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時局動盪,戰爭頻發,冷兵器時代兵器就變得尤為重要。行軍作戰,耗時耗費巨大,結果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特別是如果大軍遠征,後方空虛,可能得不償失。如果能夠招降敵人,那一方面是將損失降到最小,另一方面節省了寶貴的時間。由於戰爭未起,還能提高聲望,得到民心。
一、曹操招降張繡。如曹操兩次招降張繡。第一次張繡主動投降後又反了,殺了曹操的兒子、侄子、大將典韋。後來,曹操來報仇,也沒得到便宜,損兵折將。曹操還想再打張繡,謀士說還是招降比較好。於是派劉曄前往,一說成功。曹操落了個心胸寬廣的名聲,又得了大將、謀士賈詡、城池和兵馬。關鍵是,如果你再打張繡,他就投降了袁紹,成為自己的勁敵。一南一北,讓曹操作戰極為被動。 二、曹操招降徐晃,勸降關羽,勸降孫權,勸降周瑜,勸降張魯劉德與呂布據守徐州,共同反曹。曹操一方面表劉備為徐州牧,一方面密書一封給劉備,讓他殺掉呂布。這也是另外一種方式勸降。曹操追劉備的時候,劉曄還讓曹操招降劉備,說我們初至襄陽,必須先買民心,如果硬攻劉備,百姓肯定遭殃。不如說降劉備,顯示我們愛民之心。如果劉備真降,則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三、劉備招降劉度費觀。劉備攻打零陵的時候,抓住郡守劉度的兒子劉賢。諸葛亮把他放了,給他穿衣,賜酒壓驚,教人勸劉度投降。如果不降,則打破城池,滿門盡誅。劉賢回零陵後見到父親劉度,備述孔明之德。於是劉度投降。諸葛亮讓劉度仍為郡守,讓劉賢赴荊州隨軍辦事,其實是抓了一個人質。
三、劉備招降馬超。馬超攻打葭萌關,當時馬超和張飛連續作戰。無論是誰殺了誰,都是劉備的巨大損失。後派李恢說服馬超,很容易就破了益州。
四、孫權招降傅士仁、糜芳。孫權派虞翻招降了傅士仁。呂蒙給孫權出主意,讓傅士仁又招降了糜芳。這就斷了關羽的後路,讓關羽最終受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