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國標25km/h的車速,可能會成為壓垮外賣小哥的最後一根稻草。
外賣小哥的困境,「限速」真的是最大的原罪嗎?這些被困在系統里的騎手,騎著「不限速」的電動車就可以被解救了嗎?
不能。
就算是把電動車開成飛機也不能!
不僅不會,外賣小哥瘋狂「搶時間」和「拼速度」反而會帶來更大的交通安全隱患,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對行業規範化管理也是一劑「砒霜」。
關於外賣小哥的困境和不易,我們理解並尊重,尤其是看到那些觸目驚心的安全事故時,更讓人揪心難過。但悲劇不該可以放大化,外賣騎手這個群體不該被放在一個卑微的、需要被憐憫的角色裡面。
沒有一個人是容易的,上班族每天被公司壓榨也很辛苦,但真正對於一份職業的尊敬,並不是遇到困難時去索取外界的憐憫和同情,而是即使明白它的艱辛與不易,依然會告訴自己,「今天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天」。
回到「速度」的問題上,如果外賣車速度更快,或者乾脆不限速了,會出現怎樣的景象:
中午時分,送餐員舒克掛在胸前的手機上,不斷傳來派單信息,幾乎一刻不得閒。看了眼手機,舒克快步走進學院路上的某家餐廳。在手機不間斷的提醒聲中,匆忙找到餐廳準備好的餐食,送餐地點「華領國際A座」。舒克快速把食物放入手裡的保溫箱,走出餐廳,騎上電動車,匯入茫茫車流。
送得多,賺得多。因為店家出餐耽誤了點時間,為了不影響系統的考核,舒克不得不分秒必爭,縮短路上的時間,一路加速,掐著時間,抄小道,闖紅燈,逆行超速……
離目的地還有3個紅燈的距離,眼看著時間臨近,舒克再一次加速,只是這次「幸運」沒有光顧他,在他衝出路口的剎那,一個大貨車正從右方駛出……
以上這個場景,在現在看來也是常見的,唯一不同的是,速度一加再加。雖然,現在也不乏外賣小哥超速的情形,但在新國標25km/h的車速的約束下,即使超速,也是有上限的,可一旦規則改變,那外賣小哥的車速將會到一個什麼程度?
就像《人物》採訪中所寫的那樣:
「我們永遠不可能在路上耽誤時間,在路上的時間是最快的。」一位餓了麼騎手告訴《人物》,另一位美團騎手則表示,一個訂單能夠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只有跑在路上的那段時間,「除非有個交警跟在屁股後面,說你不能超速不能超速,不然單子多的時候,所有騎手都想著飛起來。」說完,他又補充了一句,「飛都來不及。」
根據公安部在2018年發表的數據,2013-2017年間,我國共發生電動自行車肇事致人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萬起,造成死亡8431人,直接財產損失1.11億元。
僅上海市2019年上半年,就發生涉及快遞、外賣行業各類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傷。
將外賣車作為特種車輛,速度高於一般騎行用戶,給外賣小哥送餐更多可利用時間,聽起來非常美好,似乎也能解救被困在系統里的外賣小哥。
可事實真如大家想的那樣美好嗎?
不會的。25km/h不夠快,提速到30km/h還是不夠快,提速到45km/h也不夠快、60km/h、65km/h……也不夠,速度越快,想送的單就越多,想送的單越多,速度越快……這就是個無解的死循環。
高效率,速度越快越好,雖然適用於外賣規則,可以在這個規則下獲得更高的報酬,可這並不適用於交通規則,畢竟,速度過快帶來的風險,不可能讓其他無辜的人買單。
你們為送餐辛苦奔波,值得人尊敬,但那些因為你們的「不守規則」丟掉性命的人,又何其無辜?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也絕不該因為小部分人的利益,損害集體的權益。
外賣小哥就能不要命的違章送外賣賺錢嗎?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外賣車輛「特殊化」,可供「有心人」鑽空子的空間,也就大了。
我們不排除,那些本不是外賣從業人員的人,為了追求速度,逃避檢查,假扮外賣小哥,混跡其中;或者是為了混個外賣員「身份」,假意送餐幾天,之後就不了了之……這樣的情景,只會加劇管理的混亂,讓電動車管理難上加難!
25km/h慢嗎?
其實已經很快了。就杭州市區來看,很多地方都是限速30km/h的,25km/h足夠了。
外賣小哥要真的想快,還能先考E駕照備著,後面可以考慮電摩/電輕摩,合法上路,依法行車。相信相關政策後面會出台的。
總之,外賣小哥的困境不是單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是靠簡單的「不限速」就能解決。
外賣小哥拚命接單,不要命的違章趕時間的根本原因是:平台對外賣小哥的壓榨(搶單、時效、好評)。
這就是商業競爭下的淘汰法則,與國家新國標政策(速度低於25km/h)沒有半毛錢關係。
聽起來殘酷,可這就是「競爭」,而規則是為了維持有序、良性而存在。
枉顧規則的人,自然要承擔規則之外的風險和後果。
一次是幸運,兩次是僥倖,三次呢?
仔細想想,真的可以為了追求速度不要性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