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只剩生死——寫在廣州車展開幕前

2023-11-17     汽車公社

「標題是不是有點太悲觀了?」

「很應景呀。」

「難道一個行業,不是生就是死?」

「現在的中國車市確實如此。」

絕不是杜撰,文章開篇的一段對話,就發生在我與同事之間,討論的主題正是怎樣給徐徐拉開帷幕的廣州車展「定個調」。

而在前一天來程的飛機上,拖著略顯疲憊的身軀,心情五味雜陳,不免開始翻看2021年的那篇展前綜述——《華南,攻守道》。

其中,有一段曾這樣寫道:「雖然中國車市接連遭遇新冠疫情、晶片短缺等逆境帶來的極限壓力測試,但最終大多參與者並沒有被暫時的困難所擊潰,反而充滿勇氣與決心地挺了過來。整個止跌、復甦、向上的過程中,充滿活力的廣州乃至華南車市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為所有人照亮方向的燈塔。」

彼時,因為正在經歷那段刻骨銘心的深淵,所以字裡行間充滿了希望。

順勢,望向飛機窗外,突然發現初升的太陽,已經照亮整條天際線。

與2021年期許的一樣,此刻的中國車市,的確正在變得愈發欣欣向榮,電動化轉型的浪潮遠比想像中來的還要猛烈。

可望向更深處,冷與暖只有參與者自己明白。

進入2023年以來,隨著「價格戰」正式開打,中國車市瞬間變為了一部殘酷至極的「絞肉機」,各個品牌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在此過程中,舊秩序漸漸被推翻,新王得以迅速登基,整個大盤的玩法與規則都在重塑。也恰恰基於上述背景,本屆廣州車展最大的看點,無外乎兩條。

其一,合資品牌如何觸底反彈?其二,自主品牌究竟卷向哪裡?當然,值得關注的還有,整個華南車市的現狀。

從中,同樣能夠得到一定的啟發。

日系,失勢

「好奇,你最喜歡的5座城市分別是什麼?」

「上海、廣州、蘭州、成都、西安。」

依稀記得某天午後,被身邊某位友人問及了這樣的問題,猶豫片刻後給出了上述答案。令他感到詫異的是,我竟然將廣州的位置提到了家鄉蘭州之前。

至於原因,借用作家許知遠曾寫下的一段話:「廣州是一個符號堆疊的城市,早市、茶點、粵語、熱鬧的市井氣息,以及她的地標性建築、妖嬈多姿的廣州塔,甚至廣州人身上所散發出的自由和囂張,都令人感到著迷。」

便能給出很好的解釋。

相比之下,當地人對於車根深蒂固的喜愛,以及整個華南車市所展現出的多樣性與活力,在中國其它地方都未曾見到。每一次前往廣州,總能感受到最炙熱與純粹的汽車文化。

如此特性,也直擊我的靈魂深處。

那麼他們究竟有多愛車?

根據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華南車市總銷量約為350萬輛。其中,廣東車市總銷量為275.4萬輛,占比接近八成。與此同時,廣東車市總銷量在全國各省中也位列第一,比位列第二的浙江足足多出75萬輛。

而誰才是這裡的霸主?

沒有任何意外,答案指向了——日系車。更具象來說,廣東車市一直都是豐田、本田、日產等品牌的不容有失的絕對基盤。

就拿2019年為例,日系車的份額占比高達41.92%,自主品牌為29.06%。一年之後,日系車的份額占比進一步提升至44.03%,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還將自主品牌的份額擠壓到僅剩26.16%。

但未曾料到的是,短短几百天之後,日系車與自主品牌一邊倒的競爭關係,卻出現了驚天逆轉。

剛剛過去的2022年,廣東車市的日系車份額占比驟降至34.83%,自主品牌份額占比大幅上升至43.54%。

今年6月,自主品牌份額占比更是達到誇張的49.21%,日系車份額占比則被縮減至僅剩29.77%。

「過去,大家都買日系車,但現在買新能源車的人越來越多,類似什麼比亞迪、埃安,包括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在廣東都挺吃香的。並且這裡的溫度非常適合開新能源車,充電也比之前更方便。」

