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害怕就變「膽小鬼」?父母的做法是孩子變得勇敢的關鍵

2019-10-28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最近被網上一個小朋友萌到了,他的手指塞進鐵圈裡拔不出來。

媽媽叫來了消防員給他鋸開,結果消防員一邊鋸,孩子一邊在碎碎念:

「叔叔你是專業的嗎,我真的很怕」


「如果我是個聰明人就好了,結果我是個笨蛋」


「我今年五歲了,還有兩百多天就,六歲了」

「我的牙齒超厲害的,糖一會就被我牙咬開了」

「要是能『治命』就好了」

……

媽媽聽了想捂嘴:

視頻上傳到網絡後,大家都紛紛稱讚這個小男孩勇敢又可愛。

明明害怕到不行,還能做到不哭不鬧不掙扎,讓消防員順利完成工作。

有時候孩子看上去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往嘴裡放,都敢拿手去摸,一害怕起來卻慫得不行。

孩子在不同年齡里,他們會害怕不同的事情:

2-3歲的孩子:害怕會發出巨響的「不明物體」和看起來不太正常的事物,比如移動了的家具,破裂了的盤子,憤怒、難過的大人,都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3-5歲的孩子:因為他們很難區分現實和想像的區別,所以常常沉迷於幻想的危險當中,黑暗中的鬼,床底的怪物,隨時會跳出來的殭屍。除此之外,他們還怕黑、怕戴面具的人。

6歲以後:害怕現實會發生的事情:燃燒的火、受傷、狂風暴雨……即便事情發生的機率很低,他們仍然會感到害怕。但是隨著長大,會減少對這些的恐懼。除此之外,孩子還會擔心父母的婚姻狀況或健康問題。

數據顯示,90%以上的孩子在2-14歲的時候都至少會害怕一種東西,動物、黑暗、想像中的怪物或者是鬼魂,但是大部分的恐懼都會隨著長大而消失。

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父母的工作就是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愛

幫助他們將害怕說出來:

孩子的害怕大多來源於未知。

什麼都沒做為什麼狗突然沖他叫,床底的怪物會不會跑出來,這個奇怪的玩具會對他們做什麼……

當他們被這些事情嚇到時,父母幫助他們將害怕的事情具體描述出來:

「你是不是被為什麼突然叫得那麼大聲的狗狗嚇到啦?你是不是害怕床底的怪物跑出來吃了你?你是不是擔心那個玩具會向你衝來?」


當他們知道了自己害怕的點之後,再和他們分享小時候你害怕的事情,看一些相關的童話書故事書。

引導孩子把害怕的場景畫下來,特別是他們想像中會發生的事情。

只有當害怕的對象越具體,孩子才越不容易感到害怕。

讓孩子有安全感:

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最好的支持來源於他們身邊最親近的人——父母。

認真傾聽他們的恐懼,承認他們的事物值得害怕,不要否定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無法勇敢面對的「膽小鬼」:

「你比爸爸媽媽要勇敢多了,當年我可是被嚇到動都動不了,要你外婆把我抱回來。你還能跟媽媽一起走回來,真的很棒!」

給他們一個擁抱,讓他們在你的懷裡深呼吸,減輕他們生理上對恐懼的反應,慢慢調整心情。

即便被嚇哭了也不要緊,讓他們哭一哭會讓他們將自己害怕的情緒釋放出來。

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結果表明:正是來自母親的懷抱、撫慰和及時回應,讓孩子變得更加大膽和獨立。

當房間裡只有代表食物的鐵絲媽媽時,小猴子不會去玩玩具。

當絨布媽媽出現在屋子裡時,小猴子會緊緊抱住媽媽,然後去碰一下周圍的玩具,再迅速回到媽媽懷裡。

有了絨布媽媽的懷抱,才能讓小猴子大膽地去玩玩具。

積極正面的回應: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恐懼反應消極,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的恐懼加倍。

孩子害怕自己一個人睡,害怕床底有怪物,跑來找你你。

你卻告訴他:「你不要再大驚小怪了,你的房間什麼都沒有,趕緊回你的房間睡覺去,不要再折騰了。」

被迫回去的孩子就要面對:黑漆漆的房間和孤立無援的境地。

孩子對事情的恐懼程度,取決於父母反應。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積極、直面這件事,孩子就能學著處理。如果爸爸媽媽的反應負面消極,就會在孩子的心上投下巨大的陰影,讓他們感到更害怕。

不要強迫孩子直接面對他們害怕的事物,也不要嘲諷孩子的行為。

即便是脫敏治療,也要一步步慢慢來。

逼著孩子面對,不僅會讓孩子更加害怕,甚至還可能會成為他們一輩子的陰影。

給他們應對的方法:

孩子害怕夜晚的房間,我們可以教給他們應對的方法:「晚上黑黑的確實有點嚇人,要不我們開一盞小燈?然後抱你心愛的小熊一起睡?如果你還害怕,我可以坐著陪你一會。」

讓孩子知道再害怕的事情也有應對的方法,不要讓害怕決定你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幫助他們建立一套合適的應對機制:

·角色扮演。我表妹的女兒又怕鬼又愛聽鬼故事,所以她每晚睡覺前,都會把鬼想像出來,再想一個超級無敵厲害的角色把鬼全部打跑,「這樣他們就不會停留在腦子裡影響我睡覺了」。

·轉移注意力。恐懼的超強感染力,會讓孩子的大腦瞬間被占據。但是通過捉迷藏、下棋、玩玩具、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可以讓孩子注意力得到轉移,不會只關注在恐懼之上。

·了解事物。害怕打雷下雨的,就一起看看雷的產生。為什麼雷聲那麼大,為什麼打雷之前還會閃電。為什麼刮大風的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些地方的玻璃有「砰砰砰」的聲音,仿佛有人敲窗戶的聲音……

當孩子越了解事物,越清楚事情背後的邏輯和關係,就不會那麼容易就感到害怕。

給予他們勇氣和耐心:

幫助6歲前的孩子戰勝恐懼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因為他們仍然會相信有怪獸在黑暗中突然跑出來。

由於大腦前額還沒發育成熟,孩子容易被恐懼淹沒,讓他們會變得驚慌失措,抗拒和極其有攻擊性。

給他們一點時間,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

在6歲或者更小的時候,讓他們親近的人來幫助他們認識和接觸新的、令他們害怕的事物。

年紀再大一點的孩子,讓他們的表達能力來幫助他們。

急於一時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慢慢來,孩子總會變得更加勇敢的。

結 語

儘量避免:嘲笑孩子的恐懼,告訴你的孩子「沒什麼好害怕」之類的,強迫你的孩子「勇敢」。

父母的洞察力、同理心和耐心,才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孩子面對害怕,變得勇敢。

當孩子知道父母就是他們堅固的後盾,親子間的紐帶也會變得更加堅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hdGFm4BMH2_cNUg-U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