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秋葉飄落
前些日子,微信上看到《心火》這部電影的相關小視頻,過目難忘,一直惦著,昨晚終於一睹為快。不,一睹為亂。臨睡前理不清思緒,夢中依稀與人爭辯。天色微熹,豁然明了。
《心火》,英國愛情片,1997年上映。導演威廉姆·尼克爾森,主演蘇菲·瑪索、史蒂芬·迪蘭。查了一下,並沒得奧斯卡、坎城等大獎。觀眾大概比較買帳,因為劇情撩人心弦而驚世駭俗,放在19世紀中葉的英國社會背景中,可信麼?
代孕,現在沒啥,往前推一二百年,就是天大的事。片頭的試用考場,昏暗詭秘,男主查爾斯隱身,不敢出聲。應聘的女主蘿莉莎,屈辱不堪地受審: 年齡、家庭、文化、身體,轉來轉去被打量,活像市場上待價而沽的一頭動物。
面試通過,上船,到一個海島上,與男主交配三晚,走人。有人一直陪伴盯著,產下女嬰抱走,交易完成。六年間,每年這天,蘿莉莎為 「英國的女兒」精心繪一幅畫,過生日。
影片前面的交待鋪墊,敘事乾脆簡潔,很快切入重逢的錯雜局面。主線突出,三兩個配角(男主的管家、朋友、父親)的對話和戲碼 ,都為劇情服務。
劇情發展線索,可謂流暢明快起伏跌宕,結構緊湊完整,細節前後呼應,鏡頭語言講究,畫面唯美。表演更別提了,女主是赫赫有名的巨星。
為何沒獲大獎? 我的觀感,主要在兩點上:主題內涵不甚明晰,人物性格邏輯不清。
先看主題。路易莎長成了一個小蠻女,在父親的溺愛之下,無法無天,家庭女教師全被氣走。來了個新人蘿莉莎,她透過玻璃,朦朧看到孤獨的女孩。那湖中小屋,遺世獨立,像童話世界,透著憂鬱淒涼。
回到莊園大屋,小丫頭沒有丁點兒文明教養。僕人竊竊私語,傳著不同版本的身世來歷,沒人把她當正經主子。查爾斯回來一見女家教,驚慌失措,馬上趕她走,生怕天機泄露。
帶其到密室,親眼目睹躺了十年的植物人妻子,我是有家室的人,僅僅需要一個繼承人,這裡沒你的位置。可按規矩得留用一個月,遂要求對方信誓旦旦承諾保密。
師生之間的較量開始,強迫關起來學習。大呼小叫,當爹的來救,與執拗的女教師搶奪鑰匙,沒治。小壞蛋蠻橫倔強,極盡羞辱,窮人、下人,不配管我。
忍無可忍,女教師兜頭一杯顏料,自己也來一杯,俯身講了通大道理: 等你大了,嫁人,一切都是丈夫的; 不嫁,蒙受屈辱和孤獨。你身陷困境,唯有一樣是自由的——思想,這就是讓你學習的原因。
且不說孩子能否理解這話,擱在女主身上,窮得叮噹響,賣身替父還債,身不由己,何談思想自由,靈與肉能分離到毫不相干的程度麼?
如何讓思想自由?這就是對片名的一段發揮,也是對小姑娘說的: 火光有魔法,可讓時間停止,令人擺脫束縛,為所欲為,實現願望。再次點亮燈火,時間又開始了,先前的一切,不復存在。
原來如此,不客氣地直言,無非自欺欺人罷了。果真? 賣一次身,生了個孩子,從此牽腸掛肚,四處尋找。七年前那不得已的三晚,咋能不復存在,從記憶里抹去?
顯然,這番籠統含糊的話語,不能自圓其說,並非強者的內心底氣,更像是弱者的心靈雞湯,難以揭示女主在不堪處境中篤定外表下的內心世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立不住腳。
再看女主的性格特點。一出場,二十二歲,七年之後,不到三十。片中只交待母親難產而死,父親為其提供了怎樣的成長環境,不清楚。自始至終,女主內心都很強大,比貴族僱主強多了。
查爾斯謹小慎微,唯恐壞了聲譽,怯怯不安又彬彬有禮,小心翼翼問這問那,女主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無所謂的模樣。「我們不是為情慾,而是為責任如此行事」,一切OK。靈肉分離的撕扯,道德與責任的矛盾,被簡單打發了。
也有一點變化,第一晚事畢,壓抑悲憤地扣上胸扣; 第二晚,肉體甦醒,面容歡愉;第三晚,淋漓盡致,陶醉享受。此後,不僅牽掛孩子, 也忘不了這個買主。只因三晚的性愛? 實在不像一個有思想的女性。
七年之後,更有主見。查爾斯攆她走,「花了七年才找到我的孩子」 ,顯然有備而來。之後兩人舊情復燃,查爾斯難已自持,提出一家三口離開這裡吧? 她不屑:多此一問!你能放棄對家庭財產妻子的責任麼?
從那個放蕩不羈的老爹嘴中,得知不像其父的情人,是個較真負責的主兒。於是,查爾斯下了狠手:熄火、開窗、掀被、禱告,主啊,帶她走吧。同時,清算財產賣房子。
下葬了嘴上掛著的艾米,回到亡妻臥室, 蘿莉莎劈頭就問:是你(乾的)嗎? 是的,我想這是她希望的。女主開始抽泣,安慰:我必須這樣,你什麼也沒做。「我的慾望摧毀了一切障礙,你的妻子、你的家、你的一切」。你後悔嗎? 蘿莉莎乾脆地「No」。兩人緊擁,「咱們都如願以償,上帝可憐我們」。
相比之下,男主倒有一定的性格變化,從起初的畏手畏腳,到最後不顧一切豁出去了。所有變化,源自眼神堅毅、神情嚴肅的蘿莉莎。
還有一點蹊蹺: 老爺子盤問她和兒子的關係時,承認他有真正的性愛。洞若觀火的康妮(查爾斯妻妹)追問,她也直言彼此相愛。不怕康妮告發真相嗎?
路易莎識字了,翻看女家教的日記,前去詰問:你為何不要我? 我把你賣了,500英鎊。古怪精靈的小女孩撲上來,幸好,是很大一筆錢。潛台詞:原諒你了,差錢的媽媽。有其母必有其女, 腦迴路與眾不同。
片名直譯是火光(firelight),中文強調精神層面,用心做定語。但是,對這個「光」的含義,片中借人物之口,解釋得語焉不詳,不乏幼稚可笑。(不知譯文如何)
因此,兩個主角的出格行為和自我寬恕的道德自洽,即作為正面人物的被肯定讚美之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諒解, 反倒有點道德感的不安和隱憂。
我愛瞎想:查爾斯難道不能留下房子和妻子,讓心地善良的康妮料理,自己帶著愛人孩子離開就是了,何必把事做得這麼絕? 唯一受損的不過是個人名譽。由此來看,他還不如那個不像樣的爹,花花老公子,至少敢作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