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職業或許正在慢慢沒落,準確的說,應該是變得可有可無了,它就是武術指導。
從輝煌到衰落,伴隨著香港動作電影的起落,逐漸被炫麗的電腦特效所取代。無論承認與否,他們曾經的輝煌,在當下看來,更多的是一種日薄西山的輓歌。
在2015年的香港金像獎上,《一個人的武林》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這可能是國內大獎多年後再次給予動作片的一種肯定,在很多人看來,這對於動作指導來說,也算是一種鼓舞,可在我看來,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是告別。
05年的《殺破狼》大火,在傳統動作片的基礎上,除了視覺上的刺激之外,更多的實戰格鬥元素的融入,讓人們看到了久違的純正香港動作片,觀眾大呼過癮,卻也無法挽回日漸消亡的香港動作片。
在2014年,同樣是甄子丹,帶著《一個人的武林》再次試圖打出香港動作片的風采,可惜,這次除了致敬,更多的是帶著一種告別的味道。
當初,《一個人的武林》上映,伴隨著的是不斷出現的惡評,只是,那時候的觀眾情緒上的衝動,不知道5年之後再回過頭去看,是不是會冷靜了些呢?
1
相比較之前《十月圍城》偏帶文藝氣質的作品來說,陳德森的《一個人的武林》則乾脆把所有的重點放在了動作設計上,而在整部作品中,七場的打鬥卻看不出雷同,這對於五個武術指導甄子丹、元彬、元華、董瑋、梁小熊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
從腿法較量開始,依次是拳頭,擒拿,兵器和內功,場場設計精彩,拳拳到肉的快感,讓人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香港動作片黃金時代,尤其是最後公路對決的那場戲,王寶強和甄子丹的狹路相逢,原本屬於傳統的武術動作,放置在現代的水泥城市,車輛從身邊穿梭,而他們則拳腳相向。
這裡的設計很是用心,一招一式都帶著濃濃的港式味道,這場打鬥,可以算是讓傳統動作完成了在現代社會的一出完美演出,只是,演出結束也就該謝幕了。
如果單純從武打角度來欣賞,《一個人的武林》是中上水平的,酣暢淋漓且不拖泥帶水。
當然,這次算是與內地的合拍片,在演員上的選擇,因為與甄子丹對打的人幾乎使用的差不多了,所以,他們找到了具有一定武術功底的王寶強來合作。
如果說之前《Hello!樹先生》是王寶強的蛻變之作,那麼《一個人的武林》則是王寶強的改變之作。
對於封於修這個角色來說,王寶強是及格的,可能因為之前對於王寶強喜劇模式的固有認識,讓很多人懷疑甚至抨擊王寶強的表演,不過,在我看來,王寶強出色的完成了封於修這個角色,甚至,比甄子丹的夏侯武更有看頭。
當然,作為香港製造,合拍片也只是演員上的合作,在動作以及故事背景的設定上,仍舊放在香港,這也是讓《一個人的武林》擁有純正香港動作片味道的主要原因。
故事中,甄子丹飾演的夏侯武也曾想稱霸武林,所以,他用拳頭挑戰各大門派,直到失手打死人,才開始在監獄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
《一個人的武林》在內容上不算複雜,一個曾經的武痴對抗一個現在的武痴,兩個功夫極高的人,卻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仍舊用最原始的方法來一決高下,這裡的決高下不是點到為止,而是生死之戰。
相比較之前香港動作片的設定,這裡的兩個人都沒有正義的背景,而更多的是對於功夫的理解不同罷了,所以,撇開俗套的身份限制,單純的考慮動作的打鬥,很明顯的看出導演的意圖。
過去,香港動作片無論多麼暴力與血腥,它的主題往往都是圍繞正邪較量或是除暴安良,而這次,藉助王寶強飾演的封於修的口捅破了那層一直對功夫偽裝的窗戶紙:「功夫不是小孩子打架,功夫是殺人技。」
