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海鮮還能吃嗎?要囤鹽嗎?

2023-08-25     學會之聲

原標題: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海鮮還能吃嗎?要囤鹽嗎?

北京時間24日中午12點(日本當地時間13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

據日本東電公司發布的消息,今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預計為200至210噸,每天的排放情況將在次日公布。第一階段排海將持續17天,合計排放約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

日本排放的核污水裡都有啥?排污後何時到達中國沿海?海鮮還能吃嗎?要囤鹽嗎?

相關問題八問八答!

━━━━━

Q1

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裡都有啥?

日本核污染水中含氚、鍶-90、銫-137、鈷-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

極微量的氚對人體影響較小,但氣的氧化物能夠最大程度地被肺臟組織和無損傷的皮膚所吸收,產生內照射,會對遺傳、生殖和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傷害。

銫-137具有較強的放射性、揮發性以及活性,環境中的銫-137進入人體後容易滯留在全身軟組織,尤其是肌肉中,攝入量過大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放射性碘污染中131碘屬於高毒性核素,進入人體後容易在甲狀腺中積累,損傷甲狀腺細胞,當損傷持續發生時,人體會發生低甲狀腺素血症,嚴重的甚至導致癌變。另外,未成年人由於甲狀腺代謝比較旺盛,受到的傷害相對比較嚴重。

鍶具有很高的毒性,當大劑量的放射性鍶進入體內時,會引起機體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因為鍶與鈣的化學性質相似,作為典型的親骨性元素,容易影響骨骼和牙齒的鈣化過程,導致畸變、癌變等,危害骨骼健康。

圖源/央視新聞

日方主張,日本所排之水並非「核污染水」,而是經過ALPS「多核素去除設備」凈化過的處理水。但美國《科學》雜誌指出,ALPS在凈化處理過程中,會不時漏掉釕、鈷、鍶、鈽等放射性壽命更長且更危險的同位素。半衰期達到數萬年。

核污染水入海可能對人造成損害的路徑 圖源/百度百科

而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會被海藻吸收,形成穩定的有機氚,被魚蝦吃掉,走向人類的餐桌。此外,核污染水中鈷60的半衰期大約是5.27年,其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伽馬射線,人如果長期暴露於伽馬射線中,將會引起血液系統的疾病。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則十幾年,最長的能達到5000多年。

━━━━━

Q2

排污後何時到達中國沿海?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後蔓延到全球海域 。

早在2021年,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並實現了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其中,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後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後將到達北美沿岸並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圖源/中國科學雜誌社

隨後,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物高濃度區域將沿著35°N線附近向東延伸,從開始的東亞附近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

Q3

日本為什麼不顧反對堅持排污?

日本2011年發生福島事故後,為控制核反應堆的溫度,東京電力公司向反應堆內注入大量冷卻水。反應堆內的冷卻水再加上雨水與地下水日復一日地湧入,核電站內不斷產生越來越多帶有輻射物質的核廢水。

實際上,核污染水的處理方式,並不只有入海這一種選擇!日本政府專家組發布的報告中,曾經提出過注入地層、排入海洋、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固化填埋等五種方案。

圖源/央視新聞

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污染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預估需要17億—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億—2.03億元。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預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2020年2月,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廢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表評估報告,列出了排放海洋和蒸汽釋放兩種方案,並稱綜合操作、技術、經濟和時間因素來看,排污入海「更加切實可行」。日方稱,氚排入海中對人類健康影響「相對較小」。

專家認為,國際社會迄今為止,將核廢水排入海洋這一做法史無前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日本政府此舉將構成典型的海洋環境污染行為,應承擔相應的國際法責任。

不過,日方最終選擇了排放入海這一「所需時間最短,花費也最少」的方案,打算把風險轉嫁給全世界。

━━━━━

Q4

進口海鮮還能吃嗎?

自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我國已經對日本進口食品出台較為嚴格的檢測標準。進口日本部分地區食品、飼料等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的證明與原產地證明;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對進口的食品進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口。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工作已納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範疇。所以,大家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過度擔憂,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鮮,基本都符合國家檢測標準,可以放心食用。

核廢水對我國近海漁業影響很小,因為根據北太平洋洋流圖,核廢水將隨日本暖流向西北方向漂流,並隨北大西洋暖流率先抵達加拿大海域,隨後在加利福利亞洋流的推動下擴散至美國西海岸海域,最後經北赤道暖流抵達中國台灣海域並進一步擴散至中國東海海域,這個過程時間很長,且近海有來自內陸河流的河水注入,進一步減小了影響。

但是對於遠洋漁業,核廢水的影響相對較大,我國的遠洋漁場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廢水排放後首先受到污染擴散的海域。

因此,在選擇和食用海鮮時,我們應該注意其產地和種類,並根據相關標籤和信息進行判斷。

同時,海關總署發布關於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公告。

公告稱,為全面防範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風險,保護中國消費者健康,確保進口食品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有關規定,海關總署決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

━━━━━

Q5

日系化妝品到底安不安全?

