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評價林徽因出身低微,林怒懟:我滿門忠烈,你又算什麼東西?

2024-08-13     無風卻起念

1953年,44歲的吳晗站在北京的市政會議上,提出要拆掉北京的老房子,蓋新樓。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聽就急了,他們倆可是研究古建築的專家,知道這些老房子可都是寶貝。他們倆就跟吳晗吵起來,說拆房子太可惜了,應該保護起來。

吳晗聽了可就不樂意了,他說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因循守舊」。

林徽因一聽這話就火了,她可是林覺民的侄女,林長民的女兒,她家裡可不止她一個人為國家做過貢獻。她當場就懟了回去:「我林氏滿門忠烈,你又算什麼東西?」

吳晗被林徽因這一番怒斥堵得啞口無言。因為他知道,林徽因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她的叔叔林覺民等三人在黃花崗起義中犧牲,被世人稱為「黃花崗三林」。

她叔叔林覺民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就犧牲了,她爸爸林長民為了反對軍閥,也壯烈犧牲了。她弟弟還有她認的幾個弟弟,都是飛行員,為了國家戰死疆場,一個都沒回來。

林徽因和梁思成這一輩子,都在研究中國的古建築,他們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就為了保護這些老房子。他們寫文章,給老百姓講這些建築的故事,讓大家都知道這些建築的重要性。

你說,林徽因這一家子,為國家為人民做了這麼多,吳晗憑什麼說她出身低微?

那麼,為什麼吳晗非要推倒那些見證歷史的牌樓與古建築呢?

主要是出於對北京城市化改造和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在他看來,古建築象徵著舊社會的痕跡和過去的束縛,而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應該展示出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的面貌。

吳晗認為,一些大型的古建築如牌樓等在城市中占據了重要的交通節點,它們阻礙了交通的流暢,對於一個迅速發展和人口日益增多的城市來說,這是不利的。

其次,在當時的城市發展中,許多古建築已不再符合現代城市的功能需求。例如,牌樓曾作為路標的功能,在現代城市中已被現代化的路標和導航系統所替代。

另外,一些古建築如刑場、牌樓等地,因其與過去的不幸事件相關聯,如公開處決等,被認為帶有不吉利的歷史色彩。吳晗認為,這些地方應當被清除,以消除不良影響,迎接新社會的到來。

吳晗還提出,通過引入蘇聯的城市規劃建議,採用歐洲風格的建築元素,如銅像、噴泉等來代替傳統的中國建築,以此展示新中國的現代化形象。他認為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是必要的,以符合新時代的要求。

林徽因則反駁道:「未來的城市發展,難道就一定要以毀滅歷史為代價嗎?拆除這些古建築,是對我們文化的背叛!你說它們影響交通,那為何不考慮重新規劃?你說它們是古代刑場,死過人就不吉利,那故宮呢?難道也要推倒重建?」

梁思成也站出來支持妻子的觀點,他冷靜地陳述著自己的建議:「北京可以保留老城,在旁邊另建新城。我們不能因為要發展就摒棄歷史,更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而毀掉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

吳晗卻依然堅持己見,他認為當時的北京已經無法負擔如此龐大的古建築群,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造。然而,林徽因的預言卻在數十年後成為了現實。

幾十年後,當一座座古建築被推倒後再度復建時,人們才意識到,林徽因當年那句「假古董」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

林徽因最終未能阻止那些古建築的消失,但她為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守,依然被後人銘記。而吳晗雖在當時推動了北京的城市建設,卻也因其急於求成的決策,被歷史所詬病。

這場關於北京城的爭論,最終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被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時代的選擇不可逆轉,但對於文化的守護與傳承,卻永遠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5b54894169af0c4e60daf8d9b2189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