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姜樊
編輯 王進雨
5月25日,催收行業巨頭湖南永雄資產管理集團(以下簡稱「湖南永雄」)凌晨在其官方公號上發布了一封《告全體員工書》中宣布,決定從今日起停業。這家曾與上市僅一步之遙的催收巨頭就此走到盡頭。
該公司在《告全體員工書》中指出,員工大規模離職、多地分公司遭遇到調查等因素,成為該公司倒閉的重要原因。但這份《告全體員工書》在11點左右被刪除。
「湖南永雄走到了今天停業並不突然。」一位網際網路平台負責催收業務的相關人士告訴 貝殼財經記者,近年來部分金融機構考慮到風險問題而暫停合作,導致其業務規模和人員數量在近幾年逐漸下降。
另有催收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信貸不良貸款上行,讓不良資產處置行業高速發展。但為了規避因為催收而帶來的聲譽風險,持牌金融機構相比此前更傾向於自建催收團隊、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和轉讓等方式來取代與外包催收機構合作。
但催收其實是金融機構的信貸出現不良後的必要流程,如何讓這一正常流程「陽光化」成為熱議話題。打擊暴力催收等極端行為之外,出台催收行業的業務標準、監管辦法成當務之急。
01
催收巨頭是怎麼瓦解的?
作為催收行業的巨頭,湖南永雄此前多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知名網際網路信貸平台均與催收業務合作,並一度赴美尋求上市。
該公司在2019年發布的招股說明書中透露,2016年至2018年的收入分別為4.35 億、5.95億和7.58億。招股書中還援引艾瑞諮詢的報告稱,就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的應收帳款總值和聘用的催收專員人數而言,湖南永雄是中國最大的催收服務提供商。
3年之隔,湖南永雄輝煌不再。據其《告全體員工書》:該公司員工從新冠疫情前的1.7萬人,降至如今的2000人;今年有多家分公司被調查,部分員工因涉嫌尋釁滋事被批捕。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其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也因為風險問題而越來越少。
圖/IC photo
「催收是個極其敏感的行業。」在催收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切並不意外。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湖南永雄一直是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對象。 貝殼財經記者在某投訴平台上看到,用戶針對湖南永雄的投訴有215條,威脅恐嚇、惡意騷擾、冒充公檢法催收等構成投訴的重要原因。
「這無疑增加了金融機構不必要的聲譽風險。」一位持牌金融機構人士直言,外包催收公司合作時,機構會要求外包催收公司按照本機構提供的行為準則來展開催收業務,確保合法合規催收,但這無法避免外包機構可能為了達成催收成功率而使用過激行為。這就直接導致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逐漸暫停了與風險較高的外包催收公司的合作,湖南永雄就是其中之一。
02
誰的「催收帝國」?
成立於2014年4月,雖然宣稱「和諧催收」,卻一直飽受爭議,湖南永雄最終倒在了十周年的門檻外。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湖南永雄實際控制人為譚曼,持股比例65.66%。1975年出生的譚曼曾以新化一中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湘潭大學國貿院經濟系,後轉讀法學,畢業後即開始做起了催收法律服務工作。
譚曼入行之初,正值催收行業大爆發。1997年,是「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期,國內也延伸了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催生了中國小額不良欠款管理業務。2004年,譚曼通過了司法考試,並前後加入兩家律師所,相繼從事欠款催收法律服務工作和金融部業務負責人。
這兩份工作均未持續太久。2005年,譚曼就結束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並在佛山成立投資諮詢公司,主要從事車貸清收的法律服務。2006年1月,他將公司從佛山轉到長沙,並成立湖南裕邦律師事務所,主營欠款催收法律服務。2008年,裕邦律所全面進軍銀行信用卡催收法律服務。為後來湖南永雄的催收版圖奠定了基礎。2014年4月,譚曼創立湖南永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開展不良資產管理業務。
譚曼從入行到行業巨頭僅用了不到10年時間,但暴力催收等負面評價從未停止,最終成為其2019年尋求赴美上市途中的絆腳石。他在2018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在制定管理標準時,強調了「法言法語、輕言細語」、「和諧催收」等核心詞。但在當時嚴監管之下,湖南永雄招股書披露高額的利潤,引發輿論對其暴力催收的激烈聲討,上市計劃倉促取消。
03
「見不得光」的催收行業
能否見光發展?
隨著P2P時代「裸條」等極端惡性事件出現後,催收行業逐漸與「見不得光」的黑色產業聯繫在了一起。「聞催收色變」也讓行業的發展陷入困境。
貝殼財經採訪的多家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均提及,為了避免外包催收公司的風險影響,越來越多地傾向於自建催收團隊。
華南地區某銀行工作人員告訴 貝殼財經記者,當前該銀行已經暫停了外包催收合作,並自建了催收團隊來杜絕因暴力催收等引發的投訴率上升和聲譽風險問題。
圖/IC photo
某消費金融公司人士亦告訴 貝殼財經記者,其所在機構亦已主要是用自建團隊來完成催收工作。僅有少部分被認定為「極難催收的」情況,才會給外包團隊來做,往往是至少逾期3個月以上的客戶。
「這也從客觀上加大了催收行業發展的難度。」一位催收行業人士表示,在監管部門加大了針對暴力催收的打擊後,正規的催收機構已經不會採用極端方式進行催收。但被金融機構認定為「極難催收」的客戶中,部分客戶已經成為「老賴」,另有一部分客戶則在一些「反催收」組織的鼓動之下,妨礙正常的催收工作。
上述催收行業人士透露,部分催收公司正在發展不良資產處置業務。部分金融機構將不良資產打包賣給資產管理公司之後,資產管理公司可能還會將不良資產重新打包分銷給下游機構,而這些催收公司就會購買相關資產包再對其中的資產進行催收。
事實上,催收是金融機構的信貸出現不良後的必要流程,如何讓這一正常流程「陽光化」成為當前行業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多位受訪的金融機構和催收行業人士認為,除了打擊暴力催收等極端行為之外,出台催收行業的業務標準、監管辦法等,可促進催收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 貝殼財經記者獲悉,當前相關金融行業協會正在制定《網際網路金融 個人網絡消費信貸 貸後催收風控指引》,目前已形成初步文件並在行業內徵求意見。該指引擬針對制度管理、人員管理、外包管理、個人信息安全、投訴處理等核心內容進行規定。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