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韜死後七十年,兵力竟然在坊間成「謎」,說說總座粉絲錯在哪

2024-01-20     阿斗愛

原標題:黃百韜死後七十年,兵力竟然在坊間成「謎」,說說總座粉絲錯在哪

黃百韜兵團的兵力本不是謎,之所以在坊間被某些人演繹成「謎」,其實就是有些人發明歷史,大忽悠攪渾水。

咱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事。

我幾個月前寫過一篇黃百韜兵團兵力的文章,依據《人民日報》刊登的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華野、中野司令部聯合發布的戰報,根據殲敵正規軍13萬人(不含起義、投誠及非正規軍)及番號,結合我軍戰史,推算了黃百韜兵團的兵力並做了說明。

但是,有位仁兄不同意,寫了一篇「笑談某大學老師」的文章,除了嘲笑我用了小學算術外,還研究出黃百韜兵團共8萬多人、碾莊只有5萬多人的歷史發明,並汙衊我軍首長「好大喜功,虛報戰功」。

摘自「笑談」一文

他列的資料中,主要的就是三個:

1、網上流傳、卻不見於正式文獻的三野司令部《淮海戰役總結材料》(以下簡稱「總結材料」)

2、劉峙回憶錄

3、篡改的黃百韜假電報

至於仁兄的其它觀點,例如不計兵團部、軍部直屬兵力,把總兵力直接平均到師,就是出洋相鬧笑話了。

自己挑事,必然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拿篡改的史料和斷章取義的方式糊弄欺騙讀者,這種裝逼犯必然被打臉。

但仁兄的有些建議我還是聽了。比如他批評我不讀劉峙回憶錄,我馬上找來學習。又比如他不愛聽豬頭,我決定對那位在回憶錄中寫自己是「廬陵自文天祥以來,五百年才出的這樣一個人物」,以後不叫他豬將軍,而是尊稱總座。

你看,這麼心平氣和地交流,多好。

稱仁兄為總座粉絲,就是因為他一再用劉峙回憶錄當證據。粉絲,不就是堅定的支持者嗎?總座粉絲,是不是這樣?

現在,咱們看看總座粉絲的論證邏輯,大致概括一下:

黃百韜西撤途中,加入了第44軍,但第63軍脫離兵團去了窯灣,可以近似認為兵團主力兵力大致不變。

關鍵點有三個:起點、終點的兵力,以及黃百韜電報上的兵力到底在什麼位置?

新安鎮為撤退起點,兵力6萬人,有總結材料為證;碾莊為撤退終點,渡河前戰損約萬人,兵力剩5萬人,有劉峙回憶錄為證,同時假電報上5萬人為劉峙作證。

兵團主力6萬餘人,由起點、終點兵力和假電報形成互相印證的鏈條,再加一個44軍,共約8萬多人。

以上是總座粉絲在電報造假時期的論證邏輯。

我拿出真電報來,造假事發,總座粉絲堅持起點、終點兩頭兵力不變,還問錯哪兒了?

看看,又玩學渣那套文字遊戲彎彎繞。真電報出來後,原來的證據鏈條全塌了!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這個「碾莊前」不就是新安鎮嘛,別說的這麼遮遮掩掩,要不然真電報上的6萬餘人往哪兒放?

如果還像假電報一樣,把這6萬餘人放在碾莊,劉峙回憶錄就不成立;渡河時戰損萬人,起點新安鎮就應該是7萬餘人了。

所以,要堅持兵力不變,就得給真電報上的6萬餘人再找個新地方。只有從原定的終點碾莊,轉進到起點新安鎮。

當年黃百韜臨死還在後悔耽誤了「黃金48小時」,致使兵團在碾莊被殲,70多年後卻在鍵盤上轉進自如。電報真假他都對,總有一款適合您。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那份網上流傳、卻不見於正式文獻的三野司令部總結材料,其前後矛盾的數據,給了有心人斷章取義的操作空間。

偉人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今天咱們就認真地捋一下這份總結材料。

應該說,總結材料對戰役的脈絡敘述得非常清晰,最後總結也很有見地。但令人費解的是,幾乎所有關於兵力的關鍵數據,或者是前後矛盾,或者是存在硬傷。

限於篇幅,總結材料中關於敵我雙方參戰總兵力前後矛盾的的硬傷,本文不再詳述。

一、總結材料前面寫黃百韜兵團4個軍6萬人,加入一個軍,殲敵數就變成了十餘萬人

總結材料正文第4頁的截圖、以及第7頁的這段文字,經常被用來當證據,見下圖。

總結材料第4頁

總結材料第7頁

如果只看這兩項內容,算得上有圖有真相。但是認真看完全文,問題就來了。

問題出在第8頁,如下圖,「激戰至22日晨,將敵黃伯韜兵團五個軍十個師,十萬餘人,全部殲滅。」

總結材料第8頁

原來寫的4個軍6萬人,加入第44軍後,殲敵數卻成了十萬餘人,這個帳是怎麼算的?麻煩哪位給算算。

先說好了,別腦補段子啊。

二、殲滅黃伯韜兵團四個軍、九個師、六萬餘人,這是什麼鬼?

