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權衡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把城市核心功能加快轉化為城市發展勢能」
上觀新聞:從「三個中心」到「四個中心」再到「五個中心」,經濟中心始終居於首位。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對經濟中心的認識是不是也要有所深化?
權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國際經濟中心的理解和認識在不斷深化,從注重規模總量擴張到注重城市功能提升和效率改進,把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強化城市核心功能統一起來,堅持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點,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這也同國家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密切相關。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增長的大環境發生改變,無論是經濟還是投資、貿易的增速都在放慢,使得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建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和影響。同時,全球經濟治理的規則、平台和機制等也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從國家戰略、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建設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必須進一步加快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更加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是我們今天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的新要求和背景所在。
上觀新聞:把產業做大、把GDP做強就夠了嗎?
權衡:國際經濟中心不僅僅是把產業做大、把GDP規模做大,產業競爭力、國際競爭力及其背後體現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等都是關鍵支撐力。如果僅僅是把產業做大,但產業沒有全球競爭力,資源配置沒有國際影響力,無法高效配置全球生產要素,那也不能叫國際經濟中心城市。
做強功能和總量擴張並不矛盾。做大總量是前提,沒有足夠大的經濟體量,能級提升無從談起。但上海這座城市的經濟總量提升,不再依靠粗放式增長,而應更加注重內涵式增長,依靠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來推動城市發展。與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和規模總量擴張的外延式增長相比,內涵式增長不是短期的、表面的擴張,而更強調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和長期潛力,包括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這既是總量提升的來源,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動能,更是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的標誌。
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上海與紐約、倫敦等國際經濟中心城市還存在較大的距離,科技進步率、資源配置效率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經濟總量擴張要靠功能提升來促進,更何況上海城市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實際上還很大,特別是投入產出強度、城市發展密度以及人均GDP等核心指標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在「五個中心」建設中,既要強化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更要把城市核心功能加快轉化為城市發展勢能,其中的核心就在於提升包括勞動、技術等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上觀新聞:面對新任務新要求,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建設如何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
權衡:當前,「五個中心」建設進入核心功能躍升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開放樞紐門戶功能,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比如,深入把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關係,避免產業空心化,防止經濟「脫實向虛」。
一些歐美已開發國家將實體產業和製造業大量向外轉移,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導致產業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這也是世界城市發展中出現所謂不平等問題、城市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海要始終保持一定比例的高能級製造業,不能把製造業都轉移走而全部發展服務業。如果不發展一定比例的製造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就會出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匹配的不利局面。
上海國際經濟中心要發展,不是不要製造業,而是要通過產業不斷轉型和升級來發展先進位造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一大批高能級的實體經濟,促進高能級、高技術、高生產效率的製造業和服務經濟。
「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上觀新聞: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深圳還進一步提出「聚焦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與兄弟城市相比,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建設有何特色?
權衡:一般來說,經濟中心城市是指各類經濟要素與交易活動高度集聚,並且能夠對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經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的城市。上海作為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其核心特徵還是在於突出的全球影響力。
一方面,表現在對全球生產要素的集聚與配置能力上,尤其是對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高能級生產要素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現為上海在全國、在世界經濟中所發揮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即全球經濟要素在上海集聚後支撐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繼而主導和引領新型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這一點從觀察倫敦、巴黎、紐約、東京等全球城市的特徵也可以看到。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大國經濟應該由最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以及若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來共同帶動。這些經濟中心城市構成多元化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和高質量的發展動力源,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上觀新聞:與紐約、倫敦等城市相比,上海還存在哪些短板?
權衡:與其他一些國際經濟中心相比,上海在城市功能提升、高水平開放、高端產業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策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創新動能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今天我們觀察,上海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能級的產業結構及其新動能尚未完全壯大起來,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新舊動能轉換有待進一步加快。
首先,上海仍要繼續保持必要的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持續做大經濟總量。2023年,上海的GDP總量相當於紐約的58.2%、東京的70.7%、洛杉磯的76.9%、巴黎的85.3%。要在全球城市中持續進位,必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提升城市經濟首位度。
其次,相較紐約、倫敦等城市,上海集聚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還有很大潛力,包括有效配置高能級的資本、人才、技術和數據等。無論跨國公司總部,還是本土領軍型國際化企業,抑或全球資源配置的機構、載體、平台等,其國際化競爭力和影響力仍然低於紐約、倫敦、巴黎等,也與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城市有一定距離。
再次,上海產業的高端化和引領性還能再強化,產業結構高級度也可以提升。城市的產業發展不能僅看結構和比例度,還要看能級與高級度。與一些代表性城市相比較,上海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態勢。
最後,在科技創新方面,上海的創新策源功能也需著力加強,相關的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卡脖子」技術破解、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融合發展等也要進一步加快。
伴隨臨港新片區成立五周年,一座現代化新城在東海之濱崛起。 孟雨涵 攝
上觀新聞:從國際經驗來看,建設國際經濟中心一般有何規律?
