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病應該停藥了,但別自行停藥,聽醫生的話減少復發可能

2022-07-27     小狐狸的寵物家

原標題:你的病應該停藥了,但別自行停藥,聽醫生的話減少復發可能

前言:本文主張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停藥,確保停藥後儘可能減少復發的風險,且能夠長時間停藥,以及介紹藥物的作用與其對等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藥物主要是指用於治療失眠,雙相,精神分裂,精神障礙等由神經遞質引起以及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藥物。

常見的藥物作用為鎮靜,減少神經遞質傳遞,抑制情緒等。

為什麼要停用抗精神病藥物?

就像對於大多數失眠症患者來講,安眠類藥物已經成為必須品,無論是處方類的鎮靜藥劑還是中成藥。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也成為相關患者的必需品。敦促藥物服用無論是患者本身還是患者家長都在儘可能的執行。

而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們,經常性的自行停藥,被他人認為是患者對自己的疾病缺少「重視」。但是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藥都含有副作用,會引起嚴重的生理反應,誘發心理和行為發生改變。常見的有噁心反胃,情緒單薄,情緒低落,性功能障礙等,這通常是讓人不愉快的事情。

除此之外部分藥物有可能導致心源性猝死、遲發性運動障礙、認知退化、體重增加。近期的醫學研究發現了,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腦萎縮有關。這讓人們產生了合理的懷疑,在總體的利益和潛在的威脅下是否有必要選擇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所以停藥的決定並不是患者的不理性選擇,是對藥物產生不良事件的合理反應,我們抱有理解和認同的態度。

但我們不贊成患者自行停藥特別是不按照逐漸減量原則的停藥。因為這往往會更容易導致其他副作用急速產生。

而在對精神類疾病及藥物的長期研究過程中,學者和醫生都明白,抗精神病藥物的停藥會產生經典戒斷反應,例如焦慮、煩躁、失眠、易怒以及偶發性精神病症狀這些都歸結到了停藥的副作用當中,導致患者死亡的案例也是偶有發生。那麼乍一看停藥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結合之前的的藥物副作用來看,服藥有副作用,停藥也有,就形成不少的患者或家屬直接拒絕治療,即不服藥,也不進行心理治療。採取拖延的辦法,寄期望於患者通過自身努力擺脫疾病的困擾。也有不少青少年患者的家長將孩子的病推給網絡手機,在理念上認為將網絡和手機剔除出孩子的生活,孩子就不會受到疾病困擾,以至於能自己好起來。

由此催生了例如楊教授、豫章書院、大愛無疆遊學營等,用不合理方法來強行治療疾病,欺騙消費者,迫害未成年人的組織。

回到正題,我們知道抗精神病藥中的大部分都應該有停藥這個過程,我也說明自行停藥可能發生危險,那麼該如何停藥呢?

遵循基本原則:按階段逐量減藥,直至停藥,拉長時間,慢慢減藥。

你的身體狀況和你的精神狀態能直觀的展現在醫生面前時(定期複查),醫生會根據你實際的狀態,確定是否可以開始停藥流程。

一般的做法是按當前服藥量,先減少四分之一藥量,維持兩周後,看精神狀態與身體情況,確定沒有出現失眠,血壓升高,也沒有出現原初疾病的相關症狀,再維持一周用藥,之後再減少到二分之一,維持一個月,確定精神狀態是否健康,是否出現戒斷反應,戒斷反應是否嚴重,再以當前藥量維持一段時間,當戒斷反應消失。繼續減藥,服用停藥開始時的四分之一藥量,這段時間需要維持很久,定期複查,每年按時做心理評估,確定無危險後,完全停藥。

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減輕精神疾病的急性症狀,從長遠來看可能有助於一些人防止復發或抑制持續症狀。

然而,它們有嚴重和令人不快的副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如果開始進行減藥流程,並且能完全停止服藥,他們可能會有更好的長期整體療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5d081a2632ab057c7609c6eab262e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