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到揭陽旅遊碰巧遇上了冬至,揭陽人過冬至不吃餃子吃湯圓。
金黃的湯圓裡面包的是芝麻糊,味道竟然是鹹的,入口後又有些回甘。同桌的小夥伴於是吃出了兩種味道,有的說是甜的,有的說是鹹的。
吃過了湯圓和揭陽的特色美食,肯定不能錯過揭陽的夜景,尤其是在冬至這麼重要的時刻。
據說,古代揭陽原來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宋朝時起,揭陽學子們通過科舉考試產生過100多位進士,為了讓文運長久不衰,明朝時期,在東門和北門之間加建了一座城門,這便是進賢門。
進賢門自建成之後,便給揭陽帶來了許多好兆頭,明清時期一直人才輩出,文運昌盛。
進賢門在揭陽的地位不亞於學宮,雖然只有近400年歷史,但一直對揭陽人影響深刻。古代官員們進城,必從進賢門過。現代人婚慶嫁娶、升學考試、新店開張等也必會先到進賢門轉悠一圈,討個好意頭。
夜晚的進賢門張燈結彩,燈火輝煌,是揭陽城市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城門前立著兩隻石獅子,雄壯威武。令人奇怪的是,「進賢門」門匾竟然沒有題字人。
一座近400年歷史的城樓,門匾筆風瀟洒,為什麼獨獨漏了題字人?
相傳,唐宋時期,揭陽有過七賢,認定進賢門的位置是片風水寶地,適合建造城門。但他們只是想想,並沒有付諸行動,而是埋了塊石匾在地下作了記號。明朝時期,揭陽又出了7位賢士,他們選定進賢門的位置準備建造城門,還覺得如此好的位置,為什麼古人竟沒有發現?大有後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的傲驕。
就在挖地基的時候,沒成想竟然挖出了前七賢埋下的那塊題寫著「進賢門」的石匾。歷史就這樣出現了驚人的重合!前七賢和後七賢看中的是同一片位置。「進賢門」三字的題字究竟是誰寫就,因為沒有題字人,便也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
進賢門是揭陽5座城門唯一得以保留下來的城門。那麼其它4座城門哪兒去了呢?
1937年之前,揭陽東、南、西、北門和進賢門五座城門之間是由城牆連接的,將揭陽圍成一座密不透風的城。老百姓聽說,侵華的日本人已經到了揭陽馬上要攻進榕城,為了防止日本人堵住城門屠城,便提前將城牆拆除了,最終只剩下進賢門一座城門。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倒退,如今的進賢門將揭陽的歷史深深地刻印在這片土地上。進賢門坐西朝東,城樓上建有三層樓閣,可從左右兩側台階上去。台階一側窄一側寬,通常從窄的一側上去寬的一側下來,寓意道路越走越寬。
樓閣2層放著一隻大鼓,古代時期,更夫報時的鼓聲,常常響徹在揭陽城的上空。進賢門的城樓和鼓聲曾是揭陽八景之一的「礁樓曉角」。現在,人們有時候可以在進賢門的閣樓上聽潮劇。
走過了進賢門,離它不遠的地方是揭陽城的古城夜市。
這裡的攤位五花八門,匯聚了全國各地有名的網紅小吃。像北京的糖葫蘆、長沙的臭豆腐、武漢的熱乾麵、潮汕的蚝仔烙等等。
夜市攤位的老闆們每日天黑出工,12點後收攤,營業習慣似乎成了人們心照不宣的默契。
熱鬧的時候,食客們將夜市擠得水泄不通,飄蕩在城市上空的人間煙火氣將揭陽映襯得生機勃勃。
到了揭陽,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便是青獅景區。
在一條叫做玉滘溪河的岸邊可以欣賞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獅,俗稱白目眉。是揭陽地區特有的舞獅文化,自古民間有青獅白目眉和獅王的美譽。
我曾在揭西看過彌勒佛戲青獅,印象十分深刻,揭陽的青獅文化十分濃厚,據說流行十八式,若是有幸能看到這十八式,那可真是會大開眼界。
在青獅景區,不僅可以乘船遊覽玉滘溪,感受船漿慢搖的醉意,還能體驗青獅文化、購買青獅文旅產品,最最重要的是:圍爐煮茶欣賞青獅表演。
等逛完了青獅景區,便可以步行至中山路。上世紀20年代初,因拓寬或改造馬路,將原來的建築物改建為前鋪後居的騎樓。
中山路的騎樓街景帶來一縷復古的民國風,這裡小店匯聚,歷史文化建築遍布,集中著雷神廟、城隍廟、學宮等等有名的歷史建築。
特別適合慢慢地逛。
總之,到了揭陽,有吃不完美食,看不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