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違背「皇位父子」原則,直接把皇位傳給孫子的不在少數,比如南越武帝趙佗、漢昭帝劉弗陵、齊武帝蕭賾、遼道宗耶律洪基、金世宗完顏雍、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中國從周公創立「嫡長子繼承制」後,皇位「父子相傳」就成了千年不變的鐵律。其傳承規則可概括為以下三句話:
所謂「近支」,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親兄弟是近支,沒有親兄弟,堂兄弟就是近支,沒有堂兄弟,族兄弟就是近支。
因此,有第三條規定兜底,基本上就可以保證皇家不會絕嗣, 「嫡長子繼承制」應該可以被嚴格執行。
可落實到具體操作,還是出現了例外情況,比如「兄終弟及」會時常當「插班生」,再比如題干所說的跨過兒子輩,直接傳給孫子。
秦始皇兼并六國後,派出一支50萬人的大軍南下平定嶺南地區,趙佗就是這支隊伍的副將。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趙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番禺建立南越國,關起門來當大王,成了一方割據勢力。
劉邦在世時顧不上南越,他耍了個小花招,將趙佗的地盤封給了長沙王吳芮,讓他去跟趙佗拚命。
吳芮雖然心有餘,怎奈力不足,始終未能如願。趙佗也審時度勢,接受了漢使陸賈的建議,對大漢稱臣,被冊封為南越王。
到了呂雉稱制期間,由於貿易摩擦,趙佗一怒之下不再承認臣屬關係,而是自立為帝。
漢文帝即位後,陸賈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再度承認對大漢的臣屬關係,並去掉帝號,恢復南越王的稱號,但對內依舊保留了皇帝的所有規制。
漢武帝建元四年,趙佗病逝,傳位給孫子趙眜。
之所以沒傳位給兒子,原因只有一個:他太能活,去世時已經103歲,歷經了秦始皇、秦二世、漢高祖、漢惠帝、呂雉(兩位漢少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十朝,兒子們都沒能熬過他。
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幼子(第六子),即位時才7歲,20歲駕崩,身後無子嗣。
這種情況下,按照繼承法則,就應該執行第三條,即從近支宗室子弟中過繼一人為嫡子。
事實上當時也是這麼做的,輔政大臣霍光等人千挑萬選,最後選中了昌邑王劉賀。
這位劉賀,就是漢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劉髆的兒子。
可是劉賀僅僅當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廢掉了,理由是短短27天內,劉賀犯了1127條罪,實在不配做人君。
這些罪狀中就包括「不孝」,說劉賀在漢昭帝靈柩前無禮,喪期歌舞作樂,荒淫無度等等。
劉賀被廢了,他這段歷史就歸零了,那就應該重新選擇一位侄子輩的,過繼給漢昭帝劉弗陵。
按這個規則,當時可選的宗室子弟有兩支,一支是漢昭帝的三哥燕王劉旦的兒子們,另一支是漢昭帝的四哥劉胥的兒子們。
可結果卻選擇了孫子輩的劉詢。
劉詢是誰呢?他就是漢昭帝的大哥,戾太子劉據的孫子。
劉據生母衛子夫,是漢武帝嫡長子。不幸的是,漢武帝晚年爆發了震驚天下的「巫蠱事件」,劉據捲入其中,他這一族,除了剛出生的孫子劉詢被關進掖庭獄外,全都死光了。
霍光為何不遵循繼承制度,跨過兒子輩,直接給漢昭帝過繼了個孫子呢?原因很複雜。
其一、燕王劉旦當年勾結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曾經試圖謀殺霍光、廢掉漢昭帝奪位。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劉旦的兒子們,霍光就等於自掘墳墓。
其二、廣陵王劉胥當時還活著,選了他的兒子那就面臨一個尷尬:兒子是君,老子是臣,老子要給兒子下跪。這種事在後世不新鮮,但那時候還沒有這種先例。
其三、劉胥父子品行低下,鬧出來的醜聞不比劉賀少,霍光已經在劉賀的問題上栽了跟頭,不敢再冒險了。
其四、劉據的遭遇一直被人同情,劉詢享受了祖父的餘蔭,有很多擁躉實力。比如邴吉、張賀。另外,霍光的異母哥哥霍去病,是劉據的表弟,兩家沾親帶故。
蕭賾的遭遇跟朱元璋相似,培養了多年的好太子突然間撒手西歸,老皇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但蕭賾與朱元璋也不一樣,他的嫡次子蕭子良聲望非常高,原本是太子蕭長懋的最佳替補。那麼,蕭賾為何不按理出牌,就勢立次子蕭子良呢?
