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這一名將威鎮四方,被宦官陷害,遭到兩次大起大落

2023-06-27     臨溪柚子

原標題:大明這一名將威鎮四方,被宦官陷害,遭到兩次大起大落

說起明朝的名將,很多人都會想起跟隨朱元璋、朱棣打天下的常遇春、徐達等人,也會想到明末英勇抗清的袁崇煥、孫傳庭等人,但對明朝中期一些優秀的將領,卻知之不詳。

明朝朝堂

成華、弘治年間活躍在戰場上的王岳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將領。景泰元年(1450年),王岳入進士後被免職,天順七年(1463年)被任命為大同總督。大同屬於邊疆地區,也是明朝與蒙古國頻繁交戰的地區。王躍就是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戰場生涯。

成華時期,蒙古韃靼部落崛起,與明朝在西北和北方頻繁交戰。韃靼部落多次入侵河套地區,王越統治大同,多次擊退韃靼,取得軍事成就。然而,明朝發展到成華時期,實行文化治國的國策,邊防將領普遍受到都城官員的制約。王躍雖然成功擊敗韃靼,但他並沒有殺死很多敵人,經常被法院官員彈劾。例如,成華六年(1470年)他出征勝利。當他率領軍隊回到北京時,他向王躍發出了警告。在王躍計劃前去支援前,他被彈劾,擅自離職。明顯宗朱建慎著眼大局。下令赦免王躍,然後讓他帶兵支援。就這樣,即使王躍被赦免,最終還是無緣無故地被判有罪。成華八年(1472年),都督王岳出兵,韃靼勢力強大。王躍發函要求支持,但被彈劾官員故意隱瞞和誇大。

戰場

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王越趁韃靼滿都魯出征留老弱於紅鹽池之時,與延綏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率軍4600人突襲紅鹽池,取得大勝。紅鹽池之戰是明朝自土木堡之役戰敗以來首次主動出擊蒙古並取得勝利,對明朝有著重大意義。此戰獲勝,韃靼部退出河套,直到弘治八年(1495年)才敢重新進入河套。

成化十年(1474年),王越被任命三邊總督,提督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在此期間,王越被朝廷官員彈劾殺良冒功,無奈之下,稱病回到京城。

戰場

正是在京城,王躍認識了聲名狼藉的一代威權太監王志。成華十三年(1477年),王志深受明顯宗朱建慎的信任,奉朱建慎之命,創辦了西廠。西昌原來的職能是搜集情報,監督數百名官員,這讓法院非常不滿。王岳曾對內閣學者劉基、劉珏說:「王治行事更公道。把有受賄權的黃辭撤職後,為什麼入閣沒多久就這樣對待王志?」劉基回答說:「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如果王志行為公正,那麼法院設立一個公共秘書又有什麼用呢?」

《明史》:內閣談西廠被辭退。劉基、劉暉在朝代的學者越多,他們就明確地說:「王治也很公平。如果黃帝有受賄的獨家權力,他就不能直接去。長時間之後,會有很多對是非的嫉妒。第二批公眾入閣多少天了,為什麼會這樣?」

蒙古軍隊

劉吉的回答顯然是在狡辯,汪直行事是否公正跟朝廷設置公卿大夫又有什麼關係?西廠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分了朝廷群臣手中的權力,對群臣形成制約。劉吉等人自然不高興,反對汪直明顯就是為了謀利,只是他抓不住汪直的把柄,汪直又正受到明憲宗的信任,他只能以這種言辭來搪塞王越。

王越應該是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與汪直認識的,兩人還結為好友,當時汪直還只是個小太監。雖然無法

確實

王越是否為了前程故意結交汪直,但和汪直有交情,確實使得他飛黃騰達。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憲宗重論紅鹽池之戰的功勞,認為此戰前所未有,因此封王越為兵部尚書。王越能升任兵部尚書,汪直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韃靼侵犯延綏,明憲宗命朱永為平虜將軍,由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前往征討。這是王越和汪直首次合作,也開始了王越和汪直3年的戰場合作生涯。

