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唐順宗李誦沒有中風,能否革除宦官、削平藩鎮,帶領大唐中興

2024-01-18   尋根拜祖

原標題:假如唐順宗李誦沒有中風,能否革除宦官、削平藩鎮,帶領大唐中興

「永貞革新」就是亂槍打鳥,指望它中興大唐就是個笑話。事實上,唐順宗才是親手扼殺永貞革新的那個人,即便剎車踩得還算及時,他還是被濺了一身血。

唐順宗是個苦命人,他19歲當太子,整整熬了25年才坐上皇位,豈料他的皇帝生涯太短暫,僅僅186天後就「轉崗」為太上皇。

你以為他從此可以享清福了?不,災難才開始,五個月後他就突然駕崩了。

唐順宗如流星划過,卻留下了兩大謎團:堂堂的皇帝怎麼就輕而易舉地被迫禪位了?他的死究竟是正常死亡還是遭遇弒殺?

這一切都跟他所主導的「永貞革新」有關,雖然這場變革才三個月就匆匆下馬,但卻照見了大唐的病根。

虎頭蛇尾的永貞革新

早在唐順宗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曾經想勸諫父親唐德宗改革,卻因為擔心被猜忌而隱忍不發。

大唐不止一次面臨生死存亡,「安史之亂」導致唐玄宗失國,吐蕃入侵導致唐代宗逃亡,「涇原兵變」和「朱泚稱帝」讓唐德宗從長安逃到奉天,又從奉天流浪到梁州。

李晟收復長安後,唐德宗徹底「萎了」,永不再提削藩,也不再信任士族集團,而是將宦官們當作「小甜甜」豢養,並且熱衷於搜刮民脂民膏。

由此,大唐的兩大毒瘤瘋長,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宦官專權尾大不。同時,大唐的民生卻一落千丈,國力大衰。

唐順宗心急如焚:俺要向老爸進諫。話音剛落嚇壞了翰林待詔王叔文:殿下你瘋啦?作為太子你只能盡孝心,不該干預政事,萬一有小人離間,說你收買人心怎麼辦?

唐順宗一哆嗦,是啊,老爸的猜忌心太重了,當年郜國公主事件,若不是李泌冒死相救,他差點就被老爸廢黜。

於是唐順宗蟄伏隱忍多年,直到自己登上皇位,這才迫不及待地拉開了「永貞革新」的大幕。

永貞革新以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凌准、韓泰、韓曄、陳諫、陸質(二王八司馬)等人為核心,重點打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

這幾記重拳相當給力,劍南節度使劉辟被殺、宗室「貪王」李實被貶、由宦官組成的「五坊使」被裁、停止進奉等搜刮名目、免除陳年課稅、停徵諸色榷稅……

革新派的亮相贏得了滿堂彩,就在人們眼巴巴地等著更大的福利時,一條驚人的消息傳來:皇帝陛下因為健康問題禪位了,永貞革新洗洗睡了。

見過虎頭蛇尾的,沒見過這麼虎頭蛇尾的,才三個月呀,百天慶典的酒席還沒辦呢!

永貞革新失敗的真相

對題乾的說法,我部分同意,假如「永貞革新」能達成目標,大唐確實能中興,但我不同意將革新的失敗歸結為唐順宗的健康問題。在我看來,這場變革的失敗是打錯了對手、得罪了幫手、找錯了助手,是一場必敗的改革。

乍一看,永貞革新將槍口對準兩大毒瘤有問題嗎?看似沒問題,其實問題很大。

第一個問題,之所以叫毒瘤,是因為藩鎮和宦官問題絕非癬疥之痛,而是心腹之患,既然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那就必須縮小打擊面,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大唐已經重病纏身,治重病需對症,需抓重點,需團結更多的群體,怎麼能不講分辨,企圖一招根除所有的弊政?

唐代宗、唐肅宗兩任皇帝都對藩鎮束手無策,反而激化了矛盾,直到唐朝滅亡都沒能解決,唐順宗何德何能,「兼職」就能解決了?

事實上,永貞革新也就解決了一個劉辟,最頑固的河朔三鎮連根毛都沒傷著。反而那些直屬朝廷領導的河東、荊南、劍南等,站在了革新派的對立面,你說諷刺不?

將矛頭對準宦官更是腦殘,事實上宦官集團只是皇帝的打手,那些五坊使其實是在替皇帝搜刮,停止這些弊政雖然讓宦官們遭遇了損失,但沒有遭遇抵制。

解除宦官的兵權才是引發革新派與宦官集團矛盾的衝突點,事實上,宦官們的兵權很好解除,但問題是,兵權被拿回來後交給誰?