琅琊王氏是蕭子良政治班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為了支持蕭子良,多次與蕭賾對抗,甚至公然阻止蕭昭業進宮。
王氏自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影響了三代朝局,蕭賾擔心蕭子良即位後,王氏會架空皇權。
在蕭長懋去世後半年,蕭賾就駕崩了。按理來說,這麼多的時間內,蕭賾是沒辦法培養皇孫的。但蕭昭業有一個先天優勢,即他能將父親的政治班底直接接手。
這對蕭賾來說是個利好,太子的班底不像蕭子良的班底那麼強勢,威脅不到皇權,又免去了培養接班人的時間不足問題。
我們知道,蕭賾選擇蕭昭業其實是個大錯誤,這傢伙剛一登基就霸占庶母,荒淫無恥得很。又殺了叔叔蕭子良及眾多大臣,殘暴得很,最終才一年時間就被叔叔蕭鸞幹掉了。
但蕭昭業在坐上皇位之前偽裝得很好,深得爺爺蕭賾的喜愛。再加上蕭昭業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讓外界產生了一種錯覺。
人們說漂亮的女人有毒,如此看來,帥男人恐怕也有毒。
遼道宗耶律洪基是大遼滅亡的第一罪魁禍首。
遼朝經過遼景宗、遼聖宗、遼興宗三代人的努力達到鼎盛時期,遼道宗憑一己之力,直接將三代人的努力清零。
耶律洪基是個糊塗蛋,他是非不分,聽信讒言,無端殺害了自己的皇后,又廢黜、囚禁了唯一的兒子,太子耶律浚。
再後來,兒子被奸臣殺害,作為皇帝的耶律洪基居然一直被蒙在鼓裡。
直到奸臣將魔爪伸向他唯一的孫子耶律延禧時,在大臣們的提醒下,耶律洪基才醒悟過來。
耶律洪基傳位給孫子一點不出人意料,因為這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骨肉。假如過繼子侄,那畢竟不是自己的骨血。
再加上耶律洪基對兒子的死懷有內疚之情,傳位給孫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可惜的是,他這個孫子真孫子,耶律延禧不光糊塗,還非常荒淫,直接把大遼帝國給玩沒了。
金世宗62歲那年,39歲的太子完顏允恭病逝了。第二年,太子的兒子完顏璟被立為皇太孫,即後來的金章宗。
金世宗有十個兒子,且兒子中不乏才能突出者,那麼他又是為何不傳子而傳位於孫子了呢?
史書沒有交代,後人一致認為,是昭德皇后烏林答氏的影響力所致。
烏林答氏與金世宗同齡,二人4歲定了娃娃親,17歲成婚,夫妻倆琴瑟和諧。不過皇統九年,二人經歷了一次生死戀。
那年,完顏亮通過政變登上了皇位。提到完顏亮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在伐宋戰爭中,在長江邊上被南宋軍隊打得大敗而歸的那位皇帝。
完顏亮登基做得最出格的一件事荒淫,他勒令宗室子弟,將各家的年輕女人送進宮來供他「檢閱」。這期間,無論長幼、無論親疏,無數的女人成了他的玩物。
很不幸,當時為東京留守的完顏雍,也接到讓妻子進宮當人質的命令。
烏林答氏不敢抗命,只好遵旨上路。她知道一旦進入皇宮就是完顏亮的玩物,於是半路上她投水自殺了,既沒有違背完顏亮的命令,也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之身。
完顏允恭就是烏林答氏唯一的兒子,完顏璟就是烏林答氏的嫡孫。
後人說,金世宗就是出於對烏林答氏的深深懷念,堅持將皇位傳給烏林答氏的孫子。
忽必烈的兒子真金是大元帝國的嫡系繼承人,只是他在政治鬥爭中遭遇重大打擊,在42歲時鬱鬱而終了。
鐵穆耳是真金的嫡子,不過不是嫡長子,而是嫡幼子。
那就怪了,真金死後,忽必烈為何不將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孫子?又為何不傳給嫡長孫,而是傳給了嫡幼孫呢?
這個不難理解,蒙古人的習俗跟漢人不同,他們對嫡系的注重程度其實遠超出漢人,但在長幼問題上,卻更偏重於「幼子守灶」。
真金是唯一的嫡子,按蒙古人的習俗,皇位必須在真金這一脈傳承,而不是落到庶長子頭上。
真金有三個嫡子,真金的嫡妻闊闊真最喜歡幼子鐵穆耳。而且鐵穆耳從小由忽必烈的皇后察必養大,有祖母和母親的加持,鐵穆耳最終成了接班人。
關於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的事,大家爭論的比較多。很多人認為朱元璋太注重嫡系觀念,我個人不贊同這個觀點。
嫡系,指的是「嫡子」,而不是「嫡孫」。嫡孫是跟著嫡子走的,沒有嫡子也就無所謂嫡孫。
也就是說,朱標死後其實朱允炆就已經不是嫡孫了,如果另一位嫡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當太子,他們的兒子才是嫡孫。
其實朱元璋立孫子理由只有一個:嫡長子繼承制坑人,遇上了無解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秦王朱樉實在不適合當儲君。
您可能說,朱樉不是死在朱元璋前面了嗎?甚至朱棡也死在了朱元璋前面,為什麼不立老四朱棣呢?
您這話是「過後計」,朱元璋哪裡能預料得到這倆兒子都死在自己面前?那時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最現實的做法就是趕緊確定儲君,還能有時間扶上馬送一程。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樉和朱棡都比他跑得快,我想他或許不急於立朱允炆,而是等著哥倆死後,直接立朱棣的。
您認為我說的是否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