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梁啟超稱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欲以改革挽救大明王朝

2024-01-22     阿斗愛

原標題:他被梁啟超稱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欲以改革挽救大明王朝

談起張居正,很多人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張居正改革了,這場由他主持的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大改革,讓張居正贏得了「大明第一首輔」的美譽,甚至被梁啟超、黎東方等著名學者稱其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大家看中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中國古代的幾乎每個王朝發展到後期的時候,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就是因為時移世易,原先固有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實際情況了。

為了延續王朝的生命,統治集團這時候往往就會進行改革,比如西漢末年、新朝的王莽改制、唐朝的永貞革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而明朝就是張居正改革了。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23歲的張居正通過科舉考試中了二甲進士,被選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兩年後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七品官,由此開始正式步入仕途。這時候的他看到的大明王朝是什麼樣的呢?

此時明朝立國已經180多年了,放眼望去:官場腐敗、民生凋敝、社會動盪、流民不斷、土地兼并嚴重、苛捐雜稅繁多、北有蒙古、南有倭寇時常進犯。可以說,你能想到的歷代王朝後期出現的那些問題,明朝這時候基本上也全都出現了。

嚴嵩就是抓准了嘉靖的這一點,全力支持嘉靖搞道教事業,所以才被嘉靖賞識,一步步做到了內閣首輔的位子,專權亂政。

可以說,這時候的明朝已經陷入了嚴重危機,毫無生氣,就是依靠著慣性在走,如果不加以改革,滅亡之日就不遠了。

看到這種情況,張居正直接給嘉靖上了封奏疏——《論時政疏》,提出了朝廷存在的種種問題和改革辦法。畢竟20多歲嘛,年輕氣盛,很有理想主義情懷,想做一番大事業。但是結果可想而知,嘉靖都沒搭理他。

張居正在家鄉的這幾年,可不是為了修身養性,從此不問世事了,要當陶淵明了。他是在韜光養晦,他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讓他真正實現改革政治的機會。

這讓張居正覺得政治局勢有了轉機,他看到了希望。在倒嚴鬥爭中,張居正經常給徐階出主意,徐階非常欣賞他。在張居正回到朝廷後沒多久,就被升職為右春坊右中允,領國子監司業事。後來又成為了裕王朱載坖(jì)的侍讀,並且深受裕王的賞識,這對張居正的仕途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因為裕王朱載坖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罷相,徐階成為了內閣首輔,開始進行了一些改革,糾正嚴嵩在位時的倒行逆施,也確實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果,但是整個國家的糟糕情況並沒有根本性的扭轉。

原因很簡單,因為嘉靖皇帝自己就沒想過要改革,他和之前一樣,該幹嘛還是幹嘛。徐階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處理和嘉靖的關係,不敢有絲毫僭越,生怕哪件事兒惹了他,把自己給擼了,到時候啥都別想改了。因此徐階的這些改革,那就是只能是戴著腳鐐跳舞,所改動的範圍和幅度都很有限。

大家要知道,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的政治權威,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須要取得皇帝的支持,這是必備的前提。

現在有些人批評古代人把政治理想的實現寄托在所謂的「聖君賢相」上,寄托在出現一個好皇帝,希望皇帝本人能回心轉意上,因此稱之為這是其歷史的局限。

如果從今天的角度看,這個評論並不能說是錯的。但是我想說的是,除了從今天的角度看,我們也要站在當時的情況下看。在當時,在那種體制下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要不怎麼辦呢?難道要推翻皇帝嗎?那還是改革嗎?那就是造反了呀。

或者要不就是推翻整個君主專制制度。但是以古人所能想像到的、所能接觸到的思想資源里,根本不存在君主專制制度之外的新的體制,最多只是在這個體制上修修補補。就連思想很超前的黃宗羲,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他強烈批評君主專制制度,並且提出了改革措施,但是也沒說要取消皇帝這個角色。因為當時的他根本想像不到,一個國家沒有皇帝會怎麼樣?還怎麼治理?

所以,當時希望改革的人都很清楚,要想啟動大規模的改革,就要等嘉靖皇帝駕崩。而且在他們看來,這個日子並不遙遠,因為當時嘉靖的身體每況愈下,尤其是在嘉靖四十三年年底開始,他一直生病,主要原因是他一直服用所謂的養生、能長生不老的丹藥。最終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嘉靖皇帝駕崩。

嘉靖皇帝去世後,他的兒子裕王朱載坖繼承了皇位,改元隆慶,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張居正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一個多月後,升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幾個月後,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此時的張居正成為了大明的頂級官員,已經不同於當初剛步入仕途那會兒了,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從更大程度上影響政治,進行改革了。

