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財報里的中國經濟

2022-05-10     新京報貝殼財經

原標題:銀行財報里的中國經濟

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程維妙 王雨晨

編輯 岳彩周

經歷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分化,我國是唯一一個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與經濟共榮共生的銀行業,也交出了2021年答卷。

近期,上市銀行年報披露收官,貝 財經記者重點梳理了首批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成績單。19家銀行資產之和占銀行業總資產的約六成,「賺錢」能力也很了得,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在百億級之上,工、農、中、建四大行和招行的歸母凈利潤超過千億元,19家銀行2021年日均賺50億元,資產質量總體有所改善。

除了凈利潤、不良率等,綠色金融、普惠金融也被推到「C位」成了新的風向標。銀行向綠色產業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是否有所體現?貝 財經記者帶你一起通過系統重要性銀行財報透視中國經濟。

01

去年宏觀經濟形勢改善,

多家銀行凈利潤快速增長

根據去年10月人民銀行公布的我國首批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6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和4家城商行在列,共19家。

它們按系統重要性得分從低到高分為五組:第一組包括平安、光大、華夏、廣發、寧波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北京銀行;第二組包括浦發、中信、民生、郵儲;第三組包括交行、招行、興業;第四組為工、農、中、建四家;第五組暫無銀行進入。

財經記者梳理這19家銀行財報看到,2021年各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在百億級之上,工、農、中、建四大行和招行的歸母凈利潤超過千億元,分別達3483.38億元、2411.83億元、2165.59億元、3025.13億元、1199.22億元。19家銀行2021年合計歸母凈利潤18047.51億元,以一年360天計算,日均賺50億元。

在較高基數基礎上,15家銀行2021年歸母凈利潤增幅仍達兩位數,其中最高的是廣發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31.09%;其次是江蘇銀行,達30.72%。貝 財經記者注意到,中信、華夏等行2021年凈利潤增速還創下近年最高水平。

多家銀行在財報或業績會上分析稱,凈利潤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2021年宏觀經濟形勢的改善,銀行撥備支出減少,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等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去年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降,無疑壓縮了銀行的存貸款息差,這是銀行傳統盈利的大頭,不過多家銀行採取「以量補價」的方法,即擴大信貸規模,對沖了息差下滑的影響,這也是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抓手。

只有上海銀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2021年歸母凈利潤增速沒有達到兩位數,其中浦發是唯一一家增速為負的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9.12%,不過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轉正」。從財報看,營業收入下滑是影響浦發銀行2021年凈利潤的主要因素。此外,為給不良資產消化留「彈藥」,銀行業近年普遍加大了減值準備計提力度,這也會侵蝕利潤。財報顯示,浦發銀行近年貸款減值準備計提規模都在數百億元。

02

哪些行業風險改善,

哪些風險高發?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加大存量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多渠道處置風險資產,疊加提升風險資產的管理能力,銀行資產質量整體改善。據銀保監會此前披露的數據,2021年我國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資產3.13萬億元,同比增加0.11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風險水平。

2021年,系統重要性銀行中有17家不良率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在0.02-0.2個百分點不等。從年末數值看,寧波銀行、郵儲銀行、招行的不良率低於1%;最高的是民生銀行,不良率為1.79%,同比上升0.03個百分點,也略高於銀保監會公布的同時點行業平均不良率1.73%。

民生銀行在財報中稱,截至報告期末,公司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和採礦業,兩大行業不良貸款總額合計184.95億元,合計在公司不良貸款中占比42.35%。2021年的不良貸款增量中,房地產業也是一個大頭。

另一家不良率上升的是上海銀行,該行也在財報中提到公司貸款和墊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24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到個別房地產企業風險傳導影響。該行2021年整體不良率上升0.03個百分點至1.25%,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從2.39%上升到3.05%;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貸款不良率更是從0.26%猛漲到13.15%。

記者統計發現,由於部分高槓桿房企出現資金鍊問題,不少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房地產業務風險也是業績會上的熱點問題。例如農行副行長崔勇表示,短期看,行業預期尚在修復之中,市場銷售投資下降趨勢還未扭轉;建行首席風險官程遠國表示,目前房地產行業出現波動,資產質量管控面臨一定的壓力,不過房地產正邁向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銀行資產質量「保衛戰」要面對的不只是房地產行業。例如平安銀行2021年末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僅為0.22%,較上年末基本持平,但交通運輸、郵電業貸款不良率達7.78%,年內大增了7.71個百分點;建行的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從1.31%上升到1.85%,而採礦業不良率從3.35%上升到10.14%;浦發銀行2021年末不良率最高的板塊是農、林、牧、漁業,為12.1%,年初僅為4.7%,該行教育業貸款不良率則是從0.01%升到4.08%。

在2020年尚是眾多銀行不良「高風險區」的批發和零售業,2021年質量整體好轉。例如農行2020年時批發和零售業不良率最高,為8.55%,2021年降到3.72%;工行的批發和零售業貸款2020年不良率為13.78%,2021年末降到8.31%。