唐代宗、唐德宗都曾經從宦官手上拿回兵權,並交還給外朝的士族集團,豈料士族集團的腐敗無能將大唐禁軍搞成了豆腐渣。失望之餘,皇帝們又將兵權交給了宦官。

同事得罪藩鎮和宦官,革新派似乎依然不過癮,他們又將幫手士族集團推向了對立面。

士族集團是指以五姓七家為代表的豪門集團,是大唐的政治基礎,革新領袖王叔文引韋執宜為外援,將他推上宰相的位置,共同推動改革。

這本來是一個很睿智的舉動,士族集團雖然衰敗得很厲害,但外朝依然在他們手裡,大唐依然是他們的天下,韋執宜的京兆韋氏身份也舉足輕重。

然而,王叔文卻以領袖自居,僅僅將韋執宜當作小跟班的,絲毫不顧及士族集團的利益,在重大決策上專斷獨行,結果惹翻了以韋執宜、武元衡、竇群等為首的士族集團,導致士族集團、宦官、藩鎮合流,共同反對革新派。

那麼,革新派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他們為何會站在三大勢力的對立面呢?

原來,「二王八司馬」是一個以庶族階級為主的群體,他們大多出身寒族,官階低微。這個集團與豪門士族集團不兼容,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依靠藩鎮發展成地方豪族,像王叔文、王伾這樣的人就成了夾生飯。

這才是「永貞革新」的本質——庶族階級試圖通過皇權掃清障礙,實現政治理想的一場變革,這個立場決定了革新派與士族集團、宦官、藩鎮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

遺憾的是,庶族集團勢單力孤,作為新生力量,他們尚處於政治邊緣,根本無法對抗士族集團,更不用說應付三大力量。

可惜他們有點過於樂觀,以為只要有皇帝的支持就可以逆命改天,一群坐井觀天的傢伙上演了一場鬧劇,革新才開始,他們就忘乎所以,見面以「劉管仲」、「柳諸葛」、「王伊尹」、「韓周公」相互鼓吹。

我們承認,庶族階級代替士族階級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但正是因為這是關乎歷史發展潮流的大事件,因此它走上歷史舞台的過程必然很艱辛,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靠一場統治集團自發的改革來達成目標是絕無可能的。

事實上,庶族階級取代士族階級的歷程橫跨了晚唐、五代一百多年的殘酷戰爭,直到士族集團被軍閥清洗殆盡才算完成。

王叔文等人的作為體現了庶族集團的政治低能,也反應了唐順宗的思想幼稚,他沒有想明白中興大唐該「依靠誰」、「團結誰」、「打倒誰」這三個命題。

這樣一位領導人、這樣一群核心力量,想主導一場改變歷史的革新就是痴人說夢,哪怕唐順宗身體健康。

其實永貞革新才兩個月,唐順宗就解除了王叔文的翰林學士之職,導致他不能面見皇帝。作為革新的一把手,唐順宗不肯與他見面,這說明什麼?很簡單,被厭棄了唄。

這表明,王叔文的改革遭到唐順宗的質疑,君臣之間已經出現了裂痕,這跟唐順宗是否健康沒有任何關係。

主動禪位還是被迫下台?

人們說,唐順宗是被宦官俱文珍逼下台的,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唐順宗即位之前就患上了嚴重的中風,幾個月不能下床,連唐德宗病危都不能前去探望。可是唐德宗剛剛駕崩,唐順宗就立刻康復了,有人說他這是裝病。

其實這個說法充滿陰謀論的臆想,唐順宗從來就沒好過,他僅僅是勉強出席了登基儀式,之後一直深居宮中,所有的政令都靠牛昭儀、宦官李忠言傳達。

俱文珍有沒有能力逼迫唐順宗禪位呢?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

我們對唐朝宦官的危害性過度誇大,認為宦官們掌握了軍權就可捏住了皇帝的命門,其實很扯,因為所謂軍權其實是分散的,準確說它被皇帝授予的一群宦官集體掌握,而不是某個宦官。

中唐以後得禁軍有六支,包括實力最強大、由宦官掌握的左右神策軍。不過,除了神策軍中尉外,還有樞密使、軍馬使,軍隊調動也必須有皇帝的詔書,因此軍權其實還是在皇帝手中,除非宦官們能聯合起來對付皇帝。

事實上他們根本做不到,宦官內部矛盾也很深,皇帝要想剝奪宦官的兵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事實上,俱文珍的職務是知內侍省事,根本不掌握軍隊,不存在靠軍權威逼唐順宗的可能性。我個人認為,唐順宗禪位是出於健康問題的自願行為。

很顯然,唐順宗與永貞革新失去了信心,自己又不能親自操盤,士族集團和宦官集團已經達成一致共同對付革新派,這種情形下,他主動禪位給太子就是平息事端的最好辦法。

正常病故還是遇害身亡?

唐順宗之死在正史中沒有留下任何有爭議性的文字,但唐人筆記小說《玄怪志》中的《辛公平上仙記》卻描寫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後世史學家認為,這個小說描寫的其實就是唐順宗遭遇謀殺的全過程。

不過這個猜測恐怕站不住腳,雖然這個故事「很寫實」。

理由很簡單,唐順宗已經禪位了,而且健康一直不佳,他還能威脅到誰呢?很顯然他是一個「無害生物」,包括唐憲宗在內,都沒殺害他的動機。

同時唐順宗在位時間很短,沒有對任何人形成大的傷害,也沒有誰有那麼大能量可以報復他。

所以,我認為唐順宗是正常死亡,說他的死是為「永貞革新」買單,顯然是神明過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