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何小鵬隔空互懟,掀起AEB論戰,他們的真正目的是……

2023-11-07     南都周刊

此次兩位造車界大佬的爭鋒相對,反映出的其實是車企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日益關注智能化賽道的心態。本文自南都·灣財社。

采寫 | 南都·灣財社記者 胡雯雯 程洋

近日,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接受自媒體採訪時,談到「友商講了AEB,我認為99%是假的」「縱向AEB在觸發時速度應該在60km時速以內」,否則對用戶將是巨大的驚嚇,是無法接受的。

他還提到,「我覺得把客戶當小白鼠是不對的,有一些企業敢於這樣做,但也會有反噬,我在汽車行業里乾了幾年,是不太願意這樣的,但是我們一定會把AEB乾得更好。」

此話一出,在汽車圈裡掀起了不小的反響,華為智選車董事長余承東在朋友圈便發言稱:「有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搞懂AEB為何物」「要麼讓手下忽悠了,要麼是對汽車行業的發展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緊接著,何小鵬也不甘示弱,發言稱:「我最近評價了一個行業亂象,結果行業沒急,非行業的倒急了。」

而Autolab汽車實驗室則在微博上發文,證明余承東在成都車展和9月發布會上引用的AEB數據和鏡頭都來自Autolab的測試,意指自己並非「民間小視頻」。

事情發展至此,已經可以看出,參與論戰者各有各的理,誰也不服誰。那麼,整件事發生的背景是什麼呢?

AEB是什麼?

讀者如果在各視頻網站上搜索「AEB」,可以看到不少車輛對比測評視頻,內容基本是不同車型在面對靜止汽車、行人等模型,可以觸發自主剎停、避免碰撞的最高時速,而其中經常被拿來直接對比的汽車品牌,就有「小鵬汽車」和華為旗下的「問界」。不少視頻均顯示,問界的AEB剎車有效性以及最高時速都是高於小鵬汽車的。

AEB是自動緊急剎車系統Autonomous Emergency Breaking的縮寫,它其實並不是一項新鮮事物,在燃油車時代就已經出現。裝備了此系統的車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會先發出預警,在駕駛員沒有反應或來不及反應時進行不同程度的制動、乃至完全剎停,從而提升安全性。

打個比方,AEB就相當於車手學駕駛時的教練,在發現你面對危險時,會先口頭警告,再看情況主動幫你踩一腳剎車。

然而,在具體應用層面,因為涉及智能駕駛,關於AEB的標準和法規卻還沒有統一標準。據一些主機廠內部人士透露,幾乎所有車企的AEB速度範圍都是不同的,一般是車企先提需求,供應商再做出滿足。

而由於硬體配置和成本的不同,每款車型,甚至同一車型的不同配置版本,其AEB系統的工作範圍都會出現區別。以信號採集傳感器為例,有的車只依靠毫米波雷達,有的車採用毫米波雷達加攝像頭識別的融合算法,有的車會融合雷射雷達,而問界汽車的感知系統則由雷射、毫米波、視覺、超聲波組成,那麼這些車型的識別靈敏度就會有明顯區別。

能否剎停是重點嗎?

對比一下小鵬G6和問界M5的產品手冊就可以發現,前者對行人、兩輪車,AEB僅在車速介於8km/h至65km/h之間工作;問界M5的AEB系統工作範圍是在車速介於4-85km/h之間。

小鵬G6產品手冊。

問界M5產品手冊。

更值得留意的是,兩款車型的產品手冊中都強調了:「AEB的設計目的並非防止碰撞。它最多只能通過嘗試降低行駛速度來最大限度減少正面碰撞的衝擊。」

也就是說,許多測評視頻根據車輛能否在障礙物面前剎停,從而評判其AEB系統表現的思路,本身就是不夠科學甚至帶有誤導性的。

這便回到了何小鵬所提到的「我覺得把客戶當小白鼠是不對的,有一些企業敢於這樣做,但也會有反噬」。

AEB雖然是一項重要的主動安全功能,但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也被觸發,反而會導致駕駛性降低、駕駛員受驚、後車追尾甚至引發連環撞車等負面影響。因此,針對AEB誤觸發而進行的設計驗證工作也是AEB開發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AEB誤觸發場景。

除了上圖的一些常見場景外,洒水車的水柱或噴濺的水花、路面上的鐵柱子或空中鋼管、前方漂浮的塑料袋或路面上滾動的易拉罐、地下停車庫、高速公路收費站、井蓋等,都有可能誤觸發AEB。

2019年時,特斯拉就曾出現大批「幽靈剎車」投訴事件,車主反映開啟特斯拉Autopilot或者使用FSD等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時,明明車輛前方沒有障礙物或者不會與前方車輛發生碰撞時,特斯拉汽車卻進行了「不必要的詭異剎車」。

後來馬斯克表示,「為了做到這一點,特斯拉必須經常調整軟體,以確認哪種算法是有效的,然後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可見,AEB的靈敏度並不完全受限於硬體,也是可以進行動態調整的。

小鵬:AEB測試≠營銷炒作 AITO:不打嘴仗

針對持續發酵的AEB之爭,11月6日上午,小鵬汽車在微博上發出了口號為「AEB很重要,但AEB測試≠營銷炒作」的長圖文。

該文章中為讀者科普了2023年歐洲E-NCAP的AEB測試中的各項細則,並強調AEB的考核很嚴格,C-NCAP,E-NCAP對於AEB的碰撞測試均有明確的標準要求。

從C-NCAP官網上,可查到2021年小鵬P7的測試結果,但問界車型的測試暫無。

11月6日下午,AITO汽車官方發文《不打無謂嘴仗,打贏安全硬仗!》。文章表示,不用打聽不用問,真的假不了,開了就知道。行人「鬼探頭」、非機動車橫穿、遺落的不規則物體、高速路前車「驚魂失控」……各種險情AITO問界應對自如。

在HUAWEI ADS 2.0的支持下,問界的AEB可以做到拒絕「無效剎車」,當車輛遇到突發危險時,主動剎車制動,避免碰撞。而且華為首創了GOD網絡(通用障礙物檢測網絡,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即使物體沒有學習標註過,也能識別和判斷「異形障礙物」,識別率高達99.9%。

論戰背後的智能化戰火

其實,如今市場上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配備AEB系統的車型已經很常見。此次兩位造車界大佬的爭鋒相對,反映出的其實是車企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日益關注智能化賽道的心態。

從技術層面上看,AEB到底應該全知全能,比人類駕駛員擁有更多決定權,還是應該保持謹慎,直到極端情況才進行介入,歸根結底是道路安全到底應該遵循機器原則,還是遵循人類判斷的邏輯上。

然而從輿論效果上看,如今眾多主機廠軍備競賽般地對智能化進行宣傳甚至誇大,很容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以為應該將道路安全責任交到AEB系統手中。而某些宣傳或測評利用大眾心理,用不嚴謹手法去迎合流量的做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因此,何小鵬與余承東引發的這場「隔空互懟」,對市場也有著正面促進作用,能讓大眾更關注技術背後的原理,也會倒逼企業為用戶提供更加透明的專業信息。

無論誰更強勢,都不代表通過這類AEB觸發測試就能判斷車輛的好壞。因為主動安全系統的難度不僅在於識別危險場景,也在於設計一種人車共駕的動態平衡機制。從這個角度看,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每輛車AEB系統的能力邊界,知道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9b8f75ed6ac649245c26ee36217e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