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薄荷

2022-07-07     小狐狸的寵物家

原標題:中藥古今研究:薄荷

《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

《用藥法象》:「清頭風,除風熱。」

《本草備要》:「消散風熱,清利頭目,頭風頭痛,失音痰嗽,眼耳咽喉口齒諸病,皮膚癮疹,瘡疥。」

《本草求真》:「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皆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本草綱目》:「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癘疥為要藥。」

《本草新編》:「薄荷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辛,性微寒,無毒,入肺經。主中風失音,下脹氣,去頭風,通利關節,破血止痢,清風消腫,引諸藥入營衛,能發毒汗,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職太陰之部,中風諸患,固其專也。而血痢之證,病在凝滯,今得辛以暢氣,而結凝為之自釋矣。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溫,味辛,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

薄荷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

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是也,賊風傷寒者中風也,風傷於衛,所以宜辛溫之味以發汗也。惡氣心腹脹滿,蓋脹之惡氣必從肝而來。薄荷入肝,溫能行,辛能散,則惡氣消而脹滿平也。

太陰不治,則揮霍擾亂;薄荷辛潤肺,肺氣調而霍亂愈矣。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氣,薄荷味辛潤肺,肺潤則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氣也。以氣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辛,氣涼,入手太陰肺經。發表退熱,善瀉皮毛,治傷風頭痛,癧疥癬,癮疹瘙癢。滴鼻止衄,塗敷消瘡。

二、現代研究:

1、成分: 主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腦、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檸檬烯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揮髮油不得少於0.80%,飲片不得少於0.40%。

2、作用:本品有發汗、解熱、鎮痛、鎮咳、祛痰、鎮靜、解痙、抗病原體、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利膽、排石等作用,可促透皮吸收和抗早孕、抗著床及抗精子形成的作用。

3、藥理:外用於皮膚,能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而產生涼感有消炎、止癢和止痛作用並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對革蘭氏阻性、革蘭氏陰性球菌、桿菌及多種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呼吸道炎症有治療作用,此可能因促進分泌而去除附著於粘膜上的黏液所致。對心血管,可麻痹心臟,擴張血管。促進透皮吸收,可用於抗微生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e3e9deb7423bf515a1352a2bccb8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