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響應陳嘉庚號召回國抗戰,滇緬公路下埋1000愛國忠魂

2024-01-19     阿斗愛

原標題:南僑機工:響應陳嘉庚號召回國抗戰,滇緬公路下埋1000愛國忠魂

大家好,我是吳關。

小時候在電視上聽過一首歌,是這樣唱的:

河山只在我夢縈

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

長江,長城 ,黃山,黃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

心中一樣親

私以為,歌里唱的中國心就是所謂的愛國心。

愛國,是一種高尚的情懷,愛國,就是無論你在何時,無論你在何地,當你聽到祖國母親的名字都會熱淚盈眶!

李大釗先生曾說: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恆亡。由此可見,愛國,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必然力量。

而我們今天講的就是近百年前這樣的一群年輕人——南僑機工,他們為了自己的愛國心,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羅開瑚是2020年11月12日在雲南昆明去世的,享年102年,他是雲南最後一位的南僑機工。

八十年來,這些被稱為南僑機工的老人散落在世界各地,雲南、重慶、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他們大都已經是耄耋之年,他們步履蹣跚,或許已經被人遺忘,但是在八十多年前那場席捲全世界的戰爭中,他們,就像是一粒微小的芥子,承擔起了本不屬於他們的重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僑機工。

上世紀三十年代,南洋興起了一股淘金熱,和國內的軍閥混戰不同,南洋那時候就像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群群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前往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尋找生存之旅。

開計程車,做點小生意,擦皮鞋,只要你放得下身段總能找到自己的一口飯吃。那裡是世界上最多的華僑聚居地,他們在那裡世代耕作,中國人傳統的辛勤勞動讓他們成了南洋最富有的一群人,大批的橡膠種植園、銀行、商行,都是華人的產業,華人把南洋經營成了自己的第二家園。

每個來南洋的年輕人都抱著一個發財的夢想,也有很多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可是這個夢想很快就被日漸逼近的戰爭打破了。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7月7日盧溝橋事變,11月上海失守,12月南京淪陷。

上海有10000多人被殺,南京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漢口,廣州,日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屍骨累累,死的全是平民百姓。

國力和軍力的差距,早已經註定了這場戰爭最初的局面。

1937年,日本年生產飛機1300架,坦克330輛,汽車近萬輛,而中國需要的飛機、坦克等重武器全部需要國外進口,可當時國民政府的外匯儲備僅僅只有1.1億美元,只夠買一艘美式的密蘇里號戰艦。

再加上國內軍閥混戰的現狀,國民政府對於地方的統治可以說是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國家危亡,中日國力相差懸殊,日本陸相衫山元狂妄地宣稱三個月就可以解決中國戰事。

當時國內一片低迷的抗戰情緒,面對強大的日本人,沒有人能看到未來,甚至國內出現了和日本和談的論調,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甚至在廁所里痛苦流涕,破口大罵日本人的無恥行徑,可是轉過頭來,除了過過嘴癮,他依舊是無能為力。

也就是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候,南洋的華僑向國內伸出了援手。

1938年10月10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代表大會在新加坡怡和軒成立。來自馬來亞,爪哇,菲律賓等地區的華僑代表164人,聆聽陳嘉庚的演講。陳嘉庚這次演講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家國危亡,救國,救國,還是救國。

但怎麼救國,他們這些飄零在異國他鄉的華僑怎麼為抗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嘉庚這裡有答案。

捐獻物資,為祖國運送飛機大炮。但很快他們就發現這些行不通,為什麼?交通被切斷。

1938 年 10 月以後,中國東南海陸交通均被日軍切斷,必須新開闢一條滇緬公路。尤其是廣州失守以後,滯留在香港的 2 萬多噸軍火,必須轉從滇緬公路運入。為此,國民政府在昆明設立西南運輸處,並在新加坡和緬甸仰光設辦事處,負責把軍火物資從香港經新加坡移囤仰光,再從滇緬公路運入昆明。但是在1938 年底至 1939 年初,西南運輸處國際物資運輸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一是蘇聯軍事物資急需經滇緬公路運入中國。1938 年 10 月 11 日,蘇俄運輸軍用品的數艘船隻運到香港時,廣州已不守,粵漢鐵路被切斷,越南各埠又不允許中國卸下軍運品,後來通知中國船隻改在仰光卸貨。二是美國援華物資亟待運輸。經過中國外交部門的努力爭取,美國開始援助中國。1938 年 12 月 8 日,中美簽訂《桐油借款合約》,根據協定,美國政府向中國提供 2500 萬美元借款,用以購買美國物資抗戰。至此滇緬公路的開闢迫在眉睫。

