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1次到福州,第1次到霞浦,第1次到武夷山,第1次到泉州,來泉州之前,人人跟我說泉州是個好地方,半城煙火半城仙。
「我為福建寫首歌」採風活動進行的第4天,我終於來到了泉州。
據說泉州五步一寺十步一廟,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后宮和開元寺。
中國有那麼多天後宮,只有泉州的天后宮是由皇帝下旨建造的,中國也有那麼多的開元寺,只有泉州的開元寺面積最大,建造工藝最精。
傳說,古代有個人,家裡種了一棵桑樹,有一年桑樹竟然開出了蓮花,於是,他便在種桑樹的院子裡建了一座寺廟,這就是開元寺。
他種的那棵開出蓮花的桑樹目前居然依然活著,曾經遭過雷劈,根部一裂為三,原以為肯定活不了了,沒想到枯木又長出了新葉,而且枝葉越長越茂盛。只是,這棵桑樹年齡大了只開花不結果,寺廟裡的和尚為此還為桑樹立了一塊碑,碑文大概的意思是說把這棵桑樹的命運交給天意。
開元寺自唐初建成,宋元時期擴建,1300多年來一直被視為泉州文化的集大成者。
泉州的開元寺到底有什麼看點?那我可要告訴你,寺廟裡的寶貝還真是不少。
宋元時期,泉州曾是東方第一大港,帶來了不少外來文化。開元寺的山門內有一副楹聯,上書「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為宋朝理學大家朱熹所題。
寺內有許多珍貴的浮雕,包括殿前月台須彌座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據說是明朝時期維修大殿時從已毀的古印度教寺移來。
一般的寺廟「大雄寶殿」都題在殿外,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幾個字竟然在殿內,而殿外則掛著「桑蓮法界」四個字,來源於唐朝「桑樹開白蓮花」的典故。
大雄寶殿內的房樑上還有24尊飛天樂伎,個個手裡拿著不同樂器,這些妙音鳥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我見過很多座寺廟,卻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妙音鳥,堪稱國寶。
如果你來到泉州開元寺,一定會訝異於大雄寶殿的空礦。這裡流傳著一個「偷梁換柱」的故事。據說,大殿設計建造的時候,計劃用100根立柱,但考慮到要給信徒們留出朝拜的空間,就加長了橫樑,減少了14根立柱。這在中國建築的歷史中,可說是絕無僅有了。
還有大雄寶殿後面的甘露戒壇,是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戒壇是古代僧侶受戒舉行隆重儀式的場所,開元寺的戒壇建於1019年,據說,在古代,並不是所有寺廟都有資格建造戒壇,而且,自宋朝起,禪宗的興起,戒壇更是幾近消失。更難能可貴的是,開元寺戒壇有24尊手持泉州南音樂器的飛天樂伎。
要說開元寺最醒目的寶貝則要數東、西雙塔了。
從外面看,以為是兩座木塔,但是沒想到它竟然是用木頭的榫卯結構建造工藝搭建的石塔。東塔始建於公元865年,西塔始建於公元917年。據說,這兩座塔的塔身重量各超1萬噸,但是聰明的古人卻用縱橫交錯的堆砌法,硬是讓它屹立不倒。
我們在開元寺看了2次飛天,尤其是戒壇手持南音樂器的飛天,我們決定去看一場南音。
泉州南音起源於唐朝,是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它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
於是,我見到了世界上最小的「鑼」。
還有兩塊板子,看起來像短「戒尺」,但是發出的聲音卻十分動聽。試著操作了一下,卻死活弄不出聲響,但在南音表演者的手裡,它發出一連串美妙的聲音,令人十分享受。
就見他們腳踩獅子,手持各種樂器,雖然聽不懂在唱什麼,但是從視覺和聽覺上都是一種享受。
如果有機會,建議你們一定要來一次泉州,看一看了不起的開元寺,享受一番泉州南音。過一過一半煙火一半仙的日子。
旅遊貼士:
泉州開元寺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76號
門票:免費
附近景點:西街、中山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