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開闢靈渠,造就珠江與長江交通奇蹟,沒它便沒有嶺南文明史

2023-09-08     開心菜菜慢生活

原標題:秦始皇開闢靈渠,造就珠江與長江交通奇蹟,沒它便沒有嶺南文明史

在廣州,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南越王趙佗本是秦始皇派來收復百越(嶺南最早之前為百越)的將領,但他在收復百越之後,自己在嶺南稱了王帝。於是秦始皇為了他的統一中國夢想,又派兵來攻打南越王。因為嶺南潮濕,不僅山多地勢複雜,而且瘴氣多,道路又不好走,秦始皇的部隊打了好幾年都久攻不下,最後總結原因,痛定思痛,決定修一條水渠,將長江水與珠江水打通,在中原與嶺南之間修一條水路,這樣不僅運兵方便,而且運送糧草更是方便。

最終,果然將嶺南收復,完成了他統一中國的夢想。在此後的2000多年裡,這條水渠一直是中原和嶺南溝通、交流的重要節點,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刻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始皇修的這條打通長江與珠江的渠叫作靈渠,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與長城、兵馬俑一起被國際文化旅遊界譽為華夏文化的原生文明----秦文化歷史遺存的瑰寶。

靈渠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全長36.4公里,它是一條地地道道的人工河,匯聚了中華勞動人員的智慧結晶。

當年,長江與珠江之間被山脈阻斷,一名被後人稱為史祿的人帶領先民堪察地形,發現興安縣境內灕江與湘江平向而行,而灕江的終點是珠江,湘江的終點是長江,如果建立一條水渠連接灕江與湘江,那麼便打通了珠江與長江。

這條設想成功開啟了靈渠幾千年的歷史。

但是在建造靈渠的過程中,也遇到過不少的困難。

第1個困難:灕江與湘江之間被群山阻礙

灕江與湘江之間最近的距離也相隔幾十公里,挖山是絕不可能的,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前提下,工程量太大,而秦始皇與南越的戰事迫在眉睫,耽擱一天,就會有更多的人因戰爭犧牲,統一大業便要多耽擱一天。怎樣才能用最短的路,最小的工程量實現最大的目標?只能實地再詳細堪察。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史祿發現,只要打通興安縣湘江與溶江之間的水,再由溶江流入灕江便可使兩水相通。而這條路上,已經有始安水與嚴關水,只要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再用人工挖鑿將這些水路連通,使其匯入溶江便可成功解決問題。於是,這便有了全長約33公里的南渠。

水是相接了,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

第2個困難:如何把低水位的水引入高水位

南渠的始安水離湘江水最近,誰都知道水只能往低處流,但現在,始安水的水位比湘江的水位高,要使湘江水流入始安水,便意味著要將低水位的水引入高水位。

要將整個湘江水抬高那肯定是不太現實的,此時,勞動人民的智慧出現了。他們在湘江上用石頭鋪了個Y字型的攔河分水壩,成功使水位比臨安水還要高出了1.5米,最終實現了水往低處流不可逆的物理現象。

現在,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接下來,就是如何讓工程更加完美了。

Y字型的攔河壩使湘江水實現了分流,一部分繼續沿湘江入長江,一部分入南渠進灕江最終流入珠江。

可怎麼分流也是要考慮清楚的,遇到洪水怎麼辦?過往的船隻要怎麼進入各自的航道?

Y字型攔河壩又叫天平壩,分大、小天平,小天平的水往灕江,大天平的水往湘江。按3:7的比例用大小天平實現了分流,還修了一道彎彎曲曲的北渠來緩解大天平的水流衝擊,使船只能夠平穩過渡到湘江。

分流處還參考了農民干農活的工具犁鏵,一頭尖,一頭鈍,成功緩解了水流過急給攔河壩帶來的衝擊。

那麼,你或許產生了一個問題,只要是水,便有豐水期和枯水期,船隻要怎麼實現一年365天無休暢通無阻呢?

這便要說到陡門了。據說靈渠最多時有36個陡門,每個陡門之間相隔距離僅200米左右。當船隻到了陡門後,把身後的陡門關閉,打開前進方向的陡門,待水量齊平後,便可繼續航行。假如,你到廣西桂林的靈渠,還能看到寫著「天下第一陡」的陡門。它旁邊的村子,便是當年負責開門陡門的後人。

現如今的靈渠,在海陸空交通發達的今天,也許僅剩下灌溉和供人們瞻仰前人智慧的紀念地,但它留給中華文明史的作用永遠功不可沒。

旅遊貼士:

靈渠景區地址: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雙靈路

交通:靈渠市場站,再步行約994米

開放時間:08:30-18:00

門票:45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526afb9f5e579433e393321e87d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