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最不靠譜的東西就是「口」,舌頭往左一拐就是有口皆碑,往右一偏就是口誅筆伐,說者信口雌黃,受者有口難辯。
李世民與趙光義的口碑就是個典型的案例,綜合來說,李二確實要比趙二強一些,但絕沒有達到天差地別的程度。
「主流之口」認為:
所以,李二的「玄武門之變」情有可原,小過不掩大德。而趙二才德俱損,黑烏鴉一隻。
依我之見,上述評價不夠客觀,有失公允,基本上屬於不研究歷史,被所謂的主流輿論帶了節奏。
論軍事才華及貢獻,趙光義不及李世民之萬一,這是確信無疑的。雖然史書上記載趙二有上過戰場的「光輝時刻」,但有塗抹之嫌,就算是真的,那點玩意兒跟幼兒園小朋友的炫耀差不多。
正因為如此,趙老二登基後試圖改變「吃現成飯」的形象,於是便有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壯舉。這是柴榮和趙老大都沒能完成的夙願,假如在他手上達成,誰還敢說他是軍事上的菜雞?
可惜菜雞就是菜雞,硬插上的翅膀根本撲棱不起來。
高梁河之戰,趙二親自挂帥,結果宋軍慘敗,折損一萬多人。他本人屁股上挨了一箭,乘坐驢車逃跑,害得宋軍以為他嗝屁了,差點將趙德昭推上皇位。
雍熙北伐,宋軍兵分三路,擺出一副推平契丹的架勢,結果卻全軍潰敗,二十萬大軍折損大半,還因為內訌讓楊繼業飲恨陳家谷。
兩次戰役,宋軍主力傷亡大半,從那以後,趙二再也不敢提收復燕雲了。對他來說,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滅了北漢。
李世民的武功無需多言,夸多了都是廢話。那就說點不一樣的東西——李二的軍事才華是發麵餅,加了太多的酵母粉。
第一個謊言:大唐帝國是李二打下來的,李淵是「兒打江山爹坐殿」。說這話的人就是個無知的歷史盲,如果李世民有那兩下子為何還要攛掇他爹?自己干不就得了?得天下憑一身腱子肉就可以的話,項羽應該取代劉邦,杜伏威應該比李世民更牛。
事實上,李淵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皇帝,原因就是李世民大量篡改歷史,奪了他爹的功勞。
第二個謊言:李二是大唐最牛的戰神。李世民打下北方不假,南方他一步都沒踏入過,怎麼說天下是他打下來的?事實上,南方是李靖的天下,論軍事才華,李靖的弟子李道宗、李勣、蘇定方都不在李世民之下,偏偏有些人瞎起鬨,人云亦云地說「李世民是第一戰神」。
客觀講,李世民的軍功無法抹殺,也遠不是趙二能比的,但也不應該過於誇大。
論文治,我認為趙二要強於李二,所謂的「貞觀之治」水分太大,趙二雖然沒有留下什麼「大治」,但實際貢獻不容忽視。
首先聲明,我用「贗品」這個詞有點過分,但說實話,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太宗」都有被鼓吹的成分,李世民只是其中之一。
通常一個王朝建立後,只要「太宗」們不昏庸,做減法,不折騰,農業社會的自修復能力就可以保證國家的復甦和振興。
比如「貞觀之治」,李世民基本上是在做減法,消除弊政,平均土地,復興文教。這些工作幾乎是常規操作,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事實上,「貞觀之治」的發展速度並不快,人口也僅增長了400萬。
在政治上,李世民採取了更溫和的態度對待關隴集團,而不是打壓,從長遠的角度講,這其實是一種妥協。相反,他那個看似柔弱的兒子李治做得比他出色。
「貞觀之治」也沒留下什麼影響後世的成法,除了名氣大。
趙光義在文治方面顯然更有建樹,比如完善科舉制、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編撰多部大型圖書等等。
科舉制雖然在隋朝就已經推廣,唐朝也執行了三百年,但真正完善,並且以科考為唯一依據選拔人才卻始於宋太宗。