權衡:第一,經濟中心要有足夠的能級和影響力,即經濟首位度要具有絕對優勢。紐約、倫敦、巴黎等城市的GDP規模或者經濟首位度優勢都非常明顯。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必然要繼續做大經濟總量,特別要換一種驅動力來推動總量增長。
第二,經濟中心建設一定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一般來說,經濟中心發展都經歷了從農業中心到工商業中心、再到國際經濟中心的演變過程,往往伴隨著工業化和製造業、服務業的崛起。紐約在工業化初期、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20世紀中後期等幾個階段,其產業結構分別經歷了製造業的興起、製造業快速發展、製造業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製造業下滑但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崛起並成為主導產業,最後成長為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階段,其產業結構也由製造業占主導轉向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產業結構不能單一偏向服務業。從歷史教訓來看,服務經濟可以占據足夠重要的位置,但服務業發展應當與高能級的製造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第三,創新驅動發展是經濟中心城市發展的關鍵。紐約、巴黎等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無論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其發展動力源泉都會相應發生改變,即轉入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主要特徵的創新型驅動。這是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內在動力。
第四,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伴隨著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對全球資源的集聚和輻射上,二者相輔相成。另外,經濟中心城市一般都能夠代表所在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國家始終重視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建設和發展,其特殊的戰略意義正在於此。
第五,經濟中心城市能夠集聚大批國際機構。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經濟中心普遍聚集著大量的國際機構,在國際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際經濟規則和治理髮生變革的大背景下,上海要通過加快國際經濟中心建設,進一步吸引國際機構和組織集聚,提高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和影響力。這也是中國提高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發揮科創牽引作用,實現文化產品高質量供給」
上觀新聞:在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中,「科創」如何更好地引領「經濟」?
權衡:當下,無論是討論國際經濟中心的內涵,還是規划下一步的發展路徑,都應該認識到科創的牽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上海考察時對「五個中心」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我理解,這個牽引作用主要是指科創中心賦能經濟中心,通過科技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從歷史來看,科創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關聯性是非常密切的,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的發展歷程都概莫能外。科創中心建設可以賦能傳統製造業轉型,通過新技術、新產業帶動製造業升級,把科創和產業發展融合起來;科創中心建設也會為服務業發展賦能,帶動服務經濟能級躍升。
將國際經濟中心與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其意義遠高於原來對國際經濟中心的認識,也遠高於過去認為的「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建好了,經濟中心就自然而然建成了」的認識。
而且,科創中心對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也具有支撐、賦能與引領作用,如以科技創新來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拓展新型貿易業態、補齊高端航運服務短板等。應該說,「五個中心」之間是天然的相互賦能、相互支持關係。
上觀新聞:上海還在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以及全球電競之都、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全球影視創製中心、世界一流設計之都、亞洲演藝之都、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等。
權衡:要拓展對消費中心的內涵認識。國際消費中心不只是強調對物質或商品的消費,還包括文化、藝術、娛樂、會展等服務性消費。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消費早就不再局限於「衣食住行」的傳統概念,有很大比例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從商品領域轉到文化娛樂領域。今年上半年,全國服務業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商品零售額增速約4.3個百分點。但換個角度來看,2018年至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約為44%,遠低於主要已開發國家服務消費占最終消費比重的平均水平。可見,我們在消費領域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這幾年,文體旅商展融合發展成為一種新趨勢,催生了多種新場景,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2023年,上海商業綜合體中商旅文體等融合業態的商戶數量占比、營業面積占比分別較2019年提高了2.5和5.5個百分點。
從理論上講,消費規模與結構變化的背後也體現出製造業與服務業在產品屬性上的差異。傳統製造業的發展擴張往往會遇到成本、效率乃至市場空間的約束,在達到一定程度後消費者對相關產品的消費增長會趨緩。而服務業的產品具有更大的增長潛力,尤其是與文化相關的服務供給,消費者對於此類消費的需求通常「無上限」。一旦文化和精神領域的消費需求激發出來,其消費升級空間往往很大。在供給端上,上海應進一步發揮「供給創造需求」的作用,不斷適應新趨勢,深入發現新需求,促進國際經濟中心建設與國際消費中心建設更好匹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其中就蘊含因地制宜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發展動漫、遊戲、影視、設計、旅遊等高端產業集群,是上海將文化底蘊、科技實力高效融合的體現,是由科技創新驅動、文化升級形成的新業態,是一種新的供給,會帶動新消費,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近來,上海文化領域消費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傳統領域消費乏力的不足,成為新的增長動力。今年上半年,上海會展及相關服務業、旅行社及相關營收分別同比增長26.2%、18.9%,迪士尼樂園日均接待遊客同比增長約40%,而一般性的消費則有所下降。提升國際經濟中心能級,必然要加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這也對動漫、影視、演藝等文化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既是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體現,也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方向。
上海旅遊節期間,上海海洋水族館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客前來遊玩。董天曄 攝
「既是形態不斷塑造的過程,也是功能持續提升的過程」
上觀新聞:前些年,有分析認為上海錯過了網際網路浪潮,還有人覺得上海主導產業老面孔多、新面孔少。新形勢下,上海在新舊動能轉換上、在搶占新賽道上應怎樣布局和落棋?
