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桌球》一辯,是一部良心之作,鄧超真被冤枉了

2023-04-24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為《中國桌球》一辯,是一部良心之作,鄧超真被冤枉了

本文作者:愛水

上世紀末,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批正式工的身份,我被學校分配到煙台西郊的某個國營工廠上班。

那是個省屬的工廠,三四百人的規模。在那個時候的煙台,不算大,也不算小。

參加工作不久,在工廠舉辦的桌球比賽中,我就獲得了男子單打的冠軍。

獎品是一條雙人床單。純棉線的,淡黃色的雙人床單。前段時間,歷經二十多年的蹂躪,這條床單已是漏洞百出,破爛不堪,被我丟棄了。

那個時候,國營工廠里的桌球氛圍,雖然比不上六七十年代那麼爭先恐後,也還保持著上下一致的熱情。

半決賽,我贏了稱霸我們廠二十多年的老大,也就是說,我這個冠軍的含金量,是足赤的。

囉里囉嗦,說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破事,與其說是我個人在意淫過往,不如直截了當地說,我,打桌球水平,即便是現在,也是應該超出了普通人的高度。

好漢不提當年勇。實話實說,很多年不打桌球了。再不濟,我看球的水平,不會因為我打球狀態的下滑,而下降吧?

前兩天,我在家裡的付費網絡頻道里,觀看了鄧超導演的電影《中國桌球》。

好像,片名後面還有個綴詞,記不得了。也無關大礙。

今年春節期間,這部電影,因為突然撤檔的關係,而為更多人所知曉。後來重新上檔,貌似票房也不太理想。

我看過一篇關於這部電影《中國桌球》 的文章。作者直言不諱地指出,鄧超之前拍了太多的爛片,騙了很多觀眾的電影票錢。

接二連三,把觀眾的心傷透之後,這部電影的失利,就是鄧超的業報。

我是在家裡的電視上,通過付費頻道,看完這部電影的。

我查了一下,我的年齡,和這部電影的主創者,鄧超和俞白眉,是相仿的。

也就是說,他們倆,和我一樣,都目睹了,也見證了中國男乒,從墜入谷底,到絕地反擊的這段歷史。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看完這部电影後,第一時間,我就和身邊人說,這是一部堪稱史詩的,殿堂級的電影。

我本人,從小至今,一直都是個超級的體育迷。早在收音機年代,央廣每天晚上九點四十五的體育新聞,很多年間,就是我標配的作息時間。

1989年春天,多特蒙德世乒賽,中國隊0比5輸給瑞典。我還是個小孩子,那天晚上,我在電視里,完整的看了比賽的直播。

1991年,千葉世乒賽。四分之一決賽,中國男隊輸給了捷克。那場比賽結束的時候,是北京時間12點左右。我在學校的宿舍里,捧著收音機,渾身哆嗦,臉漲得快要爆炸了。

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女排在14比9領先秘魯隊的情況下,被對手大逆轉。

電影里重現過的哥德堡世乒賽,我也是看了電視的現場直播。正如電影表現的那樣,第一場的王浩,在第二局比賽的後半期,我都堅定不移地認為,中國隊,絕對能拿下這場比賽。

因為,賽前,中央電視台的體育新聞,明確地播放了記者和蔡振華的對話。瑞典隊的排兵布陣,百分百被我們抓住你。

體育的魅力,有很大程度,來源於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在莫名其妙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發生了。

哥德堡世乒賽,中國男隊,輸得莫名其妙。

1995年的天津世乒賽。那時候,我在湖南郴州出差,在一座大山深處工作。

男隊決賽那天,我歷經千辛萬苦,從大山里走出來,到了郴州城裡,找到了一個可以看電視直播的地方。

我至今還記得,郴州的那座山,叫瑪瑙山。山裡的竹子,即便是我仰著頭,都看不到竹梢的盡頭。

那場比賽的細節,就不必多說了。

再回到這部電影吧。之所以打翻回憶的閘門,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的歷史過往,唯一想要表明的就是,

和這部電影的創作者一樣,我們,是那個時代的經歷人。中國桌球男隊,印記著我們的青春,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同時,我們,也見證了他們的浴火重生。

電影是藝術創作,紀錄片是歷史。創作可以允許個人發揮,歷史卻不能自由地進行文藝創作。

拍攝一部源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要有故事片的曲折波瀾的情節,要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更不能拍成沉悶的紀錄片的形式。

這幾乎等同於,要求創作者戴著鐐銬,在火中跳舞。其間的難度,不亞於上刀山,下火海。

藝術是可以有發散思維的,像《中國桌球》這樣的電影,可否有自由發揮的藝術空間?

