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一個房間著火了,如果把門關上,火會燒得更旺把整個房間炸開。
就像一個生氣的孩子,和不讓他生氣的父母。
美國生物學家文特爾在研究人類基因時發現:
「豐富多樣的人類心理並非先天基因帶來的固有產物。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沒有天生脾氣差的孩子,也沒有天生就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孩子。
只需要父母的一點幫助和引導,孩子的情緒就能變得更穩定。
01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說什麼我偏不要做什麼。
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與他們進行情感上的聯結,不要封閉了溝通渠道,讓他們有機會表達想法。
02
×「那麼大的人了,還隨便發脾氣。」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這很正常,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處理。」
發脾氣與孩子年齡的大小沒有直接的聯繫。即便是我們,也有不開心想要發脾氣的時候。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發現越來越多不能如自己所想的事情,脾氣也會變得越來越差。
從小學著處理,才能以更健康的方式看待和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03
×「你再打人試試!」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我們要明確一點:情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表達方式。
打人、踢人這種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許的,拿別的東西出氣更不是解決憤怒最好的方式。
讓孩子明白情緒和行為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對孩子學會處理情緒非常有幫助。
04
×「沒有人會像你這樣。」
「我知道你是因為生氣才這樣,但是這件事是可以解決的。」
一些負面的、貶低性的話只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當我們不斷地糾正孩子的行為舉止,嘲笑他們所犯的錯誤,給他們貼上標籤。
這些標籤就會永遠停留在孩子的腦海里,不利於孩子自尊心的建立。
孩子鑽牛角尖時,確實是會陷入一些莫名的行為當中。
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怎麼了,並且和他們站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
05
×「夠了,你到那邊站著,沒我允許不能出來。」
「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
這種計時類的懲罰,只會讓孩子的憤怒再度升級。
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費雷伯格說過:
「如果懲罰力度過大,超過了孩子能夠忍受的範圍,懲罰就毫無益處,只會加深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感覺,並會引起敵意和報復情緒。」
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比無意義的懲罰更重要。
06
×「現在就給我去刷牙/吃飯/睡覺!」
「你想要先給小兔子刷牙,還是先給自己刷牙?」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是他們想要掌握主動權的方式之一,當他們想要獨立就會發脾氣。
這時候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技巧,給孩子一個巧妙的選擇:
不讓他們選擇做或者不做,而是選擇什麼時候做,或者以什麼方式做。
對孩子來說,選擇也是一種控制。
07
×「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待會又跑去吃零食。」
「你覺得怎麼樣能讓飯變得更好吃?」
在《超人回來了》一集裡,威廉只想吃巧克力,不想吃飯。
爸爸就告訴他,正餐時間不能吃零食,但是可以給他做一道「巧克力面」。
最後威廉發現,還是肉醬意粉比較好吃。
將解決的責任交到孩子的手裡,如果好吃至少多了一道新菜,如果不好吃孩子也不會再鬧彆扭。父母會輕鬆很多,問題也能得到更好地解決。
08
×「你的房間也太亂了吧!在收拾完之前不許出門。」
「我們從這個角落開始,一點點地收拾吧。」
收拾房間總的來說意味著:掃地、拖地、收拾衣服、洗衣服、收衣服、疊衣服、收拾桌子上的東西、給他們找到放的地方或者擺放整齊、擦桌子、疊被子……
當孩子面對壓倒性一樣巨大的工作的時候,他們是非常抗拒的。
我們不妨把目標先轉移到簡單的工作上,比如只是收拾桌上的東西或者床上的衣服。
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接下來的事情才會更有動力。
09
×「要出門了,你還要磨蹭到什麼時候?」
「出門前你還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嗎?」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什麼都需要我們準備,到自己為自己負責的過程。
孩子需要花一點時間才能想清楚,弄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
