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高樓層房子會變成「蜂窩樓」還是「養老院」?兩個字解決

2019-10-06   藍白觀樓市

最近這些年,房子蓋的速度有多快?

早在10年前,萬科就提出了所謂的「5986」快周轉模式,即「拿地5個月動工、9個月銷售、第一個月售出八成,產品必須六成是住宅」。

碧桂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速,在諸多三四線小城市實行「456」模式,因為拿地時間短、施工進度快,「4個月開盤,5個月資金為正,6個月回籠資金」演繹出了堪稱激進的速度。

數據背後,是房子越來越多的現狀。

根據統計局2017年的調查,中國城鎮住房總存量為261億平方米,其中城區住房總面積為145.9億平方米,而鎮區是115.4億平方米。把平方米的總量換算成套數,按90平米一套房,所有城鎮房屋總量大概是2.8億套(不含2018年)。

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根據統計局今年發布的數據,截止2018年末,已經達到了39平米。

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高層住宅。

高層住宅越來越多,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一方面,能夠帶來居住條件質的提升。

這一點至關重要,十多年前,很多人還在發愁如何在城市裡紮根,20年前,福利分房的方式大行其道,預售制和期房還沒有被大家所接受。

從窩在筒子樓里,擠著幾平米的單間,到開通雙氣、24小時熱水的家,從農村破舊瓦房、平房到高樓大廈,所用的時間,不過一二十年而已。

這一成就,用「奇蹟」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另一方面,也有出現了一些「副作用」。

比如,人口扎堆湧入城市,帶來了道路擁堵、教育成本高企,小區里住戶密集,隨之而來的是素質參差不齊,物業與居民之間的矛盾成了家常便飯。

還有小區業主遇事互相推諉,一點小事都難以形成共識,水電暖氣線路老化後難維修,建築材料不耐用,高容積率小區生活水準下降等等問題。

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20年後,高層住宅會變成擁擠不堪的「蜂窩樓」,還是只適合老人居住的「養老院」?

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一二線城市的中心城區,變成「蜂窩樓」是必然。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的《100城住宅價格報告》顯示,城市排行方面,13個城市步入了「超高房價」行列,另外還有12個城市的房價步入了「過熱」區間。

按劃分標準,大於兩萬一平米,即為「超高房價」,介於1.4萬元-2萬元/平方米的房價定義為「高房價」。

在超高房價名單中,京滬廣深赫然在列,還有廈門、杭州、福州、南京、蘇州,更有三亞、珠海、東莞、燕郊等「外溢」區域。

在房價過熱名單中,環京、環滬兩地的遠郊和周邊城市當仁不讓,如固安、大廠、崑山、南通等地,二線省會如合肥、西安、石家莊、濟南也在榜單中。

20年的時間,孕育出了這些高房價和超高房價的城市,再過20年,趨勢也是一樣的。

道理很簡單,除了短期炒作的環京、環滬之類的城市以外,新一線城市和一線大都市,常年持續流入人口。

對一個城市來說,商圈可能會變,市內單位也會搬遷,但中心城區的固有輪廓很難被改變,二環以內,核心配套會在可預見的20年內一直發揮作用。

這種情況下,一二線中心城區的高層住宅,因為公攤高、容積率高、剛需盤為主,加上租客不斷,人流密集,隨著時間推移,變成「蜂窩房」的機率很大。

第二,三四線城市的「老破小」高層,變成「養老院」是必然。

之所以要強調三四線的「老破小」高層,是由小城市特點決定的。

越是小城市,供地越充足,以今年5月的樓市「小陽春」為例,三四線城市完成土地出讓金為1654億元,環比增加66%;此外,成交樓面均價、土地平均溢價率等各項數據的增長率都明顯高於一二線。

因此,我們才看到了在控制三四線城市的供地速度。

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下發通知要求,地級以上城市和百萬人口以上縣(縣級市),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截至2019年3月),在上年住宅用地供應分類調控目標基礎上,調整確定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五類」(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調控目標。

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未來20年的變化,長期來看,小城市拿來蓋房的土地,幾乎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無論是開發商拍地,還是地方上出讓土地,舊城區可以採取棚改、拆遷的方式,新城區一片白紙,大量的土地開發成本都很低。

長此以往,當地的購房者,必然會傾向於去新城區買房,市內的「高層」變得滯銷,裡面住戶的經濟條件相對會變差,用自嘲的語氣來說就是「窮人」。

住戶經濟條件的變化暫且不提,年齡結構的變化才是重點。

年輕人買房,往往敢加大槓桿,同時更傾向去新城區置業,同時因為二胎、學區、改善等原因,也都便宜戶型較大的房子。

老人則不同,他們更偏愛成熟的配套,方便的菜市場、醫院、廣場遊園,同時並不計較房屋面積有多大,這些條件只有「老破小」的高層才能滿足。

話說回來,無論是「蜂窩房」還是「養老院」,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當然有,兩個字解決:舊改。

《經濟參考報》近日指出,雲南、青海、湖南、廣東多地已經將舊改提上日程,專家預計,按照現有17萬個城區小區需要改造計算,涉及的市場規模初步測算大致是3-5萬億。在3-5年之內,可以預期每年的規模將會達到1萬億左右。

此外,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投資周期很短(一般半年內完成)、邊際效益明顯、資金周轉很快、能迅速轉化為消費能力,這都是棚改所不具備的優點。

用「舊改」來代替拆遷,是目前很多城市正在踐行的一條路,主要以多層的老舊家屬院為主。

換個思路,「舊改」其實也適用於20年後的高層住宅。

原來的高層房屋,維護費用高昂,無論是電梯、水電暖氣線路、外保溫材料,成本都居高不下,原地拆除重建的成本難度更大。

但是,假以時日,隨著技術的疊代進步,高層建築各項設施都實行「模塊化」,以後維修成本降低,採用「舊改」的方式,讓這些30層以上的房子煥發「第二春」,才是最優的選擇。

關於高樓層的房子,曹德旺前段時間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曹德旺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以前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走出家門就能聽到蛙叫蟬鳴,春天的季節很舒服,但現在看不到這些了。現在走出家門就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我認為,是我們這些貪得無厭的人造成的」。

不得不承認,他說出了大家的心中所想。高層住宅帶給我們的,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一邊享受著日益便利的生活,一邊卻又在緬懷過去,越來越想逃離「水泥森林」,人性雖然是矛盾的,但是,不管未來20年高層樓房的形態如何變化,「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