這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我能看到的,或者說,除了極少部分我不了解的信息,還有片頭,在義大利的那部分內容,黃昭在澳大利亞的父母的那些章節,

其它,幾乎每一個鏡頭,幾乎每一句台詞,我都能對照到那段歷史裡的,所對應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中國桌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電影鏡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電影台詞,都是真實歷史的再現。

毫不誇張地說,這分明就是一部藝術色彩鮮明的歷史紀錄片。

主創者的用心良苦,具體到了電影里每一個人名。電影裡面,出現的每一個人物形象,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偏頗於絕對正面的,如我這樣,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能夠脫口而出真實的歷史原型。

戴敏佳——蔡振華。男主角,帶領中國桌球男隊走出低 谷的功勳教練。

王盈——黃勝。蔡振華的妻子。

白民和——馬文革。蔡振華回國帶的第一個隊員,也是中國男乒最低谷時期,唯一一個可以扛大旗的隊員。

黃昭——王濤。電影里的扮演者體型很好,但是,依然被稱作小胖子。是因為,真實的王濤,就是個腆著小肚子打球的胖子。

呂森——閆森,王濤的雙打搭檔。那時候,中國男乒真正的突破口,就是他倆的雙打。

侯卓翔——劉國梁。不必多說了。

龔楓——丁松。

董帥——孔令輝。不諧音,卻是會意的。

…… ……

連劇中人物的人名,都用心到了這個地步,可想而知,劇中的人物形象,又下了多少功夫呢?

在這部電影裡面,除了片首的義大利之外,其他場景,出現在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甚至都不需要特彆強調,單單是看形象,就能夠立即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做對照。

那位看起來憨態可掬的領導,分明就是徐寅生的翻版。

帥氣的石涼,第一眼看上去,活脫脫就是我們英武的李富榮主任的再現。

至於隊員,無論是王濤劉國梁馬文革,還是孔令輝丁松,即便是不看台詞,他們站在那裡,就是我們熟知的模樣。

最絕妙的,還是那些外國運動員。瑞典的瓦爾德內爾,佩爾森,卡爾松,包括韓國劉南奎,金澤洙,這些外國人,不但形似本人,就連一些細節的表情,打球時的小動作,一顰一笑,居然都能生動鮮明地展現出來。

我已經強調了,我是打過桌球的。三十多年來,中國國家男乒隊的主力隊員,至少也有三五十個了吧。這其中,他們所有的人,播放他們的比賽錄像的時候,即便是把每個人臉都打上馬賽克,我也可以一個不差的,單看他們的技術動作,認出這是誰的比賽。

此時此刻,這部電影里,演員們的比賽鏡頭,在我的眼前歷歷重現。

同時,那些真實比賽的場景,也疊加著的,一起浮現出來。

這部電影追求的細節,已經是紀錄片的層級了。每一場比賽的比分,都是真實的再現。每一場比賽的進展過程,也都是歷史的重演。

最難得是,每一個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包括是哪只手持牌,打法什麼樣,標誌性的動作,甚至,關鍵球的得分形式,都是歷史的真實。

這其中,最牛的就是王濤的扮演者。他除了沒有王濤本人胖之外,他的五官,他的髮型,他的小表情,小動作,打球的線路,甚至於比賽時的吶喊,都是我們記憶里的那個王濤。

比如膠水。那些年,是橫亘在中國桌球隊的攔路虎。國外的,進不來。國產的,不合格。

比如讓房子。蔡振華當了男隊主教練,把房子讓給了另一個教練(對,那個教練的本名,和電影里的人物名字非常接近)。蔡振華和老婆孩子,借住在央廣的體育記者梁言的平房裡。

比如白民和。真實的馬文革,也曾退出過國家隊。也是深受肩傷困擾。也是找了一個在訓練局對面上班的女朋友。也是趴在宿舍的床上,拿著望遠鏡,看女朋友進進出出。

比如華明姐,志剛哥,指的就是鄧亞萍和林志剛。那時候,這兩個人談戀愛,在國家隊是人所共知的事。在食堂,兩個人的對面座位,誰都不敢坐。

比如男隊的隊員們,包括孔令輝劉國梁,晚上集體翻牆出去的事,在那個年代,也是見諸於報端的事件。

比如戴敏佳,爬在二樓的床上,指揮隊員訓練,蔡振華當年,就是這麼做的,體育新聞也播放過。那時候,他有非常嚴重的腰間盤突出。

比如浴室里,陳飛和龔楓打架。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丁松因此被開除出國家隊,這間接導致了哥德堡世乒賽的憾敗。

比如孔令輝。讓國家隊的重點培養對象,去歐洲打職業聯賽,在那個時候,蔡振華遭受了國內輿論,鋪天蓋地的批評謾罵。

剎不住車了。

一篇觀後感的文字,不應該如此囉嗦的。我也是情非得已。記憶的閘門打開了,波濤洶湧的陳年舊事,都一股腦的,爭相奔湧出來了。

中國人,素來講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桌球比賽,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

可是,一部電影,是贏是輸,由誰說了算呢?

比如這部《中國桌球》,從票房上來看,毫無疑問,投資方是輸了。

從文藝創作上來說,鄧超和俞白眉,不但證明了他們的極其用心,而且,也為中國,貢獻出一部獨一無二的史詩體的,殿堂級的電影。

這不但是中國電影的驕傲,也是中國體育的驕傲。

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因為鄧超之前的爛片,而責怪到這部電影的頭上,本也無可厚非。

好在,一部良心之作的好電影,是不會因為票房的不佳,而被永遠埋沒的。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大話西遊》,《美國往事》……

最後,再說兩句,

第一,鄧超扮演的這個角色,無論是形似還是神似,都無限接近當年的蔡振華。

第二,瑞典的瓦爾德內爾,才是桌球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

無論男女,沒有之一。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