北宋承接于軍閥割據的五代十國,打破地方勢力其實難度很大,但趙二做得確實很成功,比如罷節鎮領支郡、強化樞密院的權力、增設院府分割中書門下、改革行政區劃等,眼花繚亂。
趙二最讓人詬病的就是「重文抑武」,但實事求是講,這東西有利有弊,不能光說弊端。以北宋的實際情況,不遏制武將很容易重蹈五代十國的覆轍,從大原則上講他做得沒錯。
總之,趙光義的文治對後世的影響絕非李世民可比,他創建了第一個以庶族士大夫階級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模式,為「咸平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奠定了北宋的經濟繁榮。
趙光義究竟是奪位還是繼位?這是個歷史懸案,燭影斧聲也是個無解的話題。史學家分為兩派,兩派誰也不能拿出確信的證據。不過,即便持「篡位」說的人,絕大多數不贊同「弒君」的觀點。
也就是說,趙二隻是「疑似篡位」,即便篡位了,弒兄的可能性也很小,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卻是個推脫不了的鐵案。
李二雖然沒有「弒君」,但「逼父」是事實,殺了儲君也是事實。我就好奇了,既然如此為何還有人說李二比趙二「光榮」呢?應該相反才對。
我們可以用懷疑的眼神去審視趙二,對李二應該毫不留情地批評,這才是客觀的態度。
事實上,李世民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遮住了後人眼睛,將這場他蓄謀已久的行動硬是描繪成被迫的自衛,還搬出「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這種狡詐的言論。
李世民事後對李建成、李元吉的處置也很殘忍,竟然殺光了他們的兒子,這絕對該受譴責和鞭撻。
人可以喜歡一個人、憎恨一個人,但絕不可以不顧事實、顛倒黑白。在上位的問題上,毫無疑問李世民不光彩。
「玄武門之變」其實不算完美,因為李世民原計劃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幹掉李建成、逼退李淵,但卻因為失誤變成了混戰,最後目的雖然達成了,但事件掩蓋不住了。
於是李世民不得不公開承認,並且允許做一些技術性處理後寫在了史書上。豈料,他這麼做竟然因禍得福,後人說,你看人家李世民多光明磊落,不掩蓋歷史。
客觀講,雖然我不贊同對歷史所做的小動作,也不認可某些人的吹捧,但承認李世民是個很義氣、很陽光的帝王,這大概與他長期在軍營生活,經歷了太多生死有關。
李世民表面剛硬,但其實是個感情豐富的人,哭鼻子的場景比劉皇叔還要甚。最初我以為他是個虛偽的人,裝出來的,但隨著對細節的研究才逐漸發現,李二就是個情深義重、情感細膩的人。
趙二則是另一幅面孔,《宋史》在肯定他的豐功偉績的同時,著重批評了他三件事:涪陵縣公(趙廷美)之貶死,武功王(趙德昭)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
按照當初杜太后的指示,趙家的皇位實行兄終弟及,按理來說趙光義應該立趙廷美為皇太弟,但趙廷美卻被他貶死。
趙廷美失去繼承資格,就應該把皇位還給大哥的兒子趙德昭,而趙德昭卻在趙光義的訓斥下因恐懼過度而自殺。
連續兩位皇儲候選人遭遇不測,你很難說這裡面沒有趙二的小動作,因此人們也高度懷疑趙德芳「睡死」很不正常。
「宋後不成喪」是指趙匡胤的第三人皇后宋氏去世後,趙光義將她的靈柩停放於普濟寺,沒有與太祖合葬。為此,趙老二還將憤憤不平的大臣王禹偁貶謫。直到兩年後,趙二才將皇嫂入葬,但神位僅僅被放置在了別廟,而不是太廟。
後人指責趙二,這分明是報復當年宋皇后想擁立趙德芳,差點讓趙二的皇帝夢碎。
總而言之,人無完人,李世民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完美,趙光義也不是後人意識中的那麼不堪,史書的記載未必可信,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