滇緬公路自雲南昆明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內可聯川康黔桂四省,外可通曼德勒,仰光,是戰時我國與東南亞聯繫的紐帶,也是溝通中國與南太平洋戰區盟國之間互相援助的唯一通道,世界各國和海外華僑支援我國抗日的軍需物資均賴此路輸入。

但問題當時雲南的壯勞力都被拉去參軍打仗,沒人來修這條公路,怎麼辦?

誰也不曾想到,一夜之間,一支20萬人的修路隊伍出現了,他們是當地的傈僳族的婦女還有孩子,有些婦女還奶著孩子,都扛起了扁擔,拿著錘子,在窮山惡水之間,只用了九個月時間就建造起了條橫跨怒江的滇緬公路。

為了建造這條公路,當地少數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根據1938 年 9 月 21 日的《雲南日報》報道:「曾經不少的征服自然的男女戰士粉身碎骨、血肉橫飛,怪可怕地死於無情岩石底下,怪悽慘地犧牲於無情的大江之中,還有不少的開路先鋒則死於惡性瘧疾的『暴力』之下。據大約統計,犧牲於上述種種緣故的男女民工不少於二三千人。」

他們只是些抗戰時期普通的婦女老人,可也是他們,告訴世人,我們,還不想輸!

這條新建造的公路寬不過兩丈,狹窄的地方僅能容一輛卡車通過。由於是戰時搶修的臨時公路,路面坑窪不平,一遇雨天,道路就泥濘難行,隨時都有車毀人亡的危險。此外,還要經常遭遇,敵機的狂轟濫炸。一名外國記者在滇緬公路採訪後感嘆,「這是比世界任何一條公路都更具有危險的地方」。如此惡劣的行車條件,沒有技術熟練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當時國內嚴重缺乏此類人才,國民政府即向「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呼籲,招募熟練的汽車駕駛員及修車機工回國,加滇緬公路國際抗戰物資的運輸工作。

陳嘉庚接受了這項任務,他急祖國之所急,立即於1939年2月7日發表《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並在報上刊登廣告,號召機工回國服務,共拯危亡。

機工招募的條件是:一、能駕駛大型貨運汽車的司機及修理工。二、年齡在20歲以上,40歲以下,持有當地(僑居地)汽車駕駛執照者。三、略識中文,略會講普通話,無不良啫好(尤其不嗜酒)。四、凡應募者,須持該地籌賑會或商店介紹函,知其平素確具愛國志願。招募廣告附告:各地籌賑會負責徵募,考驗合格者報南僑總會。

陳嘉庚振臂一呼,響者雲集。愛國從來不是在嘴上說說的,那種熱忱的情懷即使穿越了幾十年的時空,也是分外動人。

有位頗有聲望的英國汽車公司的機械工程師王文松,當時招募廣告規定機工月薪僅國幣30元,而王文松卻拋棄200坡幣(摺合國幣近700元)的月薪,自甘犧牲,並帶領一批夥伴,自備全副機修器具回國。

新加坡華僑機工許志光,他仍珍藏著1939年3月13日陳嘉庚先生親筆簽署的一封信,信上寫道:「華僑青年許志光君,熱心國家,此次毅然犧牲原有職業,回國服務司機工作,幫助國家,殊足欽佩。現伊母親及其妻子,擬不日遄返原籍安居……希予以特別優待。」在這封歷經半世紀滄桑的珍貴信件中,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機工隊伍中,也有幾位熱血的華僑女青年。檳城籌賑會婦女部職員白雪嬌(曾為廣州師院副教授),瞞著雙親報名參加機工隊,臨行才留下一封家書,她在信中寫道:

「親愛的父母親,別了,現在什麼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了……此去雖然千山萬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軀,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國危難的時刻,正是青年奮發效力的時機。這時候,能親眼看見祖國決死鬥爭……自己能替祖國做點事,就覺得此生無負於祖國!」

信的全文發表在1939年5月19日的《光華日報》上,現在讀來,依然令人振奮。

另一位被何香凝題詞譽為「巾幗英雄」的海南籍馬來亞華僑機工李月美,女扮男裝與弟弟李錦容一起回國參戰,則更富有傳奇色彩。有一次,李月美翻車受傷,幸虧及時被送到醫院搶救才脫險,人們也才知道木蘭原來是女郞。後來,李月美與一位對她精心護理的海南籍華僑機工楊維銓在患難中結成伴侶,一時傳為佳話,被當時海內外報章譽為「當代花木蘭」。

類似事例,不勝枚舉。當時這些海外赤子,有的是放棄海外待遇優厚的職業而回國;有的年僅十七八,卻虛報為二十歲才夠條件回來;有的惜別未婚妻而奔赴抗日疆場,並約好勝利歸來再相會;有的已經結婚卻毅然別妻離子投報祖國;有的因家長不同意,則改名瞞著家庭秘密參加機工隊伍……總之,踴躍報名的動人事跡,感人肺腑,無法盡述。僅在1939年的半年內,前後共有9批機工回國,總數達3200多人。他們當中,既有普通司機、修理工,又有富家子弟、工程師、大學生等等,但都在愛國號召下不落人後,共赴國難。正如《新華日報》1941年1月27日所報道的:「幾乎每個人回國來參加抗戰的經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實!」

華僑機工分別從兩個地方出發,一批從新加坡乘船往越南,從那裡啟程的主要是新加坡南馬各埠及沙撈越、荷印、泗水、巨港等地區的華僑機工。一是從檳城出發,經緬甸入滇,主要是檳城、吉隆坡、霹靂、吉打、彭亨和丁加奴、暹南、蘇門答臘等地的華僑機工。第一批共80人,於1939年3月28日由新加坡乘法國郵輪出發。臨行前,當地社會名流各界人士均前來送行,機工隊列經過街道時,每條街都張掛橫幅標語,隊伍所過,萬人空巷。在新加坡,曾在南僑總會會址怡和軒舉行盛大的歡送機工回國儀式,陳嘉庚先生親自出席並發表講話,讚揚機工是代表千百萬華僑出力,回國的責任就是去保衛國家,爭取民族的生存,一定要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離別的路上,他們慨然高歌:

再會吧,南洋

你海波綠,海雲長

你是我們第二故鄉

……

你不見屍橫著長白山

血流著黑龍江

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

再會吧,南洋

再會吧,南洋

我們要去爭取

一線光明的希望

他們在昆明接受部隊的訓練,學習山地駕駛,沒過多久就匆匆奔赴運輸前線。

可是到了前線,所有人都傻眼了,雖然心裡早就有所準備,但是實際情況還比想像中的要更加糟糕。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要闖四關。

一是險路關,滇緬路乃是為抗戰臨時搶修而成,路況較差,又蜿蜒在峻山谷間,沿途多懸崖峭壁陡坡急彎,當滿載軍火物資的卡車行駛在如此陡峭的路上,稍有不慎便車毀人亡,南僑機工無名英雄們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

二是雨季關,一到雨季,泥濘路滑,行車就如老牛拉犁,裹足不前,塌方險情更是屢見不鮮。南僑機工每人都隨身帶有厚木板,遇到險路則隨時鋪墊,冒險通行。

三是瘴瘧關,此關最難倖免。古來即有「要下瘴瘧壩,先把老婆嫁」之謠。據新華日報報道當此路通車之始, 華僑司機就做了開路先鋒,他們駕車駛到芒市和遮放一帶每天遭遇流行的惡性瘧疾,平均死亡率每日約七八人。

四是空襲關,日寇為了封鎖滇緬公路,經常派飛機空襲轟炸,但華僑司機並不因此而氣餒,在敵機機翼下拚命為祖國搶運物資前赴後繼,以加緊運輸來為死難的同胞復仇,整個滇緬路就依靠這些抗戰英雄的壯烈犧牲來維護。