蒙古軍隊

王躍發現韃靼人西進威寧海子,王志率精銳騎兵連夜攻打威寧海。韃靼人不知道的時候,他們隱藏了自己的軍隊,贏得了一場大勝。在威寧海戰役中,明軍斬首437頭,俘獲牛羊馬等6000餘頭,收穫可觀。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王岳、王志再次率部在黑石崖擊敗韃靼。成化十八年(1482年)6月,韃靼人入侵延綏,王岳、王志調兵協助,取得了燕綏的偉大勝利。三年來,王岳、王志在西北與韃靼人作戰,打敗了韃靼人的入侵,保證了西北的穩定。

不幸的是,時間不長。自成化十三年(1477年)起,王志深受明顯宗朱建慎的信任。朝廷官員妒忌甚深,紛紛發函彈劾王志。久而久之,明顯宗逐漸動搖,對王志的疑心越來越重。成華十八年(1482年)8月,內閣大臣萬安向明顯宗建議,王岳守衛延綏,徐寧被派去看守大同,王志留在大同,即王岳與王志分居。許寧以前是王躍的部下。王躍更了解他。他曾對時任大同總督的郭鏜說,徐寧不是軍隊的人才,所以郭鏜很謹慎。徐寧自足,上任不久就與王志發生矛盾。

蒙古軍隊

到了成化十九年(1483年),許寧與汪直的矛盾已經很難調和,大同巡撫郭鏜只能上奏朝廷。此時已經失勢的汪直被明憲宗治罪,並被調往南京,西廠也被撤除。

受汪直的牽連,一直與汪直交好的王越也被下詔奪爵除名,貶為普通百姓。

沒有王越和汪直鎮守大同,韃靼攻打大同,許寧戰敗。朝廷群臣明知是調走王越和汪直才導致戰敗,因害怕被治罪,竟聯合起來,掩蓋戰敗的事實,此事淪為後人的笑柄。直到一年多以後,事情才敗露,明憲宗才治了許寧、郭鏜等人的罪。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時當道者皆聞其敗,以新調汪直、王越非計,恐責有歸所。乃謬以調兵未集,眾寡不敵為辭,請降敕獎勵之。而科道官亦無一人言及者,冀寧勉圖後效,以掩前罪也。…至是,月久人心積不能平,有以其實上聞者。上怒,遂執而罪之,並責科道官不早言。鏜既降,道寧之事甚悉,且越服之先見。

蒙古軍隊

受汪直的牽連,王越也就這麼被閒置,期間王越曾多次上疏向朝廷訴冤,但朝廷並不理會。直到弘治九年(1496年)閏三月,韃靼達延汗出兵攻掠大同、宣府,邊境告急,監察御史楊遜舉薦了王越,明孝宗朱祐樘才想這位曾經威鎮的名將,被閒置了整整13年的王越再次被重用。明孝宗重新任命王越為三邊總督,加封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鎮守邊境。韃靼人多次戰敗於王越手下,對王越深為忌憚。

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越曾率軍兵分三路,直搗賀蘭山,取得勝利。

可惜好景不長,明孝宗對王越的信任僅維持了兩年多時間,受到明孝宗寵信的專權宦官李廣因犯罪自殺。一些朝廷諫官竟彈劾王越,說王越與李廣是同黨。王越當年已經72歲了,聽到此事後竟憂恨而終。

《明史》:會李廣得罪死,言官連章劾廣黨,皆及越。越聞憂恨,其冬卒於甘州。贈太傅,諡襄敏。

戰場

明朝中期,在文化治國的大環境下,朝廷大臣們總是採取各種手段來約束掌握軍權的將領,以避免軍權過大對朝廷的威脅。這種做法給邊防將領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限制了他們的發揮能力。王躍很有才華,但他已經嫉妒了很多次。雖然他因為與王志的交情而受到重用,但也因為王志的牽連而被閒置。當王躍再次回來時,他已經70多歲了,他已經不能表現出太多的餘熱。他仍與朝廷官員對質,悲痛而死。

然而,作為一個戰績輝煌的將軍,王岳在後世的名聲卻很低。究其原因,是從成華到弘治,明朝在軍事上採取了保守的戰略,與韃靼的戰爭規模較小,整體戰果不多。作為一名將軍,王躍為邊疆的安全穩定作出了貢獻。然而,與歷史上一些著名將領相比,他的功績不值一提。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b32983b3a42da58f9f7764d8028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