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專欄】
落實新課標,學校必須具備「三張課表」
作者|成尚榮(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 、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
20世紀90年代,我被借到教育部參與課程改革工作。一次討論,有位專家對我們講了一句話:「課改課改,最重要的是研製出一張課表來。」這句話我記憶猶新,雖還可以再斟酌,但至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一語中的,其中的深意值得回味。
課表,對學校而言,是關於課程和課時的具體安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保證了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規定了教師的工作生活軌道。從本質上看,課表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落實和體現,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嚴格的規定性。
所以,「最重要的那張課表」無論從哪個層面去看,都值得我們重視和認真思考,即需要我們有「課表意識」。「課表意識」首先體現在對課表結構化的認識上。課表是有層次的,有三張(類)課表我們一定要記住。
第一張是國家的,即由教育部研製和頒布的課程類別與科目設置表。各省根據國家這張「大課程表」對課程作具體設置,並對課時作具體安排,也形成一張課表。但這兩張課表歸為一類,因為都屬於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是上位的。
第二張是學校課表,即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課表規定,將課程開設與實施時間落實到每個班級和每一位教師上。教師最在乎這張課表,往往貼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也貼在自己辦公桌的某個地方。這張課表規定了教師一周生活的路線,透射了生活規律。
以上兩張課表都是顯性的,還有一張隱性的,那就是在 每個教師心裡的課表。那是教師真正實施的,也是自己認為理想的課表。
曆數國家頒行的課程設置方案,我們會發現課表總是必不可少。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程方案)為例,其在「課程設置」部分列了兩張表:「課程類別與科目設置」「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總課時比例」。這兩張「大課表」蘊藏著以下重要信息,我們要認真領會和把握。
一是完整認識與把握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一體系已完整體現在上述兩張「大課表」里。在這一體系中,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必要拓展和有益補充。我們要充分發揮國家課程的主導作用,同時加強地方課程建設與管理,既不能把課程的重點只放在校本課程建設上,而忽略國家課程的高質量實施,又不能輕忽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否則,就可能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產生認知偏差。
二是完整認識與把握國家課程。國家課程由兩部分構成:學科課程與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學科課程以分科與綜合性課程來呈現;而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是活動性課程,更具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這兩類都屬於國家課程,教育部分別研製了各科課程標準和勞動課程標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在執行課表時,有兩點我們需進一步明晰。其一,不能只重視學科課程而輕慢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其二,勞動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國家規定不編寫教材,納入地方課程開發與管理,但地方也不編教材,鼓勵學校發揮創造性、綜合實施,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理念與原則。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以學校為主,但這絕不意味這兩類課程的國家課程性質的改變,我們不應降低它們應有的地位。
三是準確理解和把握各類課程的課時安排。課時關乎到課程目標的實現和學業標準的達成。對此,國家整體設計、統籌開發,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看懂並執行這張課表,有幾點必須準確把握並安排好。其一,義務教育階段總課時為9522節,這是「置頂設計」,是底線,不能突破。其二,各類科目都有具體課時比例分配,課時有一定幅度,由各省做出具體安排。課時比例不同,有的高達20%~22%,有的安排為3%~4%,最低的為1%~3%。這是由課程內容決定,但絕不存在「主科」「副科」之分。這樣的課表充分體現、落實了五育並舉的要求。正因如此,我們絕不允許出現占用課時比例較低科目的課時的情況,相反,要讓它們從邊緣地帶走到課程結構中的應有的地位來。
四是準確理解和把握綜合性課程的課時使用。國家的「大課表」體現了課程綜合性的要求。增強課程的綜合性,有三種形態。其一,是綜合性課程。主要有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這類綜合課程要在實施中充分發揮綜合育人的功能。其二,是鼓勵課程綜合化實施。如小學一至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以及班隊活動、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可以整合實施。這需要學校建立相關小組加強統籌安排,讓理念成為現實。其三,是跨學科主題學習。2022年版課程方案規定,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學校要計算出每學期的具體課時數,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做出總體規劃。
學校這張課表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與它最貼近也最親近。這張課表決定著我們學校生活的內容與方式,日復一日甚至年復一年,形成生活的節律。我們必須遵從它,根據它的安排來行動。這樣的遵從是有道理的。
一是要理解課表的科學性。設計和安排課表是一門學問,是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時間學等諸多知識的綜合運用,體現了學生學習生活的節奏,折射著學生生命運動的節律。課表猶如一個有機體,是學校的一種文化裝置,其合理性、適宜性、規律性是可以認知、發現的。說尊重課表,就是尊重規律、對課表懷有敬畏心並不為過。
二是要遵從課表的穩定性。穩定性源自它的科學性。執行時,要做到「三不」:第一,不隨意調課。這門課之所以安放在一定的位置自有它的道理,隨意調課定會破壞它的合理性。第二,不能任意停課。課的安排是根據課程設置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來確定的,每一課、每一科目自有它的獨特價值,都是達成學業標準的必要的「規定動作」,停課必然會使課程結構、課表結構產生缺陷,「缺胳膊缺腿」的課程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三,不允許被占用、被挪用。占用、挪用不僅破壞了課表的平衡性,而且破壞了學生髮展的全面性,這是嚴重的違規行為。只有課表的穩定性得到了保證,才能確保學生的生活處在良好的生態中。