他們風趣的稱駕車奔馳在風花雪月之中,即沿途雲南風物的四大特點:下關的大風,祥雲的茶花,蒼山的積雪,洱海的明月。

從1939年春出征滇緬路到1942年緬甸淪陷期間, 他們數年如一日,不分晝夜地戰鬥在高寒的運輸線上,睏了累了就在汽車上休息,因此他們把道奇車叫做「道奇賓館」。

據戰時日本參謀本部的估算, 自滇緬公路開通,南僑機工加入運輸隊伍以後,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每月通過滇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等達1萬噸。僅在1941年1年中,運回國內的機槍、炮彈、汽車、汽油、藥品等重要戰略物資就達132193噸; 而在南僑機工投入運輸前的1939年1至5月, 每月運輸量僅有1000噸, 兩者相差10倍。根據統計, 經南僑機工運回的軍用物資總共達45萬噸之多, 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抗戰。

由於南僑機工運輸不斷補充了抗戰實力,對日本妄想迅速滅亡中國的企圖構成障礙,因此,日寇將切斷這一國際要道作為重點目標。

1940年,日本玩弄外交手腕逼英國宣布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7月18日至10月18日)。消息傳出後,南僑機工組織了一次突擊「大搶運」,夜以繼日,將大批軍火趕在封閉前搶運入國境來,立了功勳。

當滇緬公路重新開放後,日機則更瘋狂轟炸功果橋與惠通橋,企圖切斷滇緬路的咽喉。

據統計,自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27日的130多天內,日寇出動飛機400多架次,轟炸滇緬路的重點橋樑達20多次。

其中嚴重的有,1941年1月23日,功果橋遭到9架日機的狂轟濫炸,有一半橋面墜入瀾滄江中,敵廣播「滇緬公路已斷,三個月內無通車希望」;然而,南僑機工卻用144個汽油桶紮成大浮筏,冒險將滿載軍火的車隊及時搶運過江,使軍運大動脈暢通無阻。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大舉進攻東南亞。1942年2月,南洋群島各地先後淪陷,日軍由泰國入侵緬甸。為保衛滇緬公路,根據中英協定,中國派遣10萬遠征軍入緬與英緬聯軍並肩作戰,但因種種原因,戰事失利。3月8日,仰光淪陷;4月下旬,日軍占領臘戍,隨即以裝甲車為導,用汽車載運步兵先遣隊沿滇緬公路向中國境內推進;5月3日,日軍占領我國邊陲城鎮畹町;4日攻下龍陵;5日挺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岸。

為阻止日軍東進,國民黨軍隊自炸惠通橋,致使數百名南僑機工、近千輛汽車及數萬名緬甸華僑難民未及過橋而被阻於怒江天險。而剩下的這些南僑機工有的冒險渡過怒江,有的上山參加游擊隊,還有不少人被日軍抓去慘遭殺害。

至此,敵我雙方隔江對峙,滇緬公路的國際運輸終於被切斷了,國內運輸只剩昆明至保山之間的路段繼續運行。

三年多來,南僑機工奮鬥在運輸的第一線,他們穿越了敵人的層層包圍,克服了天險路障,他們用自己的愛國心經歷了種種犧牲,可是這一次他們受到了來於自己人的刀子。

國際滇緬公路已被切斷,路沒了,南僑機工在戰火連天中失業了,西南運輸處對回國參戰、屢建功勳的南僑機工卻至此撒手不管。除一小部分被留用外,多數機工被遣散,突然間成為就成了無業游民,生活陷入困境,而國民政府竟無一部門過問。

有的南僑機工身上還有些積蓄,於是和幾個戰友一起開了家飯店,對於來吃飯的機工戰友一律免單,可是這樣也沒能撐多久,來的戰友太多了,飯店很快就倒閉了。他們無處可去,當時南洋已淪陷,僑匯中斷,有家歸不得,許多機工無依無靠,只得四處飄零,流離顛沛,有的竟在貧病交迫中悲慘地死去。

有的人和同伴一起睡在昆明的防空洞裡,但是這座溫暖的城市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溫暖,第二天醒來同伴的身體都涼了,他們也沒錢找人收屍,只能自己一個人悄悄離去。