不過銀保監會在今年一次公開表態中稱,當前疫情多點散發、宏觀經濟面臨三重壓力,許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仍面臨困難,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持續存在,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銀保監會將督促銀行採用預期信用損失法,嚴格貸款質量分類,做實資產質量,持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

03

碳中和元年,

綠色信貸規模爆發

小微企業是產業鏈大動脈的「毛細血管」。2021年新冠疫情持續反覆,監管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普惠金融力度,銀行也紛紛強化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增速高於本行整體貸款增速10個百分點」,是多家銀行對普惠小微貸款增速的描述。據貝 財經記者統計,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去年普惠小微貸款規模增速普遍在30%以上,上海銀行、興業銀行、工行、中行的貸款規模增速超過50%。截至2021年末,工行、農行、建行的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突破萬億元,其中最高的是建行,達1.87萬億元。

降低貸款利率也是銀行讓利實體的做法。貝 財經記者注意到,去年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利率普遍下降,其中國有大行利率相對較低,基本不超過5%。「大型銀行擁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相對低廉的籌資成本,業務模式標準化程度高,同時有強大的客戶服務平台和後台數據整合能力。小型銀行的比較優勢則是貼近社區、貼近企業,人頭熟,地頭熟,更容易收集和運用市場主體的軟信息。」一位監管人士曾對貝 財經記者表示。

在2021「碳中和元年」,綠色信貸規模呈爆髮式增長。有4家銀行規模超萬億元,分別是工行、農行、建行、中國銀行,截至去年末四者的綠色貸款餘額分別為2.48萬億元、1.98萬億元、1.96萬億元、1.41萬億元;4家銀行綠色貸款增速超過100%,分別是平安銀行、上海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增速分別達204.6%、180.07%、140.75%、103.76%。

除了綠色信貸,過去一年中,各家銀行也積極開展綠色債券發行、承銷與投資,並在碳排放相關貸款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和實踐。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綠色金融蓬勃發展的同時,銀行自身要提高能力建設、加強項目審核,警惕一些綠色金融支持項目涉嫌「染綠」、「洗綠」而滋生監管風險。此外,目前許多國有大行已開展環境壓力風險測試,中小銀行能力相對欠缺,要做好對高碳資產的劃分和風險預警,管理好轉型期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

04

如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透過數據還能看出,銀行在不同區域布局的策略和特徵。

例如「宇宙行」工行,2021年末存款總額26.4萬億元,繼續穩坐全球銀行業首位。工行的攬儲中心是哪裡?從數據看,環渤海地區吸收存款最多,達6.89萬億元,占比為26%;長江三角洲地區吸收存款5.44萬億元,占比為20.6%。這兩個區域貢獻了工行全行近一半的存款規模。多個區域利潤貢獻比也較為均勻,多在11%-15%之間。

與較強投放力度成正比的,是西部地區為農行帶來21.2%的營業利潤及21.2%的存款,對比其他區域表現突出,且優於其他大行的平均水平。農行在財報中稱,2021年還加大了脫貧地區和中西部偏遠農村機具布放力度。

從貸款投放區域看,工行2021年各區域貸款規模都在增長,東北地區和境外地區不良率上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不良率均下降。從絕對值看,東北地區不良率最高,為3.42%;環渤海地區次之,不良率為2.14%。

和工行類似,建行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多個區域的分支機構利潤貢獻比也較為均勻,多在15%-17%之間;2021年各區域貸款規模都呈增長,東北地區不良率上升,其他區域不良率下降。

農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貸款投放規模相對更高,在2021年末占比分別達23.8%、21.8%,合計達45.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貸款不良率也相對較低,2021年末為0.64%,環比下降0.24個百分點。不良率最高的是環渤海地區,達2.38%。

05

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

財富管理能力愈發重要

圖/IC

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疊加資管新規、「房住不炒」等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推行,資金加速湧入財富管理行業,銀行財富管理能力愈發重要,多家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率已達到100%。

有「零售之王」之稱的招行,去年理財規模超過工行躍居全市場第一,2021年末,該行理財產品規模突破3萬億元。工行、農行、建行理財產品規模超過2萬億元,其他破萬億元規模的銀行包括中行、交行、浦發、興業、光大、中信、民生。

但到目前為止,商業銀行大財富管理業務的整體收入貢獻還較低。以招行為例,按照集團口徑,該行大財富管理收入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託管業務手續費及佣金收入,2021年這一收入總規模達521.3億元,同比大漲33.91%,不過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還不到16%。

「資管產品真正邁入凈值管理時代,基於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大資管時代已經到來。」德勤中國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對貝 財經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在固收領域具有較大的優勢,產品創新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比如養老產品、ESG投資等。如果理財子公司能夠發揮後發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市場化的機制,學習最先進的行業經驗、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不斷錘鍊投資能力,持續豐富混合類產品、股票型產品和主流指數型產品線,理財子公司將會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c68680a148166593f521c26364fb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