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無負擔的習慣養成法

2022-06-27     簡單心理

原標題:微習慣:無負擔的習慣養成法

本文的作者是愛麗絲博耶斯博士(Alice Boyes Ph.D.),一直以來她在學術上研究的重點是如何使用心理學技巧改善日常生活。

在這篇文章中她講述了如何利用「微習慣」,撬動大的改變。

在本篇文末,我們還設置了「心理體檢」服務的入口,如果你也曾經覺得生活一團亂麻,想要改變卻無從下手,我們的「心理體檢」服務可以幫你 理清困擾的瑣事,探明當下的情緒以及心理狀態。

如果你願意嘗試,可以下拉文章進入服務。

首先,想請你先思考兩個問題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一些 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引起的自發行為,有沒有幫你在生活里省了一些事兒?

01

「微習慣」

「微習慣」有點類似於「條件反射」,是在特定場景下,人們會做出某些特定的行為。或許你並沒有察覺,但其實, 這些「微習慣」能夠幫人減輕不少壓力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微習慣就是和孩子一起出門的時候,總是會帶一瓶水。

圖片來源:《蠟筆小新》

因為我的女兒才六歲,讓她預判出門後自己會不會口渴不現實。有時即使出門前喝過水,她也會在路上問我要水喝,如果沒有喝到水,她便會發脾氣。

所以,無論我去哪,我都會隨身攜帶著給她喝的水, 以備不時之需

久而久之,和女兒出門時隨身帶水都變成了我的一個「微習慣」,這個習慣幫我減少了浪費在思考要不要帶水這件事上所花費的精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微習慣給我帶來的慣性也越來越大,和女兒出門前我都會無意識地帶上水, 不再需要花費精力特意提醒自己要做這件事了。

02

「微習慣」的產生和益處

首先是觸發微習慣的情景,比如「出門時給孩子帶水」這個習慣的觸發情景是「和孩子一起出去」, 也就是說每當某種特定的情境被觸發時,後續的特定行為就會發生

圖片來源:《蠟筆小新》

養成習慣有很多好處,但人們通常只在乎日常習慣所帶來的益處,卻忽略了由某些場景觸發的「微習慣」也能給我們帶來很多便捷。

微習慣最大的益處是,特定場景下觸發的慣性行為通常都會比在同樣的場景下臨時決策後再作出的行為,對人更有利。 因為微習慣節省了臨時決策時所消耗的精力

03

如何利用「微習慣」幫助自己

首先,想想哪些是你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就能維持的習慣,這些很有可能就是你 已經形成的微習慣,只不過之前你並沒有意識到。

識別自己的微習慣,能夠了解到微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些規則如何導向了自己日常中慣性且無意識的行為,也可以讓你了解到需要人為控制的行為和不需太多控制就產生的慣性行為,有什麼區別。

圖片來源:《蠟筆小新》

我在這裡先用一些我的微習慣拋磚引玉。

如果我在讀電子郵件時,因為裡面的內容惱怒或焦慮,我會先停下來,在24小時後再重新讀一遍。因為我意識到通常情況下,我在電子郵件中讀到的敵意、缺乏尊重或缺乏友好, 其實並不是真的,那時的我對郵件的內容可能有偏差。

每次打開袋裝薯片的時候, 我總會順便拿一個食品夾。這樣當我吃飽的時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食品夾把薯片的袋子封上了。這比我已經吃了一會兒薯片之後,再去找食品夾要方便的多,而且還能減少我繼續吃薯片的機率。

圖片來源:《蠟筆小新》

tip1:觀察自己的生活模式

看看哪些 簡單、特定的微習慣能讓日常生活運行得更順暢,以及這些習慣是如何幫你進行的 自我調節、工作或維護人際關係等等的。這裡有一個判斷的關鍵點: 有用的微習慣可以幫你減少自我消耗,無論是消耗時間,還是消耗自己的精力。

tip2:確保微習慣里所有涉及的元素都很具體

比如,觸發你產生某個微習慣的 情景是什麼樣子,這個情景又觸發了你後續的 哪些行為

tip3:制定的微習慣不用太難

當想到這個微習慣時, 你有95%的信心這個習慣能夠維持下去,是比較好的狀態。如此一來,維持這個微習慣不會花費你太多的精力,也不會以為堅持不下去半途而廢,畢竟「微習慣」的目的是讓你產生「慣性」嘛。

還是覺得生活諸事繁瑣、壓力山大嗎?如果你還是無法理清困擾自己的繁雜事務,無法找到自己得心應手的「微習慣」,也許可以嘗試著在心理諮詢中 和專業的人一起更深入地探索自己如果你也在尋找適合的心理諮詢我們的「心理體檢」服務或許可以精準、高效地幫助你。

通過國際標準的心理測評量表系統和 1v1 的深度訪談,我們希望幫助你了解具體需要什麼樣的心理健康服務。

如果你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是最適合的。

心理體檢服務降價為129元啦

本文系編譯,原文連結:

作者:Alice Boyes Ph.D.

翻譯:yy,Huai,ying,Jane

責編:yy,Jane

心理體檢是什麼?

點擊了解一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fdaac3806e10a12038a7602eb358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