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認為打台灣必須有「四多」,少一樣都不能打,如今實現了嗎?

2024-10-23     無風卻起念

粟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傳奇將領,向來敢打敢拼。

可就是這麼一位猛將,在解放台灣這件事上卻顯得特別謹慎。

他曾反覆強調:要想解放台灣,必須具備「四多」——人多、船多、飛機多、火炮多,少一樣都不能打。

那麼,這「四多」如今實現了嗎?

1949年,國民黨的主力已經在大陸被徹底擊潰,蔣介石倉皇撤退至台灣。此時,毛澤東和粟裕就已經在籌劃解放台灣的問題。粟裕擔任攻台總指揮,手下有14個軍。你可能會問,有這麼多軍隊還不夠嗎?

其實,解放戰爭中的陸戰我軍雖然打得兇猛,但那些戰爭更多靠的是人海戰術和靈活的戰略,而不是精良的裝備。而解放台灣不同,這是一場登陸戰,需要渡海作戰。

這種戰爭的核心問題不再是單純的陸地拼殺,而是要依靠制空權、制海權以及複雜的現代化裝備。這就像粟裕所說的,打台灣是「工業化戰爭」,而我們那時候在裝備上幾乎沒有優勢可言。

粟裕深知,渡海作戰和在陸地打仗完全不是一回事。他手下雖然有14個軍60萬兵力,但在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渡海而戰簡直是以卵擊石。

國民黨的海軍、空軍在台灣還保有相當的戰鬥力,甚至擁有700多架戰機和大批艦艇。而當時解放軍的空軍力量十分薄弱,海軍更是幾乎空白。這讓粟裕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沒有足夠的兵力和技術支持,攻台不過是幻想。

因此,粟裕總結出了打台灣必須具備的「四多」:人多、船多、飛機多、火炮多。沒有這些,渡海作戰根本無法保障勝利。他更是警告,如果沒有十成的把握,寧願推遲行動,也不能冒險一搏。

最初,粟裕將希望寄托在策反蔣介石的軍隊上,想通過內部瓦解來減少登陸作戰的難度。他甚至提出過放寬尺度的方案,認為只要台灣的軍政人員願意配合,即便是戰犯也可以合作。

然而,蔣介石在台灣實行白色恐怖,鎮壓了台灣的地下黨組織,數千名革命烈士犧牲。策反計劃沒能如願,粟裕只能放棄這條路,重新回到實戰方案上。

1949年,粟裕準備攻台的同時,解放軍在金門發動了一次試探性的登陸戰。10兵團三個團共9086名將士登陸金門,卻遭遇國民黨空軍和海軍的猛烈打擊,後路被斷,最終全軍覆沒。

這次慘敗讓粟裕意識到,渡海作戰的難度遠遠超出預期。沒有足夠的船隻、飛機和火炮,登陸戰就等於送死。

因此,粟裕更加堅定了「四多」的必要性。在金門失利之後,粟裕深感兵力和裝備的不足,他上書中央請求推遲攻台戰役,認為如果沒有絕對的勝算,強行攻打台灣可能會對整個國家的安全帶來極大風險。粟裕的信寫於1950年6月,三天後,韓戰爆發,攻台計劃被徹底擱置。

今天,解放台灣的條件已經和7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粟裕當年所提出的「四多」——人多、船多、飛機多、火炮多,在現代中國已經成為現實。

人多。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人數上不成問題,後備兵源更是充足。而且解放軍的戰鬥力和訓練水平,經過現代化的改革和多次演習,早已不再是上世紀50年代的模樣。

船多。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經發展成全球數一數二的海軍力量。如今擁有3艘航空母艦、數量龐大的驅逐艦和護衛艦,055型驅逐艦等先進艦艇可以為海軍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相比之下,台灣的海軍力量早已過時,根本無法與現代化的解放軍海軍抗衡。

飛機多。人民空軍如今擁有成千上萬架先進戰機,尤其是第五代戰機殲-20的加入,更是讓空軍的戰鬥力再上一個台階。台灣的空軍雖然擁有一些美國提供的F-16戰機,但和大陸先進戰機相比,技術上已經形成了代差,難以抗衡。

火炮多。現代化的遠程火箭炮和飛彈系統已經成為解放軍的常規武器,足以覆蓋台灣全島。尤其是解放軍的「遠火」系統,可以對敵方的地面設施進行精準打擊,大大削弱了敵人的反擊能力。

粟裕在解放台灣問題上的謹慎與果斷,反映了他對現代戰爭的深刻認識。如今,中國的海軍、空軍和陸軍都已經達到或超過了這些要求。

最後,我想說,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愿。我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36bf59e3ec0af2a0546f79280dff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