三是要充分發揮課時價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其一,著力於課時分散使用與集中使用的協調性。2022年版課程方案里有一條實施意見,即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時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比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把分散的時間集中起來,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田野、社會、實踐基地,在相對集中的時間裡持續地遞進學習。如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創生的「學程周」,就是每學期將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校本課程課時、學科課程課時整合起來,統籌安排,系列化設計,讓學習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現場學習,增強綜合素質。其二,著力於長課時與短課時的協調性。小學、中學常規課時分別安排40分鐘、45分鐘,長於常規課時的課時安排一般稱作長課時。而所謂「短課時」,則是短於常規課時的課時安排,如35分鐘、30分鐘甚至20分鐘。學校可在注重學段特徵的基礎上,考慮課程內容、單元學習、項目學習、綜合學習的需要,對常規課時作適當調整,將長短課時結合起來使用。這樣的調整對課表設計難度很大,必須在開學前就整體規劃好,同時,加強教師之間的協調。其三,著力於跨學科主題學習10%課時的設計與使用。這部分課時的使用建議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按著本學科每一節課的課時進行,即專門安排一節課或兩節課進行;第二種是集中多個課時進行安排,這必然涉及有關學科的課時調整與安排。
以上三個方面的著力,實際上帶來的是一場「課時革命」或「課表創新」,難度雖大,卻可以大膽嘗試。
教師心裡往往有張自己的課表,我們不妨將它稱作「我的課表」。「我的課表」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
一是「我的課表」即「我的課程」。一些教師想將「我的課程」放大,放在課表的突出位置,安排在最佳時間,甚至希望多增加一些課時。這樣的想法表現了教師高度的責任心,也表現了教師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是,這樣的想法反映了其還缺少課程的結構意識和育人的整體意識,在充分彰顯「我的課程」價值的同時,很容易破壞課程的均衡性,不利於課程育人合力的形成。
二是也有教師提出大膽設想,把「我的課程」集中一段時間教完,以比較一下集中教和分散教的優和劣。作為一項試驗不是不可以,但關乎學生髮展的試驗或實驗有別於自然科學實驗,應當慎之又慎。假若不考慮教育實驗的特點,做這樣的考慮一定會忽略學生課程學習的節律性和科學性,造成學習內容的單一,損害課程分布的正態性,影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無疑,這種「我的課表」也是要不得的。
這裡帶來一個教師專業發展值得關注的問題,要實現轉型:從學科走向課程,從學科教師走向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亦即從「我的課表」走向「我們的課表」。「我的課表」抑或「我的課程」也表達了教師改革、創造的願望。這樣的願望至少表現為教師對理想的追求。這種理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追求更能體現改革、創新理想的課表。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過關於「兩種教學大綱」以及「上午上課下午活動」的課表論述。教師的內心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對這樣的設想我們應當給予肯定與支持。不過,「大動作」難度較大,涉及學校改革整體設計的事。二是「我的課表」不妨從學科間的打通與融合著手,即主動打開學科邊界,主動伸出友誼、合作之手,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究。這樣的改革當然也應當有張課表,雖然很難一時就能呈現在課表里,但教師心裡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張課表。我很想給這張課表取個名字,比如「交界上的對話者」。這樣的課表和課程,或許會永留學生心裡,成為難忘的課程。
再往深處去思考,「我的課表」意味著教師心裡應當有三種圖譜。這三種圖譜是理想課程在課表里的凝練。
第一種是時間圖譜。課時是課表、學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量,時間進入課堂這一空間,空間才會有意義的產生與流動。我們應當從課表安排的討論,開始建立起一門學問:時間管理學。課表里充滿著時間管理的知識與理念,一個會研製課表、遵從課表、創造「我的課表」的教師會成為時間的主人。
第二種是生活圖譜。課表規訓了師生的生活,充溢著生活的意蘊,是師生的「生活方案」。從某種意義說,我們在課表里教與學,就是在課表里生活著。這樣的生活是有規範的,又是豐富多彩的。
第三種是文化圖譜。課程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任務,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課表是對課程文化的體現與理念,透過課表我們感受文化,文化在課表里流光溢彩,照耀著課程,賦予時間以意義,讓我們內心明亮起來——原來課表有著如此深刻的意蘊。
來源|「論名師之道」,部分內容有所刪改。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成尚榮:開展課題研究,如何成為教師中的「首席」?
成尚榮:在課程改革新階段,這幾個關鍵概念必須釐清
成尚榮:兒童立場的核心是什麼?——關於「兒童」的學問
成尚榮:教育寫作,不妨從「有感而發」開始
成尚榮:核心素養下,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應當關注四個問題
成尚榮:教師該不該與學生有距離?
成尚榮:上有靈魂的課,辦有靈魂的學校,做有靈魂的人
疫情擋不住詩與遠方!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544集來啦(收藏好看)
班主任轉發:唐詩三百首微電影合集(300集)
最新!央視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402集,收藏假期必看!
《經典兒童故事》共50部總4000集,分享給你
最新!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線 !海量學習資源!附入口和應用案例,請轉給教師和家長
請收藏!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免費學!
部編版(人教版)小學語文微課+基礎練習大全匯總
收藏!適合小學生聽的名著最全合集(點擊可聽)
大型文化紀錄片《大師》全136集!全面紀錄大師的傳奇一生!
請收藏|大型系列紀錄片《先生》十集全
1-9年級全學科微課資源匯總(點開即看)
李玫瑾家庭教育講座合集(音視頻共200集)
這40條教養禮儀,暑假要教給孩子,讓孩子更有教養!
朱清時院士:讓孩子去爭100分是浪費時間和資源,磨滅創造力
中考765分學霸軍訓中暑離世!悲劇的發生再次給千萬家長敲響警鐘!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