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上海,是以童年和長大之後劃分的」

2023-04-13   Lens

原標題:「我眼中的上海,是以童年和長大之後劃分的」

PK彭凱生在上海,從上學到工作一直沒有離開。

他畫了"Every Person in Shanghai"系列,聊起上海,他好像在講自己最熟悉的夥伴,從言語和畫筆下流露出真實的情感。

今天跟著PK的畫逛逛上海,以下來自他的自述:

城市的變化

是自己切身的體會

我小時候生活在盧灣區,也就是現在的黃浦區。

那個年代大部分人都擠在所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高,住宅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差。我們一家人住在4層樓的公房,那是80年代建造的房子。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公用的,一個房間就是一個家。

有商品房交易之後,城鎮開始向外擴展。

2003年初我隨家人搬到閔行區,以前的閔行區是交通不發達離城區遠的地方,但從那以後上海在不停地變大。

我是讀美術專業的,畢業之後在廣告公司做平面設計。因為從小喜歡畫畫,閒暇時會畫一些速寫。速寫很容易上手,拿一個本子在生活里任何一個場景就可以畫起來,就慢慢地開始畫身邊的人和事。

最早的一張是2013年左右畫的,當時沒有"Every Person in Shanghai"的概念。直到2017年我看到美國插畫師Jason Polan畫的紐約系列,他站在馬路上,打開本子就開始畫自己生活的城市。我成長在上海,想著自己也可以做這樣的事情,就這樣開始畫,後期轉用iPad創作後也沒有停止記錄的畫筆。

復刻 記憶中的老上海

上海的房子會在屋頂開窗戶,叫老虎窗。

這些搭出來的空間,現在叫違章建築,以前叫閣樓,裡面可以放東西。小時候外婆家樓上就有一個老虎窗,我和弟弟經常上去玩,睡覺的床就在老虎旁的閣樓里。

帶著這樣的記憶,我畫上海時的情感會不同。現在城市的差異性越來越小,每個城市有近乎一樣的連鎖店,購物中心都是在市中心顯眼的位置,占據了人們生活的中心點,替代了原本由百貨公司和雜貨鋪組成的生活圈。

上海是一個是老齡化和年輕人並存的地方,成就了現在的城市面貌。比如浦東新區很大,是90年代才設立起來的,很新發展得很快,對比來看浦西的人和街道都還是以前的老樣子。我想記錄下記憶中街道和人的老樣子,好像復刻一個故事,比如這張彩色的:

在一個弄堂里,兩個上海老太太在聊家常,她們燙著頭髮,雖然不知道在聊什麼。一隻手上拿著掛衣服的竹竿,弄堂里沒有陽台,只能像萬國旗似地把衣服晾到外面。

這一幕發生在華山路和長樂路中間,紅衣服阿姨背後的這堵牆裡面是華山美術職業學校,旁邊有一家叫Bella Napoli的義大利餐廳,這些都是我以前每天會經過的地方。

在弄堂里還會看到有人玩康樂球,這種球是扁的,玩法類似於桌球,用棍子把球打進洞。

老人在路邊看下棋是街頭經常出現的場景,我把在日常看到的用手機拍下來,因為這是最快捕捉的方式,回去根據照片進行再創作,比如在畫面里加一些人。

街邊鍛鍊身體的老人們在很多城市都能見到,但我覺得下面這一幕里穿花褲子的阿姨能體現上海,就畫了這張。

我也會有意識地去一些還沒有被拆掉的老城區,在街上散散步,就可以捕捉到想畫的。

順昌路是黃浦區的一條老街,2021年我路過那裡,正好看到一個阿姨推著自行車走過,背後就是拆遷的橫幅。 畫中的街道現在已經被拆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再看這些畫會有奇妙的感覺。

2021年被拆遷前的順昌路

上海婦女用品商店是一家只賣女性服裝的國營店,現在變成中老年人才會去逛的地方。這一幕是一個老太太拎著東西路過,櫥窗里居然有一個Kaws的雕像,我覺得這樣的反差特別有趣,甚至有點荒誕。