權衡:在上一輪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浪潮中,我們確實錯過了一部分增長機遇,看上去沒有像深圳、杭州等城市那樣集中本地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勢全力發展網際網路產業。這與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的不足有一定關係。
在新一輪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要特徵的科技浪潮中,上海將自身在應用場景、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充分結合與激活,提前布局發展新賽道、新產業、新領域,為國際經濟中心建設提供了新動力源泉。
也要看到,在上一輪網際網路浪潮中,市場主體和產業等基本以應用或場景創新為主;本輪新技術浪潮更加強調創新策源功能的培育,更加注重基礎科技創新、教育人才培養等,著力解決「從0到1」的突破問題。因此,上海特別重視基礎研究的作用,鼓勵研究人員與科研機構「十年磨一劍」,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原創性、顛覆性突破,解決技術「卡脖子」難題。這也是上海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國際科創中心的戰略意義體現和歷史使命所在。
上觀新聞:「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明確要求。新形勢下,如何對內對外集聚更多的「總部」,培育更多的世界一流企業?
權衡:國際經濟中心資源配置和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一大批頭部和總部企業,上海在高水平開放中集聚了不少總部。截至2024年6月,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認定985家,外資研發中心累計認定575家。總部經濟國際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且集聚大量高端人才,有力帶動了上海研發投入密度、經濟產出效率不斷提升。
但也要看到,上海總部經濟的能級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高能級的總部通常是指一級總部,具有研發、結算、服務等全球資源統籌和調配能力。目前,上海更多擁有的是二級或三級總部。在2024年《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上海僅有13家,而新加坡有84家,紐約有23家。總部經濟能級不高限制了上海服務全球的能力。擁有更多具有創新引領性、人才密集度高的高能級總部,能為上海發展高端製造業、專業服務業等提供支持。
上觀新聞:當前,五個新城發展進入全面發力、功能提升的關鍵階段。對此,您有何建議?
權衡:我認為,不能將五個新城的發展與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割裂開來,認為空間是空間、產業是產業,而要從產城融合、人才科技融合的角度來看待五個新城的發展。五個新城應朝著空間與產業布局相協調的方向發展,通過產業布局帶動人口布局,實現產業增長和人口導入,推動新城功能升級,進而成為在產業、交通、居住、公共服務等方面能夠獨立循環的城市新空間,即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而不是居民在郊區與中心城區間長時間通勤的「候鳥式城市」。
個人覺得,可參照浦東開發開放進程中陸家嘴由點到面、高密度開發的經驗,根據不同的稟賦特點與發展條件,集中資金、技術、人才以及政策資源,高密度開發打造一兩個「新城樣板」,以更快取得成效,儘早形成可參照推廣的經驗。
上觀新聞:回顧近代上海180餘年的經濟發展史,還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重視?
權衡:我想談四點感觸:
一要注重城市能級提升。上海經歷 「三個中心」「四個中心」「五個中心」的發展演變過程,反映了城市功能定位的深化與發展能級的提升。這離不開產業的不斷升級,繼而進一步優化城市的人口結構和空間布局。城市的發展既是一個區域的問題,也是一個空間的問題;既是一個經濟社會的問題,也是一個人口發展的問題;既是一個形態不斷塑造的過程,也是一個功能持續提升的過程。
二要發揮好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首先要具備足夠強的資源要素集聚功能,其次要有足夠強的輻射功能。上海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先集聚各類資源要素、再輻射帶動的發展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從「後方」快速走向前沿、成為「排頭兵」,關鍵就在於城市功能的不斷集聚和輻射。
三要不斷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空間的動態優化,路徑是逐漸由點到面,實現交通、功能、布局的豐富多樣和優化發展。這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剛剛提到的加快發展五個新城,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構建「一個中心+五個新城」多中心發力,進而在長三角城市網絡、「上海大都市圈」範圍內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間新格局,通過空間布局優化吸引更多產業集聚,通過功能提升集聚更多人口,形成城市能級提升與空間結構優化的良性互動。
四要秉持和弘揚城市精神品格。近代以來,上海的城市形態在改變,功能和定位在演變,產業也在不斷變化,但開放、創新和包容沒有變。對上海而言,「開放」是最大的優勢,「創新」是不竭的動力,「包容」是最好的品質,因而可以接受各種差異,交流融合各種文化。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則是上海城市獨有的精氣神,確保這座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既有「面子」,也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