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臨刑前提3個要求,監斬官百日後羞愧自盡,英雄子女今何在?

2023-09-02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秋瑾臨刑前提3個要求,監斬官百日後羞愧自盡,英雄子女今何在?

「祖國沉淪感不禁,閒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這首詩出自我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巾幗女英雄秋瑾,抒發了她立志為國犧牲的心聲。

秋瑾原名閨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後自稱「鑑湖女俠」。秋瑾雖是女子,但自幼身帶豪氣,愛好習武,是一位性情奔放、有著遠大志向的女子。她從小崇拜岳飛、文天祥、花木蘭、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傑,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

1904年夏,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選擇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還積極參加了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1905年,秋瑾回國加入光復會;同年7月,再赴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參與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1月她創辦我國第一份婦女報刊——《中國女報》,號召婦女為爭取解放而鬥爭;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與徐錫麟共籌在皖、浙兩地發動武裝起義。

為有效組織武裝起義的力量,秋瑾全力整頓光復會組織,還聯絡了會黨勢力,組織「光復軍」。她與徐錫麟聯繫,制定了皖浙起義計劃,「以安慶為重點,以紹興為中樞」,大通學堂成為當時浙江革命的大本營。1907年7月6日,安慶起義失敗,7月13日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

負責抓捕的是山陰縣縣令李鍾岳,他是個取了功名,被安排到了山陰縣當縣令,負責抓捕時任職還不足半年。在讀書期間,李鍾岳就十分欣賞秋瑾的才學,出於惜才愛才之心和對秋瑾的尊敬,李鍾岳一讀書人,好不容易考直按兵不動,竭盡全力讓秋瑾集結的師生逃跑。後來在知府貴福的逼迫下,不得已抓捕了秋瑾,之後提審被捕之人時,秋瑾被單獨安排審訊,審訊時專門為她安排了座位,準備了紙和筆,兩人交談不像審訊,更像是文人之間的交流。

處決前李鍾岳將秋瑾提審至大堂,詢問她還有什麼要求。秋瑾感激李鍾岳的暗中袒護,提出來三個要求:准許寫一封訣別信;不要梟首;不要剝去衣衫。

李鍾岳雖為監斬官,可職低權小,向上級申請後,也只滿足了秋瑾的後兩個要求。秋瑾死後,李鍾岳因袒護秋瑾的罪名被革職,革職後的李鍾岳回到了杭州,但是因為心中有愧,一來抓捕了秋瑾,二來未能滿足自己尊敬的巾幗英雄的心愿,故而時長念叨著「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類的話。

據說,李鍾岳在秋瑾死後,鬱鬱寡歡,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甚至一度產生了自殺謝罪的念頭。他先是跳井尋死,被家人發現及時救起,未過幾日,又嘗試在家中一棵老樹上結繩,所幸被妻子及時發現。幾次尋死未成,引起了家人的防範,他們密切關注著李鍾岳的一舉一動。不過,百密一疏,李鍾岳還是趁家人不注意的時候,在房中懸樑自盡了。他世時只有53歲,距離秋瑾遇難不過百日。

李鍾岳的自殺,引起了當地仁人志士的關注,還在報紙上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社會各界人士紛紛開始聲討浙江巡撫和紹興知府,為秋瑾和李鍾岳伸冤。所幸的是,在仁人志士和廣大群眾的呼籲下,兩人的冤屈得到了洗刷,「劊子手」也身敗名裂,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秋瑾在生命最後關頭,得到像李鍾岳這樣的知己,惺惺相惜,也不失為一樁美事。秋瑾犧牲後,英雄子女今何在?其子王沅德畢業於上海正風大學,畢業後擔任報社社長,後來又任中學教員。王沅德在湘潭、武漢等地經營商業,一度成為湘潭首富,他同情革命和貧苦大眾,仗義疏財,多次資助革命活動,災年期間賑災濟貧。新中國成立後,王沅德主動將所有的田產與私宅上交人民政府。1955年,王沅德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58歲。

秋瑾的女兒王燦芝繼承母志,她學文有成,對武術也有特別的研究,繼承了母親任俠尚義的性格,別號「小俠」。後來,王燦芝找哥哥王沅德拿了幾千元錢,於1928年赴美國留學,她專攻航空專業,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1967年,王燦芝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66歲。秋瑾的後人都非常優秀,成為國之棟樑,讓人敬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0e4349bfdf2389a5a21d73cf87ae5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