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哪一個對大唐的滅亡傷害更大?

2023-11-11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朝的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哪一個對大唐的滅亡傷害更大?

表面上看,宦官可以直接將皇帝轟下台,甚至要了皇帝的命,但事實上對唐朝來說,真正要命的卻是藩鎮割據,而造成藩鎮割據的罪魁禍首卻另有其人。

唐朝宦官專權的原因和本質

有人說,唐朝的宦官專權起於高力士,其實不準確,高力士對唐玄宗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只是地位高,沒有實權,對朝政的影響是間接的。

第一個有實權的宦官是李輔國,他操盤了「馬嵬驛之變」,幫唐肅宗登上了皇位。由於唐玄宗的存在,大唐事實上存在兩個中心,這種情況下,作為唐肅宗心腹的李輔國扮演了惡犬的角色,由此獲得了「內宰相」的實際地位。

唐代宗為了扳倒李輔國,又提拔程元振,為了扳倒程元振,他又提拔魚朝恩,由此形成了強大的宦官集團。

唐德宗即位後,一度對宦官集團採取強力手段,效果頗佳。但在「涇原兵變」中,由士族集團掌握的神策軍竟然由於嚴重的貪腐而不堪一擊,導致長安淪陷。這讓唐德宗大失所望,因此叛亂平定後他又開始啟用宦官執掌神策軍,從此宦官專權愈演愈烈。

唐順宗即位後推行「永貞革新」,損害了宦官集團和部分士族集團的利益,宦官俱文珍發動政變,逼唐順宗禪位給太子唐憲宗,開創了唐朝歷史上宦官廢立皇帝的先河。

唐憲宗寵信宦官,展開了唐朝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削藩行動。在唐憲宗的培植下,唐朝的宦官勢力更上一層樓,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並展開激烈的搏殺。最終唐憲宗「作繭自縛」,被宦官陳弘志所殺,而王守澄、梁守謙則擁立了唐穆宗。

從此以後,唐朝的每一任皇帝都由宦官所立,其中不乏皇帝、皇子遭遇宦官殺害的事件,唐昭宗甚至還被宦官囚禁了一年之久。

唐朝宦官勢力之所以崛起,其實都是皇帝們刻意培養的結果。由於朝中內鬥慘烈,皇帝根本不信任外朝大臣,於是宦官勢力變成了皇權的助手。正是在宦官們的幫助下,唐朝的軍權、朝政大權不斷從外朝向內廷轉移,形成了以皇帝為核心,宦官為基礎的內廷權力中心。

嚴格來講,所謂的宦官專權其實是皇帝與宦官為整體的,對外朝官僚體系的侵蝕,宦官本質上僅僅是皇權的幫手,而不是獨立於皇權的政治勢力。

唐朝藩鎮割據的原因和本質

唐玄宗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不斷發動戰爭,導致兵源、物資保障壓力很大。同時,由於土地資源的枯竭,府兵制實行不下去了,在宰相張說的建議下,唐帝國改府兵為募兵。

於是邊疆開始實行就地募兵,錢糧稅賦當地徵用,節度使逐漸成了地方軍政合一的長官,這就是藩鎮。

一開始,藩鎮節度使都由朝廷任命,立功後回朝升職,出現了一大批「出將入相」的牛人,比如張說、牛仙客、蕭嵩等等。

李林甫任宰相期間,擔心這些牛人會影響他的地位,便向唐玄宗建議:漢人任節度使容易形成派系鬥爭,用胡人就沒有這個麻煩,他們在朝中沒有根基,更忠心。

這個建議被採納,於是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一大批胡人走上節度使的崗位。隨著節度使權力的集中,以及中央禁軍的數量銳減,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肅宗、唐代宗又不得不依仗藩鎮,結果安史之亂被平定了,全國到處都是擁兵自重的藩鎮。

唐代宗對藩鎮的姑息,以及唐德宗削藩的失敗引發了數次叛亂,最終形成成德、幽州、魏博、淄青、淮西等藩鎮的割據局面。

唐憲宗和唐武宗在位期間,幾乎完成削藩,最終卻功虧一簣。唐僖宗時期的黃巢起義,讓藩鎮割據在全國範圍內迅速蔓延,大唐帝國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個空殼。

