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徒步穿越太陽系」

2023-05-12   Lens

原標題:「我必須徒步穿越太陽系」

上一個全球聞名的「世界末日」,已經在11年前悄無聲息地發生。而對三體迷來說,下一個決定人類命運的「末日」時刻,還要等至少262個年頭。

2275年11月28日,換算為三體歷,即威懾紀年62年,程心成為新執劍人的瞬間,黑暗森林威懾失效,水滴摧毀了地球上所有的引力波發射系統,兩個文明間的短暫和平結束。

電視劇《三體》劇照

地球文明的生死存亡此刻寄托在一座名為「萬有引力」號的飛船上,遠在太陽系之外的船員最終還是向宇宙發射了兩個文明的坐標,地球與三體星系由此進入死亡倒計時。

「萬有引力」號飛船

廣播發還是不發,要不要讓自己肩負上傾覆兩個文明的責任,如果那時候,我正在「萬有引力」號上呢?我怎麼選?如果你正在「萬有引力」號上呢?你怎麼選?

引力之外,

做出選擇會更容易嗎?

在上海最近新開業的沉浸式科幻體驗《三體·引力之外》,觀影的尾聲有個百分百還原原著橋段,是全體演員與觀眾共同投票決定是否向宇宙發送引力波廣播,我與身邊幾個同是後勤組的「夥伴」,非常自信且篤定地立刻站了起來,投了贊成票。

地球同步軌道基地

投出票的當下,我們以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會是個困難的選擇。無論是讀過小說,還是看過動畫、電視劇,觀眾都是在上帝視角手握劇本的人,結局註定是兩個文明的毀滅,而表決計票的一分多鐘里,我們卻成為少數堅定贊成的人。

引力弦實驗室

承受其他投反對票艦員的目光不是件舒服的事情,特別是其中還有我們後勤組的leader植物學家袁VV。她是太空城出生長大的人,總會時不時跟我們提起她對地球的嚮往,她太愛那顆從未去過的星球,因此絕不可能經自己的手去毀滅它。

這樣的人,在這次模擬投票中,超過了總數的1/3。按原著設定,未達到2/3的同意比例,我們最終沒能發射廣播。

那一刻,說沒有被觸動,一定是假話。

在《三體·引力之外》體驗的兩個小時,當你周邊的所有演員包括觀眾,都談論著三體的世界觀,開口閉口就是冬眠、水滴、公元人,心理監測不合格要被強制冬眠,誤打誤撞還會闖進難以想像的四維空間,一度你會接受,這就是《三體》所描繪的幻想社會,我們都在扮演存在於現實之外的新人類。

而這是一個「陷阱」,一步步埋向投票的最終時刻。走出太陽系、奔向未知宇宙的未來人類,真的都會像「叛逃」的「藍色空間」號船員,走上絕對理性的道路嗎?我們所得到的這個與原著不同的結局,打破了幻想與現實這層脆弱的分隔。

堅定的贊成派會誕生,袁VV也一定會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充分道理,那個遙遠的小社會,其實與我們每時每刻正在經歷的現實無比接近:面對關乎人類共同利益之選擇,困難不在於「我」,而在於這世上有太多的「我」。

宇宙間、飛船上

人類找尋一種終極

回過頭想,除了雨果獎的加持和影視化的推波助瀾,這些年《三體》能成為一門相當流行的顯學,甚至劉慈欣構想的黑暗森林法則、宇宙社會學,都被科幻迷用以直接解釋現實世界的問題,確實也是因為《三體》的世界觀相當現實,處處布滿對現當下社會的隱喻。

星艦控制區

不管是非常經典的葉文潔「黑化」之路,還是羅輯的口碑戲劇性地在恩人與罪人間反覆橫跳,或是《三體·引力之外》所選取的這個情節,「萬有引力」號以「反人類罪」為由,追捕「藍色空間」號,自己卻最終做出了「反人類」的決定,這些軟科幻的部分讓《三體》變得格外真實,甚至於有指導意義。

藍色空間號

現實世界正在發生劇變:人類內部的衝突不斷加劇,它爆發於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國度、不同信仰之間,科技上的進步似乎並沒有如構想般,讓人類彼此變得更包容文明。

人應該以何種態度去探索未知,去對待不同的文明?真正的存亡危機到來之際,人類內部的多種信仰在面對共同利益時會做出何種抉擇?我們有辦法承擔自己當下選擇的後果嗎?於是這些問題指向的,已不只是小說中的世界。

前段時間上映的《宇宙探索編輯部》,主角唐志軍在開篇說過一句很動人也很悲涼的話,他相信發現地外文明就能解決人類社會自身的問題,因而將探索外星人作為畢生事業。宇宙被期盼成為解決人類無解矛盾的途徑,《三體》一切的開端葉文潔何嘗沒有這樣想過。

電視劇《三體》劇照

而且與《三體·引力之外》打造的「萬有引力」號一樣,歷史上經典科幻作品中的一切飛船,實際都在反映特定時代下人類社會的現實。比如《Solaris》的普羅米修斯號、《2001太空漫遊》的發現號、《深空失憶》的太空梭仙境號等等,有為奪取資源而發生的自相殘殺,有對人工智慧應用的審慎思考,有向外探索亦是向內反思的人性主題,飛船上的一切即是對現實社會的宇宙寓言。

許多故事,其實也是一個故事,去地球外找尋終極,我們找的依舊是關於我們自己的答案。

科幻真的能照亮未來嗎?

為現實尋求出路,會是人們愛科幻的一個理由,而從更功利性的角度來說,現在這個時代看科幻,甚至帶點工具書的意思。

電視劇《三體》劇照

半年前你也無法想像吧,chatGPT、Midjourney這樣的AI產品會如此迅猛地闖入尋常百姓家。超越多數普通人能力的AIGC、能對話交流的人工智慧虛擬助手、信息量正在指數級增長的AI虛擬小鎮,存在於《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Her》、《黑客帝國》想像中的那個未來正在無限迫近。

科技突變帶來衝擊,保有想像力這件事對人類來說變得愈發重要,更嚴苛一點,也可以說其實是保持競爭力的必要。比如,《三體》里關一帆偶然間與四維空間文明發生對話,在這個無定論場面的設計排布上,AI憑既有信息累積學習做出的演繹,未必能強於一群人類的頭腦風暴。

這也是《三體·引力之外》讓我特驚喜的地方。為了設計這個四維空間的彩蛋,團隊把汽車行業、航空航天行業、藝術行業的專家都請來做工作坊,還跨專業請教了魔術師,怎樣製造魔幻的橋段。此處就不做過多劇透了,也因為這個彩蛋確實難以用言語描述。

整個沉浸式體驗的劇本也編排得很有想像力,突破了既有的戲劇撰寫模板,採用矩陣式的思維和非線性的寫法,融合戲劇、密室、劇本殺的形式去設計。在同一時間段,每個小組的觀眾都會跟著演員經歷不同的劇情,獲得劇情碎片,不同人的故事線最終都能拼湊出整個局面的大概,能常玩常新。

在籌備過程中,現實社會突發技術爆炸,《三體·引力之外》團隊承認這確實帶來了壓力,不過更多還是興奮。某種程度上,科幻確實算是一種先驗式的存在,它不能等同於未來,卻是人們在現實條件下,所能想像並創造的距離未來最近的可能。

「很多時候,科幻作品是給人們指引出一個未來的可能。由於科技樹點亮的不同,所以我們被帶到的那個未來,未必與科幻作品中描述的一樣,但至少它為我們照亮了一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