很多人認為改革是從萬曆年間開始的,都是由張居正主持的,但是著名明史研究專家韋慶遠老師認為,這場改革其實從隆慶年間就開始了。從隆慶三年(1569)高拱復出任內閣首輔,張居正作為內閣重要成員開始,到萬曆十年(1582)結束,總稱為「隆萬大改革」。隆慶時期是這場改革的第一階段,由高拱和張居正共同主持,萬曆時期為第二階段,由張居正獨自主持。

我們去看張居正具體的改革措施,可能並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創新的地方。如果你去看歷朝歷代的改革,就會發現,每個王朝後期出現的問題都差不多,因此改革措施也差不太多。雖然因為彼此面臨的實際情況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區別,但是相似性絕對大於差異性。

比如明朝當時官員貪污腐敗,渾渾噩噩,不認真幹活兒,怎麼辦呢?那就整飭吏治,選賢任能,能者上,不行者下,加強監管和考核。當時還推出了一個「考成法」,專門用來考核官員的。

再比如財政匱乏、朝廷沒錢,怎麼辦呢?那就開源節流嘛,在節流上,削減宮廷用度和朝廷不必要的開支。在開源上,嚴厲打擊官員貪污賦稅,實行清丈土地,把勛臣貴族、地主豪強隱瞞的土地、人口,全都查出來,必須要繳納賦稅。

實行新的賦稅徭役制度——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差、貢納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並且由官收官解。這樣不僅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緩解了因賦役負擔不均而造成的社會危機,同時也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了財政收入。

還有軍事上,北邊蒙古韃靼部落威脅國家安全。怎麼辦呢?那就提高北方邊境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張居正根據韃靼不同部落對明朝的態度,或打壓或招撫。任命譚綸、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主持邊防事務,積極操練兵馬、提高軍隊戰鬥力、修繕長城、加固城防。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我越來越發現,很多時候要想做成一件事,其實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想辦法、去創新,辦法就那些,大方向都知道,關鍵在於能否按照這些方法執行下去、在於具體執行的細節。

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實幹家,除了思維超前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執行力,而這一點是很多人所欠缺的。我見過太多的人,把大量的時間都耗費在想所謂的好點子、思考好方法上,而忽視了執行。

而張居正恰恰就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而且他還是個運氣很好的人。

在隆萬大改革的這十幾年裡,張居正歷經隆慶、萬曆兩個皇帝,這兩個人一個不想管事,一個管不了事,這才讓張居正得以集中權力、不受干擾的、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改革。

隆慶皇帝這個人昏庸無能、貪財好色,而且不願意管理朝政,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的改革君主。別看隆慶和他爹嘉靖都不太願意上朝,但是二者卻不一樣,隆慶是真的撒手不管,而嘉靖他只是不上朝,不是不管事兒。

有人評價他「晚年雖不御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大家要是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話,對陳寶國老師演的嘉靖皇帝印象應該很深刻,看似不管事兒,但實際上大權獨攬,操縱朝政。

正是因為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張居正才能有這十幾年的時間,尤其是在萬曆在位的前十年,大權獨攬,放手改革,史稱「江陵柄政」。

可惜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就翻臉不認人,他本人的各種榮譽稱號被剝奪、還被抄家。各項改革戛然而止,甚至還發生了大倒退。萬曆皇帝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和他爺爺嘉靖一樣,二十多年不上朝,政局更加敗壞。以至於後來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再怎麼努力也沒用,所以史家常說:明實亡於萬曆。

關於張居正改革最終的失敗,著名明史專家韋慶遠老師在《暮日耀光——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一書中說得很好:「張居正在萬曆時期進行的長達十年的改革,基本上是依靠一己的權力地位和個人的威望魅力以推動的,內閣同僚既多心懷叵測,文武大吏中實心誠意襄助、矢死靡他的亦少,基本上是實行人治方式。一旦人亡就必然政息,很自然會由上而下地掀起反動倒退的逆流。

他沒有,也不太可能建立起一套堅強的特續貫徹改革方針的體系,保證執行改革政策的連續性;他沒有,也無力從根本上清除傳統政治積澱的層污重垢,一俟氣候合適,這些污垢就沉渣泛起,翻騰濁浪。

張居正當然是一個政治強人,但在皇權專制和深遠的傳統政治面前,則又是處於弱勢。在16世紀的中國,要對氣息奄奄、百年腐敗已毒入骨髓的明皇朝輸血補氧,要重新健全其統治機能,全面恢復社會的生機,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

正如王夫之在《讀通鑑論 ?宋論》中所說的那樣:『一日而欲挽數千年之波流,一人而欲拯群天下之陷溺,難矣哉!』在這個意義上說來,隆萬大改革終歸於失敗,張居正無力回天,又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的兩篇文章,我會聊下張居正升職記,他是怎麼一步步成為首輔,並且還能牢牢控制住內閣大權十年之久的,以及為啥張居正最後的下場會那麼慘?歡迎大家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c41c3a7a3a2d029f66b3ee005758c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