藩鎮割據的直接原因就是地方官員掌握了軍政大權,形成了獨立於中央的完整體系。由於節度使與朝廷的矛盾加劇,導致節度使離心離德,朝廷逐漸失去了控制力。

如果我們再往深層透析就會發現,唐朝的節度使從最初朝廷委派的「流官」,變成了當地士族推舉的「土官」。也就是說,節度使逐漸地方化,並且走向世襲,與朝廷官僚系統幾乎隔絕了。

這就是藩鎮割據的核心問題,即節度使成了地方勢力的代言人,形成與朝廷根本利益的對抗。

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哪一個危害更大

上述分析可知,宦官其實算不上獨立的政治勢力,即便他們在某些時候會反噬皇權,但一旦離開皇權也就意味著他們自身的終結。

中晚唐的宦官們起家基本上都遵循一個路線:先利用個人的能力將自己的主子推上皇位,並因此獲得主子的信任和重用。接著該宦官或因為過於囂張被同類嫉妒,或因為權力太大被主子嫌棄,於是皇帝借力打力,用新寵取代他。皇帝晚年時,宦官們又開始新一輪的賭博,為各自的主子上位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

所以,宦官勢力其實一直都圍繞皇權、依附於皇權,雖然他們掌握著軍權,但其實很容易被皇帝除掉。原因很簡單,皇帝也不傻,不可能將軍權交給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任何一個宦官都沒辦法一家獨大。

這就是皇帝更信任宦官的原因,危害可控,忠心度遠比外朝官員高。

事實上,唐朝的滅亡就跟唐昭宗剷除宦官勢力有關。由於與楊復恭產生嚴重分歧,唐昭宗發動了對楊復恭的討伐戰爭,這場戰爭後,宦官掌握的神策軍回到了皇帝手中,但兵力卻幾乎喪失殆盡。

從那以後,皇帝就丟失了「打狗棍」,唐昭宗淪為被李茂貞、李克用和朱溫輪番欺負的傀儡,並最終被朱溫殺害。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除掉宦官就是皇帝自斷臂膀。

藩鎮的危害遠比宦官大得多,因為他們的立場就與是朝廷對立的,同時又從經濟上斷了朝廷的財路、從政治上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權威性。

更嚴重的是,從唐代宗時期起,藩鎮不斷挑釁朝廷、發動叛亂,甚至相互勾結形成同盟,數次將大唐帝國推向懸崖邊緣。

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的反叛導致唐代宗逃亡陝州,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稱帝引發涇原兵變,導致唐德宗流亡奉天,河中節度使李懷光反叛差點讓大唐提前滅亡……

滅了大唐的朱溫只是眾多節度使中的一員,正是藩鎮割據的毒瘤,讓大唐帝國處於腦死亡狀態。

由此可見,宦官專權其實就是朝廷的內部鬥爭,利弊兼有,不能一概而論,藩鎮割據則是百害而無一利。

這個結論其實沒什麼可爭議的,值得我們好奇的應該是:為何會產生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誰才是大唐滅亡的罪魁禍首?

其實是豪門士族集團,正是他們對帝國資源的壟斷造成了社會的不公平,能力的集體蛻化又讓他們失去維護舊秩序的能力,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唐走向滅亡。

唐朝是中國最後一個以豪門士族集團為政治基礎的王朝,但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一大批庶族階級迅速崛起,而豪門壟斷資源與科舉狹窄的進仕之途之間形成激烈的矛盾衝突。

事實上,藩鎮之所以難以根除,就是因為它成了庶族階級表達個人訴求,以及維護本階級利益的「宿主」。

藩鎮節度使最早都是朝廷派出的官員,他們大多數出身豪族,而後來的節度使都是出自於本藩鎮的土著勢力,即庶族階級。他們在朝廷難有出頭之日,但在藩鎮卻是土皇帝,這種情況下,藩鎮與朝廷的紐帶割斷就成了必然的趨勢。

我們發現,豪門士族集的墮落速度讓人噓唏,中唐之前,韋、裴、李、崔、趙、鄭、盧等豪族名人輩出,書寫了大唐帝國最光輝燦爛的一段史詩,可是到了中晚唐,這些大家族再也沒了這樣的人才,取而代之的卻是庶族階級人才的崛起,比如張九齡、郭子儀等等。

所以,大唐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豪門集團的墮落史,和庶族階級的崛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