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爾的《思想錄》:做一棵會思想的蘆葦

2023-11-28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帕斯卡爾的《思想錄》:做一棵會思想的蘆葦

本文作者:Vicky刺蝟

1.會思想的蘆葦

多年前,我還是一個上初中的小鎮女孩,讀到帕斯卡爾那句「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思想,蘆葦,這個比喻蘊含的複雜性與美感,在當時的我看來,仿佛一道神諭,瞬間就讓我信服。

這句蘆葦的比喻,從此與我結伴而行。有了qq後,成為我的個性簽名,給公眾號取名的時候,也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它。

但卻一直沒有去讀帕斯卡爾的著作,覺得那是我難以攀登的高山。或許是緣分到了,這一次,跟著讀書群的夥伴們,在徐賁老師推薦的書錄里,終於遇到了《思想錄》。

閱讀的過程,並不像是爬高山,和蒙田冗長晦澀的散文集比起來,帕斯卡爾的思想錄簡直就是鮮花盛開的山谷啊,徜徉其中,只覺心曠神怡。語句精妙犀利,滿懷悲憫的情感,章節隨意排列,翻開任何一頁,都可以感受他凝練文筆和深邃思想的魅力。

找到了那句關於蘆葦比喻的出處,它出現在第六章347節。

【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裡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想壓倒他,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一團霧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當宇宙壓倒他的時候,人仍然比致他於死地的東西更高貴;因為他知道自己會死,知道宇宙對他所具備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一無所知。因此,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

完整地讀完這一段,想起葉嘉瑩老師所說的「弱德之美」,想起李叔同先生臨終前寫的「悲欣交集」,想起張灝老師寫的人的「幽暗意識」。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受幾百年前的這位法國思想家的影響,我覺得他們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即使渺小如蘆葦,也比那壓倒他的宇宙,更具有思想。人,是如此偉大,又如此脆弱。正因為知道自己脆弱,才變得偉大。

帕斯卡爾對人性的複雜與幽微,具有一針見血的洞見。他認為人虛榮、短視、無聊、狂妄,寧願渾渾噩噩地被慾望控制,也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他的睿智,像荊棘一樣帶刺,如良藥一樣苦口。他要人面對人性的複雜多變,有美德也有邪惡,在信仰中獲得一種頓悟的力量。

接受人的脆弱,就不會讓自己虛偽無知,具有理性的頭腦。接受基督的指引,就會讓自己的心靈敏感豐沛。在帕斯卡爾看來,人具有理性和心靈兩種邏輯,只運用哲學或科學邏輯來推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心靈或情感的邏輯,來感知精神的力量。

這種思想在17世紀,特別具有前瞻性,就算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也十分精闢。科學理性的研究很有限,根本無法解決浩瀚無邊的宇宙問題。

或許,正因為有了這種反思和清醒,人才具有了思想的韌性,無論如何在風雨中飄搖,終究不會被輕易折斷,就算再低伏,也還會有仰首挺立的時候。

2.以河為界的正義

關於正義,帕斯卡爾有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我甚至覺得比「蘆葦」的比喻更精妙。

它出現在第五章293節。

【「你們為什麼殺我?」——「你聽著!你不是住在河水的那一邊嗎?我的朋友,如果你住在這一邊,那麼我就成了兇手,以這種方式殺你就不正義了;但既然你住在那一邊,所以我就是勇士,這就正義了。」】

在帕斯卡爾看來,所謂正義,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並沒有普世的道德標準,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律規範,只要站在河的同一邊,殺死對岸的人,就是勇士。只要不在同一個戰線,就是彼此的敵人,無論多麼合理的行為方式,在對手的眼裡,都是非正義的。

這種荒誕的正義,不就是戰爭的本質嗎?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充滿血淚的戰爭史,為了爭奪資源,沒有哪一塊土地上的人民,真正享受過長期的安居樂業。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社會,衝突是常態,和平是偶然。

就說最近的哈以衝突,以色列是正義,哈馬斯是非正義?在有些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心中,答案恐怕是不一樣的。一句簡單的判斷,並不能解決其中的複雜糾葛,也不能讓他們真正握手言和。

我不是一個黑白分明的人,尤其面臨那種劍拔弩張的站隊選擇,時常讓我搖擺不定。

越閱讀歷史,越了解人性,我就越對真相充滿疑慮,總想在河的兩岸都走一走,怕陷入偏見,更怕落入偏激。

這是一種缺點,有時也讓我痛苦。

3.《聖經》的唯一目的就是仁愛。

歸根結底,帕斯卡爾的思想錄,是他獻給耶穌基督的書。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人接受上帝的召喚,虔誠地信仰基督教。

奧古斯丁之前,基督教沒有特別系統的哲學理論,教義多是福音書和使徒書信,並不真正讓人信服。奧古斯丁受古希臘柏拉圖的影響,將哲學思想與神學教義結合,「有罪說,懺悔錄,上帝之城」等基督教教義的理論,大多由他創立。

阿奎那則更進一步,將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理論與神學結合,讓基督教具有了理性和科學思辨,也因此有了專門研究基督教哲學的學校,大學開始在歐洲出現。

到了17世紀,帕斯卡爾所處的時代,基督教神學幾乎就是科學和理性的代名詞,人們深信不疑。

但在不信服基督教的哲學家眼裡,基督教的教義有很多自圓其說的地方,漏洞百出。伽利略在《星際信使》中,就對阿奎那的理論提出反駁,認為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學並不能解釋星體的運行,宇宙不是上帝創造的。

讀帕斯卡爾的思想錄,有一種特彆強烈的感受,他用了這麼多篇幅來勸解人皈依宗教,他覺得自己的理論和情感已經足夠充分,但我依然無法信服。

基督教的教義里「原罪」的理論,是我很欣賞的部分。正因為對人性充滿警覺,才會建立法律法規,才會推崇協約精神,而不是用道德來制約社會。比起道德約束,我更相信法律的有效制約。

但如果《聖經》教人仁愛,那為什麼會有黑暗的中世紀?會有十字軍東征?會有燒死女巫的故事?會有猶太人的被屠殺?

我對宗教的起源和故事感興趣,但很難成為任何宗教的信徒。保持思維的自由度,不願意匍匐在神靈腳下,或許是我的無知,順其自然吧。

雖然崇拜帕斯卡爾的思想,但對於信仰這件事,只能對他說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