一段來自當地某位網約車司機的解釋,好似已經能夠闡述日系車之所以位於「大本營」失勢的根本痛點。

不過,參考另外一組數據,日系車「統治力」的大幅下降,並非全部因為自身的每況愈下,而是由於自主品牌的崛起,很大程度上稀釋了它的「蛋糕」。

繼續搬出剛剛過去的2022年,日系車位於廣東車市的銷量,由87.1萬輛降至84.36萬輛,其實同比只減少了2.8萬輛。反觀自主品牌卻由82.46萬輛飆升至105.44萬輛,同比大幅增加22.98萬輛。

換言之,前者雖然沒有想像中的不堪,但後者無疑正在變得強大。

以點概面,放眼整個華南車市,乃至整個中國車市,自主品牌藉助電動化轉型的浪潮,除了嚴重威脅到日系車的生存空間,對於其它合資車固有份額的搶奪,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

還是那句話:「大人,時代變了。」

擁抱,中國

無論承認與否,自今年開始,唱衰合資車已經成為「政治正確」。又一個問題隨之產生:身處中國車市,你覺得它們真的沒機會了嗎?

關於答案,更想辯證的去看。

實際上,本屆廣州車展,當豐田帶來全新一代凱美瑞,奔馳帶來全新一代E級,寶馬帶來全新一代5系,便能發現這些產品仍然是各自細分板塊絕對的佼佼者,依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日後,只要定價合理,相信三者祭出的終端成績單依舊不會太差,而它們所代表的則是少數的強勢合資品牌。

相比之下,剩餘的弱勢合資品牌,本屆廣州車展雖然也拿出了多款誠意滿滿的新車,但幾乎無法掀起任何的水花。橫向對比全部合資品牌的展台人流量,相信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匯總而言,中國車市巨大的需求與容量,肯定會留給本段主角「棲身之地」,至於究竟能有多大,全靠它們自己打拚。

這時候,合資品牌如果還像曾經過往幾十年間,妄想繼續毫無壓力的躺著賺錢,那麼必然會被打一記不留情面的耳光。

反之,如果能夠放低身段破而後立的徹底改變,那麼大機率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褒獎。

而接下來,更加充分的擁抱中國,對於它們來說將是觸底反彈的「最佳捷徑」。換言之,做擅長的事情,把不擅長的事情交給擅長的人去做。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本屆廣州車展位於部分合資品牌身上,已經能夠發現一幕幕積極的現象。「適度牽手,才會雙贏」的道理,相信它們都懂。

當然,讀到這裡,肯定會有質疑者反駁道:「千萬別把自己抬得太高,一些合資品牌即便完全丟掉中國車市,也能活得非常滋潤,就像現代、起亞,即便在華開拓乏力,可在全球賺了個盆滿缽滿,銷量與利潤齊飛。」

話雖如此,可我想回擊的是:「一個合資品牌能夠在中國車市展現出極強的競爭力,放到全球同樣是大魔王般的存在,作為論據特斯拉亦是最好的證明。」

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以後無論哪一片細分市場,必定是新能源車的天下。而我們在最為關鍵的三電系統與智艙、智駕的產業鏈與生態上,確確實實具有十分突出的領先優勢,本屆廣州車展又一次展現得淋漓盡致。

也恰恰基於上述背景,不妨做一個大膽的預測:「未來強勢合資品牌將會在中國車市繼續收割,弱勢合資品牌同樣不會輕易的主動退出,而是一邊小打小鬧,一邊依託這裡作為它的製造基地反哺全球市場。」

還是那句話,「擁抱中國,總沒有錯。」

全面,觸電

「發現沒有,最近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車,根本沒有便宜的,基本都維持在30萬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00多萬,大家是不是有點太過浮躁?」

