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幻想和濾鏡,在35歲經歷一場遊牧到底帶來了什麼?

2023-05-24   Lens

原標題:拋開幻想和濾鏡,在35歲經歷一場遊牧到底帶來了什麼?

離開做了7年的工作,給自己了放了4個月的長假,回來之後該做什麼呢?這是編輯和依蔓聊之前沒有想到的話題方向。

從2022年9月到12月,依蔓待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一個叫恩和的小鎮,學習養馬、記錄當地的鄂溫克族、做田野調查般地感受牧民的生活。

如今 依蔓回到城市5個月了,面對當下的生活回想那段遊牧的經歷,她在「後悔」中找到下一步的新方向。依蔓的故事,好像在訴說著那些逃離城市尋找另一種生活狀態的後續。

拋開幻想和濾鏡,在35歲經歷一場遊牧到底帶來了什麼?

以下是依蔓的自述。

依蔓和馬 攝影:光哥

第一次

去到草原

恩和距離海拉爾有三個半小時的車程,在這裡可以看到草原、濕地、山坡,白樺林。每天我會花時間和馬匹們待在一起,從完全不敢靠近馬到學會騎馬,我寫下了:

「在與城市經驗完全不同的地表平面上,人和馬這樣的大型動物是如何相處的?

我沒接觸過馬,卻已經開始期待馬可以帶我獲得問題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遊牧的第一站會選擇恩和,直奔馬場。」

同自然在一起時整個人很放鬆,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文字、照片、視頻都有。傍晚時我會在馬場待著,伴著日落也沒什麼事情做,就在那裡看牧民們收拾,我就幫馬卸掉鞍子,給它們添些草。

離開恩和之前,我也曾想過租一間屋子住下來,但如果待更長的時間,我要做什麼呢?是要開店做民宿嗎?還是遠程地做一些工作?這4個月,我處在一個旅行者體驗觀察的狀態,還沒有準備好回答這些問題。

臨近冬天,天氣越來越冷,草原上沒有集中供暖,最冷的時候有零下40多度,當地的廁所大部分都是旱廁,如果要維持所謂的城市生活體驗,是要付出更多生活成本去支持,甚至是水能從水龍頭裡流出來這麼簡單的事情。

這樣的自然條件我到恩和後很快就適應了,也沒有覺得苦。如果水質不行,需要洗澡就自己燒水。今年4月份我又回去了一趟恩和,我的朋友看了我寫的東西之後覺得很嚮往,就帶她的孩子和我一起去了。

到了之後她們都很難適應,沒想到衝擊這麼大:遍地馬糞,味道撲鼻而來,這些東西一下子突顯出來了。

離職之後的自由

不是特權

去恩和之前我在上海做編輯,大家在說自己想去做什麼的時候,一開始可能只是跟朋友哀嚎一下或者只是心裡有個想法,而這樣的想法我保留兩年了。

那時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只知道想用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深入去和當地人一起生活,體驗與在城市不同的生活狀態。

後來我看到朋友小魚在呼倫貝爾恩和開騎馬學校,就跟她說我想去住一段時間,正好呼倫貝爾根河的鄂溫克族也是我感興趣的內容之一。

2022年4月我提了離職,7月正式開始了所謂的遊牧狀態,這件搖盪了兩年的事情終於有了開始。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真的能去草原嗎?這些問題我都沒有答案,感覺每一步都是被推著。

去內蒙之前我還去了大理和成都,後來覺得反正都離職了,回到城市生活是永遠可能的,就踏上了去恩和的路。

抵達海拉爾機場

做這個決定前我衡量評估了很多風險:經濟上意味著未來半年沒有收入,這其實挺可怕的。在我35歲的年紀,接下來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多不確定性,我自己也有一些貸款要還,每個月的支出其實挺大的。

落雪後,夏天馬工作的馬場旁

不可否認這個決定有些任性,但我還是想做,因為其中的探索對我來說更重要,所以我願意去承擔不確定的風險。

只要願意,人永遠可以選擇更穩定的方式。更早之前我在北京的國企工作,當時我也決定離開去了上海。

馬兒教會我的

是面對不確定性

回到城市後的一兩個月非常焦慮,好像過去半年我先把這些焦慮關在了一個房間裡,結果今年一下子全湧出來了。別人看了我的經歷會覺得好酷,但我自己並沒有這麼覺得,甚至一度覺得後悔:如果不去的話我就不用這麼焦慮了。

