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經濟學家有多厲害?此人本無「墨水」,卻改變了經濟學世界

2019-11-15     昌達財經課堂

經濟學家第一法則:「唯一比經濟學家更危險的,是業餘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第二法則:「唯一比業餘經濟學家更危險的,是專業經濟學家。」

業餘經濟學家到底有多厲害,這個見仁見智。但有一個業務經濟學家,沒讀過幾年書,但靠「中國的蒜」和「葡萄牙的酒」改變了經濟學世界,也讓自己成為世界知名學者。

當然,在經濟學剛剛誕生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業餘經濟學家,不管是英國的亞當·斯密,還是法國的薩伊、巴斯夏。因為那時,大學裡也沒有經濟系,政府也沒有開辦經濟研究和顧問機構。

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卻是在已經有經濟學之後,自己本無「墨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經濟學家,而且,他也許是當時最富裕的大經濟學家。

李嘉圖1722年出生於倫敦,他的父親是個富裕的證券經紀人,並且之後成為倫敦的12位猶太經紀人之一。李嘉圖14歲之前,和普通人一眼接受了普通教育,但14歲之後,就進了父親的事務所工作了,跟隨父親經商。

如果是這樣一路下去,英國不過又多了個天才的證券經紀人而已。然而,李嘉圖卻愛上了一個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親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年輕氣盛的李嘉圖跟老父親鬧翻,21歲那年,父親將李嘉圖趕出家門,由此走上白手起家的道路。

獨立經營的李嘉圖發揮了天才的理財能力,在這些朋友們的幫忙下,事業很快就上了正軌。短短几年時間,他就已經擁有80萬英鎊的財富(如果摺合成現在的貨幣,可能價值數千萬美元),每年還有2.8萬鎊的收入,成為當時的知名金融家。

他的一個得意之作是在滑鐵盧戰役前4天,成功地買進大量政府債券,結果英軍打敗拿破崙,他大賺了一筆。

李嘉圖的經濟學聰明才智是在他成為百萬富翁之後才顯示出來的。在1799年,李嘉圖在某地的溫泉勝地養病期間,偶爾翻閱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由此引發了他對於經濟學的興趣。

由此他一面經商,一面研究經濟學問題,在1817年出版了古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由此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奠基人,並提出了著名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

從27歲第一次接觸經濟學著作,到37歲發表他的第一篇經濟學論文,隨後一發不可收拾,在他14年短暫的學術生涯中,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章、筆記、書信、演說。在經濟理論研究方面,大衛•李嘉圖算得上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奇才。

那 「中國的蒜」和「葡萄牙的酒」跟李嘉圖有什麼關係呢?

這要歸根於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李嘉圖首先借用「葡萄牙的葡萄酒換英國毛尼」來驗證,英國沒有固執於將生產成本相當昂貴的葡萄牙放在國內生產,而是出口生產費用相對低廉的紡織品與葡萄牙的葡萄酒進行交換。

這樣,就可以增加國民的福利,這跟韓國將手機出口到中國,再與中國的大蒜進行交換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經濟學上,比較優勢主要是用來衡量兩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除非兩個人有相同的機會成本,否則一個人就會在一種物品上有比較優勢,而另一個人將在另一種物品上有比較優勢。

與比較優勢相對應的,是另外一個經濟學名詞——絕對優勢。絕對優勢很好理解,就是指一個人或一個貿易方在某項事物處理或商品生產中具有明顯的優勢。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是兩個相對應的概念。

英國的比較優勢是紡織品,而葡萄牙的比較優勢是葡萄酒。雖然英國特別喜歡葡萄牙的葡萄酒,但它不需要自己去生產,可以採取交換的方法,這樣雙方都因充分發揮相對比較優勢而獲益。

同理,韓國也用自己的比較優勢——手機,來和中國交換大蒜。其實,兩國貿易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

李嘉圖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樣結構嚴謹,行文沒有斯密那樣流暢,詞句也不如斯密那樣華美,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以更為精鍊的理論架構,更加貼近現實的語言與例證,全面論述了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機制。

有學者說,他之所以在後來的著作中喜歡抽象的演繹推理,就跟他的猶太血統有關,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K26b24BMH2_cNUgrO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