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時不時體會到一種「社交微惡意」。
它有可能「很公開」。比如公司某位領導的婚育歧視:從個人角度,我希望你早日二胎。從上司角度,我覺得你不該在重要時期缺席。
它也可以很微妙。就像偽裝成「恭維」的否定:你做得真好,真看不出是你做的。
有心理學家將這種「經年累月的、微妙的刺痛」定義為:微攻擊(microaggression)。
——泛指日常互動中的輕視、侮辱、貶低,以及邊緣化某類成員的語言或舉動。說出這些話的人可能主觀故意,也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冒犯到了別人。
我們曾向用戶發出「你經歷的職場微攻擊」徵集,得到了數百個扎心的答案。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定義和識別問題。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社交微惡意的 36 種樣子。
PS:針對這類微攻擊,心理諮詢師喬涵在文末給大家提供了 2 種常見應對方法。第一種是「用問題回應問題」,第二種是「先跟後帶」(沒時間的朋友可以直接滑到文末)。
01
外貌攻擊、能力羞辱……喪失的職場邊界感
1)同事說我長得好可愛,問是不是看我可愛才把我招進來的。@匿名
2)領導說我太胖了,如果能瘦 10 斤給我 100 元。@Hida
3)一個同事在公司眾人面前彎腰看我的肚子,然後大聲說,「哇,你肚子好大」。@匿名
4)部門領導說:「你這個鞋子太醜了吧」。一直認為隨意評價別人的著裝非常沒有禮貌。@匿名
5)女老闆把組裡的女生聚集在一起,當面評價各人在穿著、身材、化妝等外貌方面的缺點,組裡男生聽到了以後過來補刀。所有人都在哈哈大笑。@匿名
6)一個負責招聘的同事用開玩笑的語氣跟助理們說,「我電腦上有專門的文件夾,保存應聘者的生活照」。@匿名
7)聚餐時,老闆帶領我們以同事的失戀經歷開玩笑,把面試時(本著誠信)講的家庭、過往經歷拿出來調侃……我不想知道你的童年創傷,你也別拿我的私事開涮。@匿名
02
「你不懂,你不了解」
8)「你們當老師的就是輕鬆,每天上上課改改作業就行了,還有寒暑假,多好。」@小魚
9)「你比我們當時幸福多了,剛創業的時候怎麼怎麼樣,加班到不回家直接單位睡也是正常的。」@匿名
10)「你可能不了解我們 95 後。」我說,我只是不了解你這一個 95 後。@匿名
11)在國外被問:「中國有可樂嗎?」(暗示匱乏)@匿名
12)同事說,招心理老師要好看的。感覺在否定我的能力,無言以對。@匿名
13)在職場上因為溝通問題捅了大簍子。督導問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不是對美國文化不了解,還是因為英語不是母語所以誤讀了一些信號?我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委屈,寧可是因為業務能力不行或者經驗不足被批評,而不是因為我的出身/文化背景/英語是我的母語與否來評價我的能力。@開開
14)每當我想請教些什麼,總有人說:「這你不懂,等過幾年慢慢就懂了」。@Fe
03
「你跟哪位老師?」「我就是老師。」
15)每個女編劇都一定會聽過的一句話:「你來加一下感情線」。@匿名
16)「你天天健身,也沒見你怎麼瘦啊」,「你長這麼壯,就是應該幫忙搬東西啊」。@匿名
17)提離職,上司說「辭職想多陪男朋友也行」。被誤認為戀愛腦挺不爽的。@匿名
18)在所謂的大外企,我女性,幾位男老闆很認可。同事說「也不知道你有什麼魔力把男老闆伺候的這麼好」,「你給領導灌什麼迷魂湯了」。 @沛曦
19)我因為嚴重痛經請了一天假。一個男同事問我昨天怎麼了,我如實告訴他,他回應:哦~~~原來女生不想上班就用這個藉口啊~~~(波浪號代表語氣,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三爺
20)「實在不行還可以用美貌」。@匿名
21)我是年輕女教師,科研崗。去開會,旁邊一個年輕男老師問我:你跟哪位老師?我直視他的眼睛,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既不表示歉意,也沒有表示憤怒,說:我就是老師。@奕
22)忘了發生什麼事了,只記得有人事後評價說:「害,女生嘛……」 @61R3
23)我在一個女生大比例偏多的行業,周圍同事不論男女經常會說如果來一個男生就好了。我反駁了一句,這個工作女生能做得很好,為什麼非想要多一點的男生?一位男領導說,「那以後加班不要抱怨」。@匿名
24)「這麼凶?我老家的人絕對不會娶你這樣的女孩子當兒媳婦」。@匿名