焦慮的來源有心理上的,也有現實層面的。

回來後很直白地要面臨錢的壓力。接下來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你要如何去搭建自己新的支持系統?以前的應對方式可能就是找一個工作,它會占生活的很大比例。現在越來越多人討論自由職業,但做自由撰稿人也很不穩定,它和全職工作只是形式不同,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問題。

一回到城市的環境,好像就迅速地進入要快速決定很多事情的狀態。那時我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要立刻搞清楚接下來要做什麼」這個問題上。

很諷刺的是這樣的思維慣性恰恰是驅使我離開城市的原因。

在恩和時當地的牧民、草原、馬匹們教給我的就是去面對不確定性。結果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向自然學習,回來一秒破功。

人在很焦慮的狀況下,就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太陷在自己對經歷的美化里了,我給它加太多濾鏡,這次遊牧那到底改變了我什麼呢?我開始瘋狂改簡歷,而這樣的投遞往往也是沒有結果的。

我整理了在恩和拍的照片,用文字把當地的找馬記錄下來。找馬是在旅遊季結束之後,馬被卸掉鐵掌放回山里,牧民們需要進山查看馬匹,以讓它們安全過冬。

我沒有給自己任何壓力,意識流地寫了一篇文章發給認識的編輯,對方反饋說很好。這好像一個啟示,當我拚命找工作時會很痛苦,反而轉去做一件別的事情是一個出路。我一下覺得自己的焦慮不重要了。

在春天

回到草原

春天是牧民最忙的季節,許多動物開始生羔產仔了,也是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

2023年4月,我再次回到了恩和,遇到了一匹母馬,它在兩三天前剛生了小馬,身體狀態很不好。牧民給它掛了吊瓶,看起來精神也還行,然而過了兩天這匹母馬死在了後院,沒有救過來。

小馬雖然生下來就能站著走,但出生後的前兩個月只能喝奶。母馬一胎只生一個所以很認自己的小孩,不可能讓別的馬喂。 小馬每兩個小時就要喝一次奶,人工喂養兩個月是很辛苦的事情。面對這樣的孤兒馬,如果牧民不養它就會被當成馬肉賣掉。

最後這匹孤兒馬被送到了養羊人家裡。

這樣類似的事情在牧民的生活中每天都可能發生。在野外馬可能陷在泥里、也可能趴在地上不起來、又或是跑丟了.....

有天早上我正在牧民家吃飯,他們接到消息說要去救一匹小馬掉到井裡的小馬。我跟著去看了,發現那是一個工地的井,還好下面沒水。小馬也就剛出生兩三天,不知為何跑丟了自己倒在裡面,還好發現的及時還活著。

大部分馬目前都被用於接待遊客,遊客騎馬變成了當地的主要需求。

當地人會吃馬肉,馬死了對牧民來說是很大的損失,而且是很心痛的一件事。有些馬是因為意外而死,比如跳欄杆把自己給扎死,在這種情況下牧民才會去吃馬肉。我吃到的第一口馬肉,馬主人是一個爺爺,他自己都沒有吃。

恩和的經歷讓我知道原來有些人的生活狀態是如此不同,去了兩次恩和後,我對遊牧還是非常感興趣,甚至想去蒙古看一下,因為他們有更原始的遊牧狀態。當然這是一個更難的行程,除了查閱資料之外還要解決語言的問題,也變成了今年的目標方向。

在離開恩和的飛機上,我拍下了這張照片,並 在朋友圈寫到:「在空中看莫日格勒河,真像彎彎扭扭的蒙文啊。」

在恩和的4個月對我產生的影響不止4個月。它究竟會有怎麼樣的漣漪,會擴到哪裡?我不知道。我只是保持開放的心態,期待接下來即將發生的。

口述/圖片:依蔓 採訪/編輯:yidan 監製: Alg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