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中小學線下停課,幼兒園、託兒所停止幼兒入園的第67天,絕大多數上海人隔離在家的日子也超過40天了。不只是上海,更多城市也在經歷著一種「臨時性」的生活,被迫停課、停工、居家的狀況成為日常。
當居家辦公遭遇「帶娃007」,多數家長都感到措手不及:一邊是焦頭爛額的工作,一邊是孩子們無處安放的精力,再加上因居家產生的各種家務瑣事,很多人都在發瘋的邊緣嘗試探索新的生活模式。
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目力所及範圍內的居家難題:
難題1:誰來帶娃?父母雙雙居家辦公,怎樣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難題2:長輩幫忙帶娃,如何處理家庭中的代際溝通與衝突?
難題3:工作、學習、生活、休閒娛樂都要在家裡解決,無規律、無邊界,一團糟?
難題4:缺乏運動及戶外活動,心理健康也成為難題。
難題5:親子關係告急。悶在家裡,沒有誰會無時無刻保持情緒穩定,大人會焦躁,小孩亂發脾氣、任性起來,更是常有的事兒。
......
居家「噩夢」掰著指頭都數不過來,前述列舉的這些也只是冰山一隅。在一片忙亂之中,父母們也在逐漸收拾自己的心情,展開了各種「居家重建」活動,我們也收集整理了一些宅家生活育兒期間的小tips,從雞飛狗跳中走出來,給家長,也給小朋友。
「與神獸同籠」不發瘋指南
1.帶娃放電
沒有了學校的集中管理,熊孩子在家「搞事情」是分分鐘的事兒。他們精力旺盛,宅家生活不大可能完全釋放孩子們的「電量」,進而可能導致的問題就是睡眠質量差、胃口不好等等。
父母最好能夠給小朋友準備一些「放電」利器,包括:板羽球、跳繩、室內單槓、蹦床、跳舞毯等等。
《動起來更聰明:運動改造大腦(親子版)》插圖
2.閱讀觀看計劃
當去旅行、去動物園、去博物館和美術館......變成暫時性的「不可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可以是閱讀繪本和觀看紀錄片。不管是宅家生活還是出去浪,對這個世界持續保持探索和好奇心,總是沒錯的。
紀錄片《小小世界》
片單: 《請查收這份送給宅家小朋友的高質量片單》
書單: 《2021年,我們為會員寄送了哪些書?》
3.制定易實現的「小目標」,
和有節制的獎勵機制
沒有學校/幼兒園老師的引導和管理,小朋友的學習生活很容易失去方向。在家裡,我們可以嘗試幫助小朋友制定目標和獎勵機制,是為了確保他們在生活中能夠管理自己的願望,並使用必要的工具來實現這些願望。
舉個例子,學習500個漢字,認識500個單詞,跳繩500次,讀書100本,這聽上去都挺「難」的,但是如果可以拆解成一個個的每日/每周/每月小目標,孩子們自然就有了動力。
再加上結合孩子喜好制定的獎勵機制,比如零食、玩具等等,實現目標就不再是難事。父母可以嘗試與孩子一起慶祝每一個小成就,讓他們感到有動力繼續。
4.給予孩子自主權
孩子突然有了大把可以獨立支配的時間,你是否想過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安排?關於自主權對孩子有多重要,兒童心理發育和教育領域有很多研究,包括讓孩子對周圍世界有掌控感、建立自信、促進認知發育、減少親子衝突等等。
繪本《有了想法你怎麼做》
我們在去年暑期的一篇推送中也詳細探討過這個議題,並推薦了相關繪本書單(點這裡: 《暑假過半,怎麼讓黏人的孩子自己玩一會兒》 )不妨試試,或許也可以解放父母。
5.嘗試讓孩子參與家務
宅家生活里,沒人可以繞得開家務。
年幼的孩子很喜歡和父母一起做事,也喜歡模仿父母。不如趁著這個年齡階段,盡力幫助孩子明白,家是一個團隊,家庭成員要團結合作。我們做父母的積極看待做家務這件事,孩子也就有了同樣的態度。
書籍《培養孩子從做家務開始》
除了收拾自己的玩具、繪本之外,也可以參與掃地、吸塵、澆花等等。總之要考慮孩子的年齡,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你可能會欣喜地發現,孩子做起家務來勁頭十足呢。
6.(有條件的話)
選擇一個環境適宜的房間,
布置成適合孩子的樣子
這是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做過的實驗:選擇一個環境適宜的房間,精心布置成適合孩子的樣子。當孩子輕輕打開門,門的扶手大小恰好能為他的手所握住;掛衣物的衣鉤就在他伸手能夠得著的地方;房間所放的椅子,其重量正好適合他的臂力……結果,這個孩子在這個環境里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很快變得能力非凡。
對此,父母要注意的是:你不是孩子,你代替不了孩子,你能做的只是幫助孩子。蒙特梭利認為,如果兒童被置於一個有利於他們的自然發展的環境中,使他們能按自己的需要、發展的節奏和速度來行動,他們就會顯現出驚人的特性和智慧。
7.給孩子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提出一個術語:自然缺失症。他在書中強調,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症,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的現象,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有時間請多帶孩子下樓進行戶外活動,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也不要過於擔心孩子的危險,讓孩子真正的認識大自然:土壤、石頭、昆蟲、喬木、灌木、草本、花卉等等。在家也可以嘗試親子園藝或者多看一些關於大自然的書籍或紀錄片。
8.和孩子約定自主學習
玩耍和親子遊戲的時間
居家辦公和學習的最大困擾在於沒有界限。這個時候,和孩子約定自主學習/玩耍和親子遊戲的時間,就很重要,也很難,最理想的狀態大抵是父母工作的時候可以專注,親子玩耍的時候可以盡興。
繪本《白貓與僧侶》, 這個故事很適合拿來類比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或許我們曾用高姿態的口吻要求過孩子,不要打擾爸爸媽媽的工作,反過來想想,小孩子也需要時間和空間。
每天騰出固定的時間來,拋開電腦和手機,專注於和孩子互動,滿足孩子身心需求的同時,再和他們溝通:不管是大人和小孩,每天都有需要獨立不受干擾的工作/學習的空間。當然,不光是大人,小孩子也需要時間和空間,在專注的求索中去收穫獨屬於他們的樂趣。
編輯 | viuviu
也歡迎爸爸媽媽和我們分享
居家親子故事
《好朋友·熊貓》開啟眾籌啦
本公眾號刊載內容,如無特別說明。均為LensforKids原創
著作權歸其所有,轉載或使用請聯繫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