「身處全新賽道,沖高合情合理。」

看過了整個華南車市的現狀以及合資品牌如何觸底反彈,終於可以展開聊聊真正意義上的「主角」。本段開篇,之所以拋出稍顯突兀的一問一答,也是想要更好引出接下來的內容。

平心而論,4月舉行的上海車展,自主品牌第一次讓所有圍觀者感受到了「中國震撼」。今天開幕的廣州車展,在此基礎上自主品牌無疑變得更加執著,用實際行動闡述著「全面觸電」。

沒有任何意外,每一個展台占據C位的,一定是新能源車;每一個展台最受關注的,一定是新能源車;每一個展台話題度拉滿的,也一定是新能源車。

還不相信?那就請前往4.2館、17.2館、18.2館、19.2館、20.2館,看看自主品牌集體搭建的舞台,究竟有多麼人聲鼎沸。

相信身處其中的每一位見證者,望著眼前這般盛世,便能感受到什麼叫做:「中國車市的主旋律,就是自主品牌借著電動化轉型的浪潮,朝著合資品牌所固守的每一塊陣地猛攻。」

本段開篇的疑問,瞬間變得煙消雲散。

並不是說自主品牌太過浮躁,而是大家紛紛有了把車賣貴的「底氣」。當然,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推移,中國車市的各個價位區間,都將迎來自主品牌的無差別打擊。

繼續以本屆廣州車展為例,B級轎車市場本身就盤踞著類似小鵬P7、比亞迪漢、比亞迪海豹家族、蔚來ET5、深藍SL03、哪吒S、零跑C01、昊鉑GT等選手的基礎上,再度湧入了極氪007、吉利銀河E8、星紀元ES、智界S7、阿維塔12……

對於這片「紅海」,只能用窒息形容。

與之類似,容量有限的MPV市場,在本身就盤踞著類似騰勢D9、傳祺M8、魏牌高山、極氪009、合創V09等選手的基礎上,再度湧入了小鵬X9、理想MEGA……

競爭之慘烈,無需多言。

同樣,反觀國人最為「偏愛」的SUV板塊,情況則更加的極端,誰都想從這片充滿荊棘且獵物繁多的森林中搶肉吃。

綜上,所有自主品牌正在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的瘋狂內卷。

卷產品、卷技術、卷補能、卷服務、卷渠道、卷營銷,甚至卷創始人誰是「顯眼包」,最終卷到能夠遊刃有餘分得「蛋糕」的那天。

也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本屆廣州車展更為好奇的還是,合資品牌看到如此顛覆的局面又將作何感想?尤其是當自己手中的「利潤奶牛」都開始被自主品牌所侵占與搶奪的時候?

寫到這裡,想要討論最後一個話題:明年的中國車市又將怎樣?

畢竟,每一屆廣州車展,除了擔當「全年收官」的重任,還扮演著指引未來的「風向標」,藉此契機不妨做一個大膽的預測。

首先,整個大盤的新能源滲透率還會攀升,突破50%應該不成太大問題。

按照中國乘用車零售銷量維持基本維持在2000萬輛的規模換算,那就是令人激動的1000萬輛。並且參考目前的發展趨勢,1000萬輛新能源車中,插混所占的份額還會進一步攀升,甚至做到與純電「平分秋色」。

其次,合資品牌的聲量與銷量,將會進一步坍塌與萎縮。

今年的份額占比能夠停留在50%左右,明年達到40%已經算是慶幸。其中,日系將會遇到非常大的麻煩,德系的處境由於BBA的支撐會稍好一些。反觀法系、韓系、美系,基本淪為邊緣人。

再者,由於類似華為、小米般「野蠻人」的加入,「價格戰」將會變得越來越慘絕人寰。

就像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提及的:「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衝上去,就沒機會了。並且未來3-5年,中國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板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並且與今年年初類似,引爆全盤的「導火索」很有可能又是在華正在遭遇內憂外患的特斯拉。

而自本屆廣州車展之後,關乎格局的「大洗牌」將會繼續提速,留給弱者的生存空間不多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無論合資也好,自主也罷,想要留在牌桌上,都得脫一層皮。

最終,中國車市,只剩生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401d3ca8ee57bd932a318ef53906bc.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