給點時間,給點耐心他們,提早一點出門,給他們獨立成長的機會。
10
×「有什麼好抱怨的。」
「我知道你不喜歡的地方了,你覺得怎麼解決比較好?」
想像力,也是消除憤怒的一種方式。
想的過程當中,想像力會幫我們「出一口惡氣」,讓心情變得愉快。
還能開動腦筋,想想有什麼讓現狀變得更好的解決辦法。
避免了父母和孩子都陷入解決不了麻煩的無奈當中。
11
×「跟你說那麼多遍,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我說一遍,然後你小小聲地在我耳邊重複一遍,這樣我就知道你有沒有聽進去了。」
用不同的音量說話,孩子會因為很好玩記住這件事。重複一遍,還能起到鞏固的效果。
越是大聲地吼他們,他們越不容易聽進去。
12
×「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這個很難是嗎?那我們先休息17分鐘,再回來。」
根據研究生產力的公式,休息17分鐘效果是最佳的。
中場休息時間能幫助孩子從重壓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集中精神,重新再來。
在孩子平時做作業、彈鋼琴或者練習時,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找回注意力。
13
×「你這樣很丟人。」
「我們找個沒人的地方,解決一下這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加倍訓斥孩子,事情發展可能會更糟糕:
孩子因為聽到你的話傷心,於是哭得更厲害,事情變得更難收拾。
事情的發生,受影響的不只有我們,還有我們的孩子和他的情緒。
將他們帶走,找一個適合的地方解決這件事。既避免了事情的進一步惡化,也能有個更好的結局。
14
×不說話,就瞪著他們。
眼神接觸,想想你孩子的優點,給他們一個好的回應。
當發生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我們看到的、想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他們做事丟三落四,想著偷懶不愛收拾,脾氣倔不知道像誰。
但是他們也有好的地方,當我們不舒服他們會學著倒杯水,認識到錯誤了會主動收拾,看到好吃的會給我們留著……
就像白紙與黑點,我們不能因為紙上有一個黑點就忽略了大片大片的白色。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不好就忽略了他們的優點。
多多觀察孩子的長處,我們才能正確地評估孩子的錯誤。
既不會造成過度懲罰,也不會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
15
×「不要再叫了!」
「我現在要吹滅蠟燭了,你要和我一起嗎?」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在大聲說話。
我們更不能用高音量去喝住他們,因為這只會開啟「比比誰的聲音大」的比賽。
幫助孩子做個深呼吸,讓他們的身體和意識回到平靜的狀態。
想像我們在吹插在蛋糕上的蠟燭,用好玩的方式來做深呼吸。
讓他們回到正常的音量,告訴他們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很重要,大吼大叫是沒有幫助的。
16
×「你在無理取鬧。」
「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來面對。」
心理學家約翰·戈德曼在他的書《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里分享了一個故事:
3歲的女兒因為媽媽顧著招待突然來訪的客人,沒時間和自己玩,就生氣地在沙發上亂畫。
發現後問她怎麼回事,她還拿著畫筆就說「我不太清楚。」
戈德曼很生氣,他告訴女兒,自己很生氣、很失望,因為她選擇了撒謊。
他沒有像往常一樣理解孩子,而是一起清理了沙發上的痕跡,並告訴了她關於說實話的重要性。
最後,才和女兒討論今天的情緒和行為。
戈德曼認為:
如果孩子和父母有著堅固的感情聯結,當父母傷心、失望或生氣時,孩子的心裡會很難受,以至於他們願意成為一個守規矩的孩子。
對父母的依戀、想要取悅父母的心以及試圖效仿父母行為,才是孩子學會控制衝動的最佳途徑。
17
×「我數321,你給我停下來!」
「如果綠色代表平靜,黃色代表沮喪,紅色代表生氣。我現在就是從黃色的房間走向紅色的房間。你呢?你現在是在哪個房間,我們怎麼走能回到綠色的房間?」
當我們生氣時,身體會發生應激反應,讓我們產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著孩子,還需要給情緒一個可視的形象,讓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我們的孩子管理情緒。
我們先滿足了孩子們對於父母依賴的需要,才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格。
18
×「我當不了你媽。」
「我現在有點難受了,我要去冷靜一下。」
再愛孩子的我們,都會有忍不住想要和他們來個「你死我亡」的時刻。
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必須牢記,不要利用孩子們的脆弱來傷害他們。
在我們悲傷、憤怒或者是情緒低落的時候,儘量不要向孩子傾瀉我們的負面情緒。
如果忍不住這樣做了,向孩子解釋清楚,不要讓孩子產生「所有事都是我的錯」的消極想法。
結 語
一個孩子在傷心、生氣或害怕時,也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
如果你能在孩子悲傷時給他安慰,你會覺得自己是個稱職的父母。
認同孩子的情緒時,我們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這種能力將讓他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