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這還用問嗎?教材上說得明明白白,他是俄羅斯人。只要上過中學,大家都一定在課本上欣賞過列賓的曠世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創作於1870年代),所以我們中的許多人覺得列賓應該妥妥地是一名俄羅斯人。不過,此話講得並不嚴密。
列賓的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大概是在15年前吧,我有幸去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俄羅斯藝術博物館參觀,期間欣賞過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的原作,當時當然很激動了。順便說一句,在俄羅斯的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中,珍藏了大量的藝術珍品。
列賓的名字叫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年-1930年),據稱列賓家族屬於芬蘭裔,他出生在沙皇俄羅斯帝國的丘古耶夫(今烏克蘭哈爾科夫州的楚胡伊夫)的一個戍邊軍人家庭,去世於原沙俄帝國芬蘭維堡省庫奧卡拉(今屬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所以,後來各自立國為政的俄羅斯、芬蘭、烏克蘭都覺得列賓是俺們自己人。
列賓像
1863年,列賓移居聖彼得堡,進入彼得堡繪畫學校學習,1864年,轉入彼得堡美術學院。列賓出名很早,列賓的每一幅畫都是在用他的心去著力表現一個場景或者作為畫家曾親眼目睹的一個情節,先將其定格、再升華為腦中的揮之不去的記憶,再用畫筆表現出來,呈現給大家。
在看他的畫作時,你能體會到列賓與畫中人物的個性和場景的布局之間有一種休戚與共的情感聯繫。在畫面中表現出來的或喜或怒、或動或靜、或均衡平穩或劍拔弩張,其實都是列賓將自身的體驗及情感沉浸進去之後的再創造。因此,每個場面都那麼生動、傳神,每個人物都那麼鮮活而有個性。
《札波羅熱的哥薩克答覆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四世》
從1880年代就開始創作的《札波羅熱的哥薩克答覆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四世》這一畫作,描述了1676年的一件史實,即當時的土耳其鄂圖曼帝國企圖招安(主要活動在今日烏克蘭頓河流域地區的)哥薩克。
哥薩克頭領們豪放不羈,無所畏懼,不願臣服於異教徒穆斯林。1891年,作品尚未完成就被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以3.5萬盧布買去,「這個價格超過了俄羅斯任何繪畫作品的價格」。
《1905年10月17日 》
1907年,列賓創作了《1905年10月17日》。俄歷1905年10月17日 (公曆為10月30日),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發表了對國家秩序的改善的宣言,承諾給予公民自由,包括個人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等等等等......
很顯然,事後人們發現,沙皇未能體現出十分的誠意,並且,隨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加速了沙俄帝國的崩潰。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獲得成功,蘇聯建立,不久之後,末代沙皇一家被處決。
列賓畫的托爾斯泰像
縱觀列賓的一生,他只擁有過兩個國籍,即沙皇俄羅斯帝國(10月革命前)和芬蘭(10月革命後)。直到列賓去世,他從未是蘇聯或者蘇聯的任何一個加盟共和國的公民。他居住的瑞皮諾地區,一直到列賓逝世還依然是芬蘭領土,二戰後劃歸俄羅斯,屬於聖彼得堡市的郊區。
十月革命後,列寧曾盛情邀請列賓搬回聖彼得堡,史達林甚至堅持要列賓放棄芬蘭國籍回到蘇聯,但都被列賓以身體不好等各種原因拒絕了。1925年,以紀念列賓誕辰80周年為名,莫斯科為他舉行了盛大畫展,但他也未去參加。
列賓故居
換句話說,列賓生前從未踏進過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一步。在歷史上的歐洲,由於各國疆域變化非常頻繁,甚至變動劇烈,所以,一個人到底是哪國人這樣的問題,有時真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與列賓的情況相類似的還有一些。比如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他一生幾乎從未離開過他的故鄉,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那裡現在是一塊名叫加里寧格勒的俄羅斯飛地。沒錯啦,就是最近膽子可不小的小國立陶宛企圖阻止俄羅斯通過鐵路運送某些戰略物資進去的那個加里寧格勒。
康德的故鄉柯尼斯堡,現在是屬於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
最後再囉嗦一句,康德屬於德國並無異議,那麼列賓呢?依我看,從文化紐帶以及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堅稱列賓是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這個說法沒什麼大毛病。當然,與此同時,芬蘭及烏克蘭也都可以以列賓為榮。歸根到底,偉大的藝術家可以分屬不同的民族或者擁有不同的國籍,不過,偉大的藝術作品則應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