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長平之戰中的兩處細節,早已證明了一切

2023-06-25     臨溪柚子

原標題: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長平之戰中的兩處細節,早已證明了一切

紙上談兵的趙括,到底有沒有被冤枉?兩處細節揭露一切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剛剛走馬上任,就自信滿滿打亂了廉頗之前的部署。之後,他調動官吏,集結兵力,準備與秦軍進行一次大決戰。但沒想到,秦國很快就得知了趙括的部署,他們佯裝敗退,吸引趙括一步步跳入陷阱中,之後,白起又派出騎兵部隊將趙軍的補給路線切斷,讓這支部隊稱為了一支孤軍。

接著,秦軍迅速縮小包圍圈,讓趙軍陷入彈盡糧絕的慘境。在46天的絕境中,趙括帶領士兵拚命突圍,但由於士兵被餓到頭暈眼花,他屢屢戰敗,最終趙括死於亂箭射殺,剩餘的20萬大軍群龍無首,只好主動投降。但他們沒想到,投降不僅沒有活下來,反而被白起坑殺,趙國也因此損失慘重。也正因此,大家認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沒有真才實學,更是將長平之戰的失敗歸咎於他。

但這可就冤枉趙括了。在長平之戰中,有兩處細節,可以表明趙括並非草包。第一處細節體現在秦趙兩國的換將上。當時,秦國在趙國內部安插了大量的間諜,因此,秦國知道了趙國現在的處境,那就是人心不穩。在此戰中,老將廉頗以防守為主,與秦國打成了一場消耗戰。

趙括

而在消耗秦國的同時,也在消耗趙國,很多人都擔心一個問題,萬一秦國還沒垮,趙國先垮了可怎麼辦?於是,秦國派人四處散播謠言,聲稱趙國實力與秦國相當,只是廉頗用兵不行,這才打了這麼久。只有趙奢之子趙括上場,才能扭轉局勢。由於趙國情報的落後,他們沒能判斷出這是秦國的離間計,於是趙王與一眾大臣聽信讒言,將廉頗換下,由趙括頂上。

但他們不知道,趙國在換將的同時,秦國也在換將,並且換成了戰神白起,還準備了大量的糧草等作戰物資。這樣一來,趙軍就落了下風。更致命的是,趙括在走上戰場後,竟然連與自己作戰的人是誰都不知道,可見趙國情報系統有多差勁,而這一點在戰爭中是致命的。這也就導致,趙括在來到前線後,依舊將自己的對手當成了王齕。

並根據王齕的作戰風格來進行戰略部署。也正因此,在秦軍佯裝敗退時,趙括根本沒有懷疑,率兵一路追擊,最終落入了白起的包圍圈。而直到被圍,趙括都不知道他面對的是白起。但如果趙括一開始就知道對面是白起,就會知道白起最擅長運動戰與殲滅戰,他就會更加謹慎,有很大可能不會出擊,也就不會將幾十萬大軍送入包圍圈。

第二個細節則體現在趙括被圍後。此時的趙軍,不僅糧道被截斷,更是被秦軍不停切割。秦王更是神助攻,將當地15歲的少年動員起來,權力阻擊趙軍。在這種情況下,趙軍可以說是徹底陷入了絕境,覆滅已經是時間問題。但儘管如此,趙括卻依舊沒有放棄。

長平之戰,趙括被圍後,如何用10萬人反殺秦軍20萬人?

趙括本想與秦軍發起決戰,卻沒想到中計落入重圍。面對絕境,他用盡各種辦法振奮軍心,不僅一直讓趙軍保持隊形,甚至可以做到讓士兵在餓到沒力氣時還對他一呼百應,這是十分不容易的。接著,趙括將軍隊分為幾部分,下令發起多次衝鋒,而這幾次的衝鋒,也成為了白起的夢魘。在兩軍僵持的這46天裡,面對趙括突圍式的進攻,白起損傷了將近一半人。