我還畫了一張地鐵里的三位阿姨,她們聊著天,修整的髮型和精緻的穿著反應著她們的生活狀態。

下面這對老夫妻在看房產租售,他們可能是吃完晚飯出來買菜,想了解下自己家的房子現在值多少錢,因為肯定他們是住在這裡的。

我很喜歡能代表上海小市民的那種老年人,觀察中能發現他們心裡的想法或下一個動作,比如老太太正和老頭說「你看這房子現在這麼貴的嗎?我們當時買是多少錢......「

新上海

是我們生活的城市

新上海也是 "Every Person in Shanghai" 中很重要的部分,因為上海的新是獨特的。

DOE是上海街頭的一家服飾品牌店,人們會在店門口喝咖啡,就有了這幾張:

大家提到上海會想到咖啡,我的畫中也出現了很多咖啡店,但我想讓人成為中心,希望通過這些人的形態傳達信息。

有一陣我在陸家嘴上班,那一帶有很多綠化,一天中午吃完飯,正是桂花開了的季節,大家正把花採下來放在手裡把玩。

在武夷路,遇見一位媽媽和孩子說「你不要亂跑,跑丟了就像這隻狗一樣被貼出來尋人啟事。」

當然,在街上牽著狗的一幕也很常見。

我喜歡描寫一瞬間的東西:一個動作、狀態、一秒鐘內發生的事情。比如有天路過放學時間的學校,看到家長們會在門口交頭接耳很熱鬧的樣子。

街邊剪髮這張是去年這個時間畫的,那時大家都沒有辦法出門剪髮,我想畫下來這之前不會有的景象。

公園是最能體現城市氣息的地方,上海的公園也不例外。

復興公園是一座法國風格的老公園,小時候爸爸經常帶我去玩。它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噴水池,經常有附近的居民過來拉小提琴。而旁邊的人沉浸在自己的手機里,這樣平靜共存的畫面能夠表達上海的生活狀態。

在一天下午,我在復興公園看到了長椅上這一幕,一個男人睡在一個女人的腿上,這兩個人的關係很難從中看出,可能是夫妻、可能是外遇,也可能是朋友......任何猜想都能放在畫面里。

接下來這幅是在襄陽公園,背景里的亭子是襄陽公園的標誌。生活在上海的人,看到這張圖應該就大概能認出來。

四如春食府是上海的老字號小吃店,許多老人家會光顧這裡。而現在許多年輕人也會被社交網絡引流而來,不同的是這些年輕人來過一次打卡拍照之後大機率就不會再光顧了。

後期的畫里會在單調的色調下配一些文字,我想呈現出更加輕鬆的狀態,想給看到的人帶來精神上的放鬆。

畫這個系列我從來沒有強迫自己畫,但還是會持續下去,這可能也是它存在的特殊意義,因為我自己有最大的掌控權。

畫畫的最原始功能

是記錄

我眼中的上海,是以童年和長大之後劃分的。我腦海裡面總是有一塊記憶留給小時候的上海,以前好吃的餐廳、好玩的公園、或是有意思的遊戲廳,然而現在已經變成了shopping mall了。

上海也是家的記憶,每年過年時媽媽會在家做蛋餃,我給媽媽畫了這張。

上海是個有趣的城市,它有自己獨特的東西,雖然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要接受新事物,但希望這份特色可以保留下去。

"Every Person in Shanghai" 和我生活的視角分不開,熟悉我的人可以從這些畫中看到我的生活軌跡,不熟悉我的人可以從中看到沒見過的上海。當然每個人都有對上海的看法和觀點,而記錄生活的城市這件事每個人都可以做,尤其是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

這些畫就像相機一樣,咔嚓地把上海拍下來,讓此時此刻不在上海的人,感受到生活正在發生的瞬間。

口述/插畫:PK 採訪/編輯:yi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