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言:「不知東方之既白」,這句詩句原本寄託了一種浪漫而愜意的情感,表達了人在專注投入某事時,甚至會忘記時間流逝的心境。然而,這個詩句卻被某人劍走偏鋒,用以描述千金春宵的洞房花燭夜,引發了一段引人遐想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朝蘇州才子沈復和他的妻子陳芸。
沈復,即《浮生六記》的作者,生平清苦,一生在粗茶淡飯中度過。然而,陳芸對他的愛卻讓他感到幸福。即便生活貧困,陳芸仍陪伴在沈復身邊,甚至提出為他納妾,三人共同玩耍,這樣的創意可謂是非常超前的。陳芸的思考充分而巧妙,她之所以選擇為沈復找一個漂亮的女子納妾,不僅因為家境貧寒找不到富貴人家的女子,更因為她希望三人之間能和諧相處,避免嫉妒和矛盾,所以她找了一個已經嘗過醋味的女子。這種前衛的行為在當時可謂是頗為引人注目的。
陳芸的膽略並非一時之舉,早在兩人的婚約時期,她就展現了前衛的思維。沈復和陳芸是親戚,是表姐弟關係,年齡僅差十個月。當沈復13歲時,他去表姐家探親,陳芸的美麗讓他傾心,當即發誓非表姐不娶。陳芸也深深鍾情於他,兩人在早年就定下了婚約。他們過著不是夫妻卻勝似夫妻的生活,早早違背了封建社會的規範,但這樣的事實卻不敢公之於眾,只能暗中完成。
到了沈復十八歲迎娶陳芸的時候,兩人已經違背了舊禮,生活得非常歡愉。而在洞房花燭夜,陳芸拿出了藏了許久的《西廂記》,這部在清朝屬於禁書的小說,陳芸的這一舉動讓沈復的心情變得異常火熱。在《浮生六記》中,沈復直言自己的心猛跳不已,陳芸的表現更是他心癢難耐的誘因。這樣的細膩描寫,不僅對二人的私情有了直白交代,還對陳芸的行為進行了生動描繪。這使得洞房花燭夜變得令人陶醉,竟然讓二人忘了東方天空已經泛白。
然而,這段故事背後的真相併不如此簡單。陳芸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一段糾結的感情。她對那個名妓家女兒也有著特殊的鐘情,不僅是友情,更是一種超越友情的感情。陳芸美麗而獨立,常常打扮得像男子一樣出門,行為舉止也如同兄弟一般。她選擇納妾為沈復找了一個美麗的女人,背後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為她對女性有著特殊的喜好。在封建社會,這樣的感情無法公之於眾,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宣洩,避免陷入尷尬和譴責的境地。沈復對此表示高興,認為老婆竟然能為自己尋覓佳人,是千古未有之嬌妻。然而,陳芸內心的複雜情感卻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
這段故事在表面上看似歡愉,實際上暗藏著許多複雜的情感。沈復和陳芸的前衛行為早在婚姻的初期就開始了,而陳芸對名妓家女兒的鐘情也使得這段三人之間的關係變得錯綜複雜。這或許是一個在封建禮教束縛下,他們尋找心靈寄託的一種方式,一場追求真實感情的探索。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沈復與陳芸這對夫妻的獨特情感,更探討了封建社會下個體情感的壓抑和尋找出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