問題恰恰出現在前面說的,被經常引用的第7頁那段文字中。原文如下:

「淮海戰役的開始,我首先殲滅比較孤立位於河以東隴海鐵路徐(州)海(州)段之敵黃伯韜兵團(七兵團)四個軍、九個師、六萬餘人,為主要目的,以孤立徐州之敵,造成下一步作戰的有利條件。」

我們知道,25軍下轄3個師,其中148師在宿縣,其餘63、64、100軍均轄2個師。

如果說的是建制,沒有任何問題。但作為攻擊目標,而且已經界定了「孤立位於運河以東隴海鐵路徐(州)海(州)段」的地理範圍,駐守津浦路上宿縣的148師顯然不算。不應該是8個師嗎?

而且戰役發起前,軍委在電報指示中,明確提到了「殲滅黃兵團八個師」。

作為戰役總結材料,仗都打完了,居然出現這麼低級的錯誤,確實令人費解。

三、中野主導殲滅黃維兵團,戰果統計十萬餘人,總結材料說兵力只有8萬人

總結材料中第4頁,見下圖,說黃維12兵團兵力為8萬人。

這就很奇怪了。

殲滅黃維兵團的仗是中野為主打的,1949年1月3日給軍委的《殲滅黃維兵團的作戰總結》,就是鄧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做出的。很顯然,殲黃維兵團十萬餘人的戰果統計,自然也是由中野上報的。

中野統計殲敵十萬餘人,三野總結材料說黃維兵團只有8萬人,這是什麼意思?

四、總結材料解釋不了黃百韜電報上的兵力

黃百韜的電報共3頁,我之前的文章貼過。電報中最重要的內容出現在在第一頁:

「南京總統蔣。密。戰報。兵團奉令西移,虞日(7日)開動,因掩護九綏區撤退之軍民五萬餘,連同兵團官兵六萬餘,車輛馬匹無數,迤長百餘里,均須通過運河橋。匪軍見此弱點,以二、四、六、七、新八等縱隊,先後由沂河、運河中間,南下截擊。匪十一、十二縱隊由貓兒窩、土山鎮北上,向運河橋堵擊。……」

這段文字不難理解:無論是被掩護的5萬餘軍民,還是承擔掩護任務的官兵6萬餘人,都要通過運河橋過河。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確定,63軍不包含在這6萬餘人中。因為在6日的軍事會議制定的撤退計劃中,63軍就已經被安排從窯灣鎮渡運河西撤。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黃百韜就沒打算讓63軍從運河橋一起過河。

《淮海戰役親歷記》中,七兵團情報處上校處長廖鐵軍回憶如下圖:

摘自《淮海戰役親歷記》

這個計劃,也被軍長陳章實際執行了。他派第152師455團附兩個師屬工兵連開赴窯灣鎮,為軍主力渡河做準備。但由於我軍迅速抵達運河西岸,計劃無法實施。

以上事實,152師師長雷秀民與副師長黎天榮、李友莊,均在《淮海戰役親歷記》中有詳細敘述。

另外,44軍包括在被掩護的5萬餘軍民中,而不是兵團6萬餘人中。

不多解釋,這就是黃百韜臨死前的「三不解」之一嘛。電報上「因掩護九綏區撤退之軍民五萬餘」,也說得很明白。

否則的話,真當一個多次殺害我軍被俘戰士的反動頑固分子,化作不顧自己安危,攜民眾過江的劉皇叔了?

倘如此,還用得著篡改電報上的「軍民」為「官民」嗎?

因此完全可以確定:電報上的兵團官兵6萬餘人,指的就是第25、64、100軍這3個軍。而總結材料中的4個軍兵力6萬人,無法解釋這一點。

綜合以上,無論這份總結材料真實性如何,裡面有關兵力的關鍵數據存在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具體什麼原因,不得而知。