其實,夏侯武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他在半途反省了過來,而封於修則始終沉迷其中,所以,功夫成了滿足封於修殺人快感的工具。
最後公路打鬥的那場戲,夏侯武和封於修功夫上不分上下,只是,因為夏侯武心存的一絲善念,所以,在封於修面前他是處於劣勢的。
功夫再快,也不如子彈快。
之前無論是電影《功夫》還是《葉問外傳:張天志》中,對於功夫和子彈都有過對比,那時候,功夫勝於子彈,而到了《一個人的武林》這裡,封於修即使功夫再高,還是死在了警察的子彈之下。
當猙獰的封於修撲向拿著手槍的警察時,我似乎看到了香港動作片在現代大環境中依舊想要頭破血流的衝擊,這一次,功夫沒有躲過子彈,於是,功夫倒下了,而封於修那雙大睜著的眼睛裡有很多的不甘。
夏侯武寓意著改變,封於修則寓意著堅守,對於香港動作片,改變或是堅守,都得做出一種選擇,只是,面對發展迅速的科技足以替代功夫的現代,該何去何從還沒有定論,於是,這次導演的致敬也就成了變相的告別。
2
在這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健在或者已經不健在的見證參與過曾經香港動作片的熟悉面孔。
武術指導居多。
在香港動作的輝煌時期,武術指導必須是具有武術功底的人才能勝任的,從之前地位極地且沒有任何保障的武行開始,到了擁有自己獨立稱謂的「武術指導」,最後甚至可以坐上導演的位置,香港的一批又一批的武術人才,努力的在動作片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得到肯定的同時,也推動著香港動作片的不斷發展。
《一個人的武林》可以拆開理解,一個人指的是香港動作片,而武林指的是電影界。
如今,當任何一個會一丟丟花拳繡腿的人都可以隨便指導別人動作戲的時候,或者說,當電影不在要求演員必須具有武術功底的時候,阿貓阿狗吊著鋼絲嬉笑打鬧,後期再經過電腦合成,炫麗的畫面取代紮實的基本功,不知道這算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敷衍?
李小龍把功夫引入國外,進入詞典時,他怎麼都不會想到,香港動作片居然開始走向了沒落。
陳德森過於深情,於是,他把香港動作片的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都進行了致敬,在劇情推進的同時,又巧妙的把這些人放進了自己的作品中,因為,觀眾對香港動作片的熱愛並不代表對於這些幕後人員的熟悉,所以,陳德森索性在結尾一一備註,好來一次正式的告白。
不過,告白變成告別,難免讓人唏噓不已。
《一個人的武林》與其說夏侯武是主角,倒不如說封於修才是主角,他太過於痴迷武術,於是,這種痴迷讓他固執己見,最終死在了現代人的子彈之下。
從封於修身上,何嘗看不出香港動作片的影子,痴迷不是一種錯,可惜生錯了時代,當武痴碰上現代社會,結局註定是悲慘的,這不是人的錯,而是時代發展必然的結果。
李小龍已經不在,洪金寶成龍李連杰也年過半百處於半退休的狀態,而袁和平程小東又因為作品的緣故備受詬病,剩下一個甄子丹,站在歷史與現代的節點,不知所措,至於吳京,他是內地人,屬於內地探索者,他不再是拘泥香港動作片的套路,更多的是挖掘新的電影題材,比如軍事題材。
《一個人的武林》可能排在《殺破狼》之後,但是,除了《一個人的武林》,至今再也沒有出現過超越它的香港動作片,聽說甄子丹的《葉問4》就要來了,不過,此時,動作徹底沒了,剩下的恐怕只有一直兜售的情懷罷了。
整部電影雖然打鬥給人快感,不過,仔細品味還是可以體會到一種肅殺氛圍,導演把自己的感嘆無意間融入作品中,於是,再厲害的夏侯武也抵不過一輛大卡車,再厲害的封於修也抵不過一顆子彈。
對於香港動作的致敬也就成了告別,畢竟,從片尾出現的那些人便可以看出,沒有市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