1943年,抗戰的第七個年頭。回國的時候,南僑機工他們受人夾道歡迎,意氣風發,可是現在短短几年的時間,他們變得衣衫襤褸,形同乞丐。

而禍不單行,他們遠在南洋的親人朋友也正在遭受滅頂之災。

1942年,「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率領十二萬日軍集中海空力量對駐守馬來亞的英軍進攻,沒過多久,八萬英軍在玻西瓦爾中將帶領下向日軍投降,馬來半島、新加坡淪陷。

新加坡的淪陷給了還沉浸在大英帝國的殘夢中的英國人一記狠狠的重拳,可是相比於他們,那些生活在當地的華僑遭遇的卻是真實的噩夢。

今天東南亞到處可以看見日軍獸行的遺蹟,根據史料記載,日軍十萬人以上的屠殺總共有三次,分別是「南京大屠殺」、「菲律賓大屠殺」和「新加坡大屠殺」。無數人在日本人的屠殺中無辜死去,他們的境遇和苦難在戰爭中和生活在別處同樣遭受日本侵略的其他人沒什麼兩樣。

陳嘉庚得知南僑機工的境遇,痛心疾首,可是他也無能為力。南洋失守後,作為抗日的主力分子,陳嘉庚也是日軍通緝追殺的主要目標,他四處逃亡,在朋友家避難時候,他也不敢牽連朋友,隨身帶著一小包砒霜,一旦被捕,就立馬服毒自殺。但他也不是全然無能為力,他也有自己的戰友——侯西反。

侯西反成立華僑互助會,在南洋四處募捐為在國內的華僑運送物資,他四處奔波,籌集了50萬銀元,資助流落在外的南洋機工。

1942年,他給友人寫了這樣一封信:「望就近多多照料,因此種專業技術人才,乃係國家命脈之血輪。宜培養之,以壯我國家之元氣,未悉君等以為然否。」

此時失業的機工和眷屬總共753人,全靠侯西反以及華僑互助會資金解決。

機工走出了最初的艱難,境遇大為改觀,而這時候二戰的形勢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1944年,盟軍在向德國本土逼近,日本的防禦圈正在縮小,五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向侵占滇西兩年之久的日軍發起攻擊。而很多機工,也在這時候搶運槍枝彈藥,修理機炮,甚至為了抗戰最後勝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4年11月9日,對於南僑機工來說是個永遠難以忘記的日子。侯西反從重慶飛往昆明參加僑光小學的航班上,飛機失事,不幸遇難,終年62歲。

僑光小學是侯西反為在昆明安家的機工子女準備的禮物,他的後半生都是為了機工而奮鬥,可是現在他走了……

這一年年的寒冬,昆明城裡萬人空巷,眾人含淚送別這位牽掛祖國,牽掛回國抗戰機工的寬厚長者,在送別的輓聯上有這樣一副,寫著:「僑胞失母」。

他,於在昆明的南洋機工來說何嘗不是如父如母,而這也是對他最高的評價。

1945年春,中國軍隊殲滅日軍精銳第18師團,克復緬甸北部,滇緬公路重新貫通,南僑機工們又行駛在這些熟悉的公路上,迎接著抗戰的最後勝利!

根據抗戰勝利後統計,3200名南洋機工,三分之一留在國內,三分之一回到南洋,還有三分之一永遠長眠在了這條生命線上。

他們為什麼可以為了自己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我想他們的內心都有這樣一個聲音——愛國。

是啊,也只有愛國才有這樣的力量,也只有愛國這樣的同理心才可以把散落在四方的遊子匯聚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力量,他們的犧牲,正說明就愛國,永遠不敗!

我想當年,一定有一位年輕人,行駛在某個沒有炮火的午後,天很藍,風兒清,他也許會想到自己遠在南洋的阿媽,阿妹,也許還有自己未過門的妻子,他也許睏倦了,可是一想起自己早已經犧牲的戰友,想起來了自己正在遭受苦難的祖國,他又打起精神來,前路風雨飄搖,身後戰火紛飛,他知道自己身肩重擔,只能等待,等待,等待那必將到來的最後的曙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f3768e63620c4eefcb1d6eb61e71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