這就更不容易了。兩軍交戰時,秦國派出的兵力在35萬到50萬之間,而趙國只有30多萬。戰後,秦軍損失了25萬到30萬。也就是說,趙括在被包圍後,率領大軍創下了以十萬人反殺秦軍20多萬人的奇蹟。也正因此,白起在戰後,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由此可見,趙括不僅不是草包,反而頗有才能,倘若他在此戰中沒有戰死,假以時日,很有可能會成為白起強有力的對手。而因為趙括的反擊,秦國在長平之戰結束後,國內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也為趙國迎來了20年的喘息時間。甚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也因為此戰顧及趙國實力,只能繞遠先打韓國。而這些,有趙括很大的功勞。從這兩處細節來看,趙括絕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那麼,除了趙括,誰還要為這場戰役的失敗負責呢?它為何又被稱為必敗的戰爭?其實,最應該背負責任的是趙孝成王與平原君。先說平原君。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準備將上黨郡占為己有。為了報復秦軍,韓桓慧王決定將上黨交給趙國,倆國聯手對抗秦國。這對趙國來說可是一個大餡餅,趙王當即派出平原君接管上黨。

但韓國沒想到,趙國拿到土地後,立即翻臉,根本不願意與他們一同對抗秦國,韓國幾經交涉均無果。無奈的韓國只好吃下了這個啞巴虧。然而,讓他們更吃驚的是,趙國得到土地後,不幫他們就算了,竟然效仿秦國,攻占上黨其他領土。氣不過的韓國直接將這一消息傳播了出去。這對趙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首先,趙國的這一舉動可以說是背信棄義。

因此,在平原君此舉過後,一些與趙國交好的國家紛紛重新考量起雙方的關係,生怕被趙國趁火打劫,背後捅一刀。其次,趙國因為這次的上黨之爭惹怒了秦國,雙方爆發了戰鬥,這才有了之後的長平之戰。而戰爭開始後,其他國家明知道趙國滅亡後,秦國吞併他們只是時間問題,卻依舊沒有伸出援手,導致了這場戰役的慘敗。

長平之戰,趙軍的失敗,誰要付主要責任?

其次便是趙孝成王。廉頗身經百戰,在開戰前就已經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局勢。此時,秦軍已經占據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等地區,已經對趙軍形成了一個半包圍狀態。要想突圍出去,只能依靠趙國最強的兵種騎兵。但這時候,又有一個問題,騎兵需要在平原場地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但長平地勢多位山嶺、河谷,對趙軍十分不利。而秦軍,以輕重步兵為主,在這樣的地形中可以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正是想到了這一層,廉頗才會以守為主。他構築高壘抵禦敵軍,讓敵軍不得寸進。但趙孝成王卻沒有懂得此舉的高明之處。他看到的,只是趙國的糧草損耗太大,戰鬥卻遲遲沒有進展。因此,認為廉頗臨危懼陣。這才會輕易被秦國利用,讓經驗不足的趙括上場。

將趙括任用為主將後,趙孝成王不顧作戰地勢,也不管秦軍部署,一個勁的讓趙括出擊,集結兵力,與秦軍發起一場決戰。在這樣的壓力下,再加上趙括情報的缺失,開始轉守為攻,一路追擊秦軍而去,這才中了白起的計策,讓幾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必敗取決與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趙國根本沒有制定系統的作戰計劃。

一開始,趙國只是為了爭奪上黨,但沒想到,最終將戰火引到了本國。因此,趙國根本沒有做好戰前準備。因此,戰鬥一開始,趙國只是將其當成了小戰爭在打,期間的錯誤部署更是頻頻出錯。這直接導致廉頗丟失空倉嶺,將重兵布置在丹水東岸盆地,讓趙國處境更加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廉頗繼續擔任主將,也無法取得勝利。

其次,兩國國力無法相比。秦國有兩大糧倉,一個在關中地區,一個在蜀地,再加上秦國現在全國上下士氣高漲,隨時可以加入戰鬥。而趙國此時的糧草大部分都供給了作戰,導致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裹腹。除此之外,趙國的軍事也稍遜秦國一籌,這樣下去,趙國這場戰爭失敗是註定的。唯一的不同,可能是由廉頗領兵,趙國的幾十萬大軍不會全軍覆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585a85bc4e3e349c7100c584ee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