日本的化妝品在中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2019年開始,日本成為中國化妝品第一進口國,直到2022年位置被法國取代。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中國化妝品行業TOP5進口國分別為法國、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其中,法國進口金額達到41.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8.64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比例為24.98%;其次是日本,進口金額為41.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6.23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24.77%。

那麼,核廢水排放是否會對這些日資化妝品產生影響?還能正常使用嗎?

有行業人士對媒體表示,首先要以是否使用海洋原料對化妝品進行分類。核廢水排放可能會對海洋來源的原料產生影響,如海藻、魚膠原蛋白等。「除了直接來自海洋的化妝品原料外,還包括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可能會被海洋生物富集,並被帶入化妝品原料的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日本政府並沒有出台任何政策和標準強制化妝品工廠進行放射性檢測。在發生地震後,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行業組織)發表聲明稱:「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所釋放到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導致化妝品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影響。」日本一些化妝品公司也增加了產品的放射性濃度檢測項目。

根據我國《海關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定,海關依法對各類海關監管對象開展核輻射監測,以防範放射性物質非法出入境。

━━━━━

Q6

日本行為是否違反國際法?

隨著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計劃即將實施,日本國內的反對聲浪不斷高漲。日本法律界人士表示,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違背了國際法義務。

日本律師戶冢悅朗從事與環境污染相關的訴訟案已有數十年,他指出,日本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有義務遵守公約,強推核污染水排海計劃違背了公約規定的義務。

日本律師戶冢悅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2條規定,各締約國有保護保全海洋環境的義務。第194條第3款規定應防止從陸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向海洋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違反這些條款的規定。

━━━━━

Q7

要囤鹽嗎?

今天早上,大潤發等超市看到,購買食鹽的市民明顯增多,一些品牌食鹽的貨架已經被清空。

不少購買食鹽的市民表示,雖然知道食鹽保質期只有3年,但是出於焦慮看到其他人買了,也就「跟風」囤一些。

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報道影響,韓國鹽價大漲,民眾「舉國囤鹽」。中國的鹽是否會面臨核廢水排海計劃的影響?我們需不需要囤鹽?

劉森林表示,我國民眾也不需要太過恐慌,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事故導致的日本輸華食品放射性污染問題,持續開展對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風險的評估並及時應對。近日,海關總署也提到為防範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保護中國消費者進口食品安全,中國海關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文件,強化監管,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測力度。確保日本輸華食品安全,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

近日,韓國海鹽需求量激增。受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等因素影響,部分消費者和零售商開始囤積海鹽。韓國政府向市場投放儲備海鹽,以應對海鹽市場的波動。對此,張晏瑲表示,我國食用鹽與韓國不同,主要來自井鹽,不會涉及污染區域,居民不用過度囤鹽。

━━━━━

Q8

12年前喝了核污染水的日本官員怎麼樣了?

綜合央視新聞和看看新聞報道,早在福島核事故發生當年,也就是2011年10月底,時任日本內閣政務官園田康博就曾為了證明經過處理的福島核污染水「可以喝、沒問題」,當著媒體記者的面將半杯號稱是來自福島第一核電站5號、6號機組的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兩飲而盡」。

儘管水裡的放射性物質已被清除,但園田康博將水倒進杯子時手一直在發抖,嘴唇碰到杯子時也顯得很緊張。

事後媒體認為園田康博此舉有作秀之嫌,而且園田康博的行為被曝是受記者壓力所迫。

此後園田康博「—喝成名」,一時風光無兩,步步高升……

園田康博2012年10月任日本環境部副大臣,但幾年後他便退出政壇,消失在公眾視線中。他的社交媒體個人帳號更新停留在2014年12月。

當時園田康博落選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回到家鄉再次競選依舊失敗,此後沒有再出現在公眾面前。

2015年6月,他宣布引退。園田康博的健康情況如何,未見公開報道。

文章來源墾利疾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d77bb7402b936cd89a6dc0c89e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