五、附:63軍兵力考

說起黃百韜兵團的兵力,63軍1.3萬人就會被拿出來說事兒。

我最初也認為63軍戰役中被殲1.3萬人,這個認識來自著名學者劉統的《華東解放戰爭》。但看了整編師的資料,我開始對此產生疑問。

說到整編師,先普及一個概念。整編師下轄的旅為2團制,不同於後期3團制的師。二者做兵力對比,會鬧笑話的。

原63軍在改編為整編63師後,轄3個旅,共約3萬人。兵力情況如下圖。

從以上可以得出,整63師師部及直屬約8000人。

1947年6月,整63師由廣東調往華東,153旅在魯西南戰役被我軍全殲。新建的153旅改隸廣州綏靖公暑,脫離師建制。

師主力在華野外線兵團遂行開闢豫皖蘇新區任務時,回防津浦路,並於11月調華中擔任長江沿岸守備任務,期間戰史資料沒有顯示與我軍有大的戰鬥。

1948年7月,該師改隸黃百韜第7兵團,建制改為軍。淮海戰役前,陳章接任軍長。

劉統專著中是這麼說的:

「窯灣戰鬥到12日凌晨結束,一縱全殲國民黨63軍,加上前幾天的戰果,總共殲敵13 000餘人。」

這並不準確,按他列的參考文獻,我查了黎天榮、李友莊在《淮海戰役親歷記》中的回憶文章,第229頁。但是,沒有。

63軍並不是像總座粉絲說的只有4個團參戰,而是全部參戰。

其中,152師455團先期抵達窯灣做渡河準備;軍長陳章完成掩護任務後,率軍直及152師454團主力、456團撤往窯灣,在堰頭(亦稱埝頭)遭到華野九縱襲擊;186師下轄的556、557、558團,均出現在窯灣的防禦部署中。

關於窯灣戰鬥,三野戰史說的是消滅了「軍主力」:

「第9縱隊追至宿遷堰頭鎮附近殲黃兵團第63軍第152師一部。該縱第79團在追擊中,被沂河擋住去路,第2連3班10名勇士,不顧冰水徹骨,奮勇跳入水中,用肩膀撐起兩架木梯,搭起了一座「十人橋」,使部隊迅速登上對岸。第1縱隊則在窯灣鎮追上並包圍了第63軍主力……(其它戰鬥略)……

11日下午,第1縱隊在窯灣殲滅第63軍主力,中將軍長陳章被擊斃。這是淮海戰役中第一個被全殲的國民黨正規軍。」

華野十一縱一部也參加了戰鬥,29軍軍史有更為詳細的記載,見下圖,並附窯灣戰鬥紀念館說明。

窯灣戰鬥紀念館說明

以上資料說明,在窯灣被一縱殲滅的1.3萬餘人是63軍主力,不包括其它戰鬥的損失及潰逃人員。

關於堰頭戰鬥,我們再摘錄一段華野司令部《陣中日記》9日記錄:

「9縱:紀集以東(已)無敵,26師在馬圩與1、6縱會合。捻頭之敵正攻擊中。捻頭戰鬥俘敵1337,繳八二炮6、六炮14、重12、輕38、沖4、步388、短23、噴射器1。」

九縱「十人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次戰鬥中。堰頭戰鬥與其它小規模戰鬥的殲敵數量無準確統計,潰逃之敵更是難以統計。

寫到這裡,從整編師時期的兵力變化,到窯灣被全殲,可以打破63軍只有1.3萬人的刻板印象。

63軍兵力到底有多少,公開的戰史資料沒有詳細數據。事實上,我軍歷次戰役殲滅蔣軍的各個兵團,也沒有公布過每個軍的具體兵力。

五、結語

先舉一個例子。

前段時間看新四軍的資料,讀到《句容戰鬥詳報》時,有一個有意思的發現。

資料注釋中說明,原戰報日期為1338年8月11日,編者經過考證,修訂為12日。

讀到這裡頗多感慨。我不知道戰史編寫人員是如何考證的,但可以想像,很多愛好者可能都沒有讀過的一次小型戰鬥總結,編者為了一個日期考證,不知查了多少檔案。

對一支經歷過無數次大仗的部隊來說,一次戰鬥的各種原始檔案,如命令、日誌、統計表等彙編在一起有多厚我不知道,但在部隊戰史中,可能都不一定獨立成段,如殲滅63軍的戰鬥過程。

為了編寫戰史,專業人員不知道看了多少資料,花費了多少心血。

戰史定論,就憑斷章取義甚至是造假的幾個資料,就那麼好推翻嗎?以這種水平,還敢號稱還原歷史真相,是否過分誇大了自己的能力?

長期抹黑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與優秀將領,是否在偏執的背後有著可誅的用心?我相信這句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後結尾,摘錄時任「總統府」戰地視察官李以劻和第7兵團情報處長廖鐵軍的回憶資料,都有對黃百韜七兵團的兵力規模的描述,李以劻還談到了七兵團傷員與潰散官兵到徐州的人數,供軍迷朋友們參考。

李以劻,《淮海戰役親歷記》

李以劻,《淮海戰役親歷記》

李以劻,《淮海戰役親歷記》

廖鐵軍,《淮海戰役親歷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19596074093408a17b195a825d133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