最令人驚訝的觀點就是:窮不僅是結果,還是原因

這樣講可能難以理解,在普通大眾看來,窮人之所以窮的這個結果源自於他們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努力等主觀、客觀原因造成的,所以只要給予他們一定經濟上的扶持,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就會慢慢富起來。但是,真實的情況是現在國際上各種扶貧工作都是收效甚微,他們即使給予貧困人口更多的食物、更好的經濟救援,貧困的人還是老樣子,反而依賴性變得更強。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窮看上去是一個結果,其實它也是原因,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貧困陷阱」。因為窮,貧困人群會相當短視,他們傾向於投機取巧,享樂主義,今朝有酒今朝醉。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窮人喜歡買彩票,這種機率幾乎為0的暴富機會在他們看來是十分值得的投資,但是如果讓他們好好學習,長達十幾年的學習去改變命運就非常困難。

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沒有上學的機會,看上去是因為貧困導致的結果,實際上是因為父母的貧困造成他們無法上學的原因。因為家庭貧困,父母就很難從長遠角度去考慮問題,他們就會讓正在上學的孩子輟學去打工以滿足短期生活的需要。但是這樣的做法並不能真正改變家庭的經濟情況,看似好了一點,但是到孩子那一代又會陷入貧困的結果。

再比如一些農民工,每天接一點臨工,掙了一點錢之後就會去吃一頓好的,或者就直接在網吧把錢耗光,然後再去找一點臨工。如此往復,根本無法改變自己貧困的境況。

你一定看到過一些關於扶貧的段子,比如給窮人送兩隻羊羔,讓他們喂養長大,然後生小羊,這樣可以有越來越多的羊,可是窮人等不到自己擁有羊群的那一天,他們會直接把羊吃掉。給他們雞,讓他們養來生蛋孵小雞,再生蛋,也沒有可能,因為他們會把雞吃掉。

羊也好,雞也罷,在扶貧工作者那裡看來是生產工具,但是在貧困人群看來只是當下果腹的食物,他們不懂得延遲享受,無法遵循長期主義,所以即使有外力幫助,他們也很難脫離貧困。

從窮這個即是結果又是原因的觀點出發,我們也可以延展到其它領域,比如為什麼有人30多歲在工作上還是一無所成,依然是碌碌無為,拿一份死工資的中年打工者。

原理和貧窮是一樣的,那就是作為一名掙錢少的大齡打工者看上去是一個結果,其實它本身就是原因,而這個原因在年輕時甚至更早時就已經存在。

具備打工心態的人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個月拿到工資就已經很滿足,能夠應付眼下的生活就已經足夠,如果讓他們付出更多,年輕時期多吃點苦,奮鬥前置,多花點時間在工作上,多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這些人並沒有動力。相反的,能把工作對付過去,花光每個月的工資,買買彩票,幻想一下財務自由,這是他們最願意做的事情。

因為年輕時打工者心態的這一個原因,多年過去,當他們到了中年,發現自己來到了大齡打工者的這樣一個結果。這個時候又開始抱怨房價高,社會不公平,各種中年危機迎面而來。殊不知,即使環境多麼的好,機會多麼的多,對於他們來說也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因為這些人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他們以為是其它原因造成了自己的結果,其實他們的結果本身就是原因,這是一個「打工陷阱」。跳出這個陷阱的方法就是告別打工心態,但是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太難太難,所以他們就不得不沉淪在這個陷阱里。

貧窮陷阱和打工陷阱本質上是一回事,原因造成結果,而結果就是原因,想要改變唯有去打破這個因果關係。

作者簡介:簡書、今日頭條簽約作者,LinkedIn專欄作者,隨手記等各大財經類平台特邀理財作者。已出版個人理財書籍《理財要趁早》、《輕鬆做財女》、《理財趁年輕——願你過上想要的生活》,職場勵志書籍《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職場精進之路——從巨嬰到大咖》、《畢業五年,拼什麼成為5%的人》等。微信公眾號: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V04Pm4BMH2_cNUgFa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