25)對口的研發人員多次修改口徑,一個男同事就說「這個研發是女的吧」。@李大牛
HBR
04
被調侃卻不好發作的「冒犯式玩笑」
26)「你單身你加會兒班。反正你單身,自己在家也沒意思。」@匿名
27)同組一位單身的女性職員,數次在公開場合大聲的問我是不是在備孕或者懷孕了。@匿名
28)「同性戀不好,以後享受不了家庭的溫暖」。@對異性戀過敏
29)同組的女同事懷孕了,作為另一個已婚未孕女,每周被男領導借各種話題問:「你是不是懷孕了?」穿衣服寬鬆了問,大家討論養生時候問,我感嘆自己胖了的時候也要問。@匿名
30)女同。被一個男同事說:「女同也會工作嗎,我還以為都是做島國女演員的」。@匿名
31)本人男,喜歡男生。我未出櫃,但不掩飾自己的性向。新來的同事第一天就以為自己看穿了一切,說:「我認識一個 gay 蜜,就和你一樣類型」,「你們的圈子就是這樣?」 我直接反問「什麼圈子,不同住地球村嗎?」微攻擊談不上,她只是自來熟,而且覺得自己聰明絕頂。@高橋美咲
05
話里話外「時不時故意刺你一下」
32)老師:「你天天就知道想太多」,「你這麼敏感看到你我血壓就高」。可是老師,敏感脆弱的人也一樣值得被教。@匿名
33)同事大專,我碩士。有一天同事忽然來了一句: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不還是要和我一個大專的在一個辦公室麼。@柚子
34)我剛畢業時做一份助理的工作,不太熟練。老闆當著我的面說前一任助理工作能力多麼多麼出色,甚至說「不會有第二個 XX 了(前任助理的名字)」。我知道她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但還是深深的感到被否定了,或者說這種詞語 trigger 了我曾經被否定的經歷。@匿名
35)提辭職,領導說:「你年紀大了,學歷也不算好,體力也拼不過小年輕,出去完全沒有競爭力的,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匿名
36)導師說我的名字太難記了,XXX 的名字就很好記。結果那一天我自我介紹了 n 次,老師最還是沒記住我的名字。@匿名
當我們問這些讀者:「你是如何應對的」?我們收到很多類似的回答:
我沉默了
我翻了個白眼沒說什麼
感到邊界被攻擊,但還真不好發作
當時也沒考慮那麼多,挺反感的
心裡是想懟一下的,怕尷尬就沒懟
……
但是,「不舒服」的感覺是真實的。這些「微小的傷口」並非無害。
我們聯繫到了心理諮詢師喬涵,她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應對職場微攻擊的工具包。
簡單來說,你可以:用微干預 (Microinterventions)解除微攻擊。
有兩種微干預技巧,第一種是「用問題回應問題」。繞過對方的問題,用新的問題來接話,隨即把關注點和尋找答案的狀態,從自己身上轉移給對方。
同事 A :做得真好,真不像你做的。
回應:確實是我做的。不過我也蠻想確認下,你剛剛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是認為跟我平時做事情的風格不太像嗎?
同事 B:你好胖。
回應:為什麼你的關注點總是在女同事的身材上?你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想這個嗎?
第二種是「先跟後帶」。先表示「聽到了」對方,隨後表達自己的想法。既降低了對方的防禦性,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同時擴展了談話內容的視角。
同事 C(沉默地繞過你的訴求)
回應:我發現,我剛剛提的訴求沒有被聽見。不過我覺得沉默也是一種表達,能確認下你沉默的意思嗎?
同事 B:你的名字好難念呀!
回應:是的,以前也有人說過我的名字難念,但是也有很多朋友會因為我的名字,對我感興趣。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回答靈感,也可以寫在評論區,大家互助一下!
這些方法只是拋磚引玉,不適合所有場合和所有人。無論如何,希望你始終在自我照顧的前提下,再與 ta 對話。
平時嘴比較慢的朋友,可能會一下子反應不過來,甚至已經覺察到不舒適、想要反擊時,發現自己氣得流淚、話說不完整……沒關係,堅定捍衛自己的邊界和權益,也是一件需要在真實場景中時時打磨的技能。
重要的是,解決微攻擊的第一步,是認識到微攻擊「已經發生」。
編輯: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田中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