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50萬大軍不敢造反,袁世凱只有區區7萬,為何敢取代大清?

2023-09-16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曾國藩50萬大軍不敢造反,袁世凱只有區區7萬,為何敢取代大清?

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歷史從古代步入近代,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也就此到來。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人才輩出,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等「四大中興名臣」,又比如袁世凱、張作霖等一代裊雄……對清王朝的國祚而言,在自家的臣子中,曾國藩和袁世凱這兩人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前者解決掉了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半個世紀,後者則將大清送進了墳墓。當年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不敢有非分之想,袁世凱只有區區7萬人馬卻敢取代大清,這其中的原因何在?

首先,就個人情況而言,曾國藩並沒有造反的心思。曾國藩是個傳統的儒生,堅定信奉儒家思想——學而優則仕。儒家思想讓曾國藩知道怎樣去忠君愛國,在道義上會以犯上作亂為恥。在湘軍成立之初,曾國藩就以「儒家思想」和「忠君愛國」之心來維繫戰鬥力和忠誠度。在進攻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更是打出了「捍衛傳統文化與綱常倫理」的旗號。如果曾國藩造反,那他比王莽、吳三桂這類人更加無恥。頃刻之間便能從一個忠君愛國之重臣,變成一個道貌岸然的奸佞小人、亂臣賊子。

但袁世凱截然相反,他不是一個儒生,至少不是一個堅定的儒家信徒。對他而言利益至上,跟著清王朝有利那就繼續效忠,如果自己取而代之獲利更大那就自己上位。同樣是在華利益的代理人,列強並不會介意這個代理人必須是清政府。同樣,於晚清的地方豪強和官僚地主而言,只要維護他們的利益,袁世凱上台也並非不能接受。但曾國藩就不同了,他不僅有反帝傾向、更是在剿滅太平天國之時得到了一個「曾剃頭」名聲,第三方勢力的態度也影響著二人的選擇。

說到第三方勢力,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曾國藩也造反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結局。首先,除清政府之外的太平軍餘部和捻軍會瘋狂報復,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也會插手干涉。在清政府不插手的情況下,曾國藩就已經有這麼多的阻礙勢力了,即便是他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力。不是說曾國藩有50萬大軍嗎?的確,湘軍的兵力在最多時達到了50萬,但剔除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所屬的非嫡系隊伍,能夠供他調遣的其實只有三支,也就是吉字營、霆軍和長江水師。

其中,曾國荃的「吉字營」人數最多時也不到10萬,再加上鮑超「霆軍」的1.8萬人和彭玉麟的長江水師1.2萬人,滿打滿算也不過13萬人。換言之,如果曾國藩造反,唯一能夠確定為他所用的部隊,其實也只有這13萬人而已。至於湘軍內部其他的非嫡系部隊,在他臣服清朝時會聽從他的調遣,可一旦他站在了清政府的對立面,那37萬大軍或許會立刻變成第一支絞殺他的隊伍。在這一點上,袁世凱與他截然相反。北洋六鎮兵馬每鎮1.2萬人,雖然也就7萬出頭的兵力,但有一個算一個都是他的嫡系。

北洋六鎮的兵馬除了袁世凱,誰都指揮不動,即便是朝廷。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士兵根本不搭理陸軍大臣蔭桓,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看出袁世凱的底氣。與曾國藩相比,袁世凱是一個賭徒,賭徒的心理就是讓自己收益最大化。「甲申事變」時,袁世凱果斷率領一千餘人殺進朝鮮王宮暴打日軍,提高了自己在大清政壇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又果斷出賣了光緒皇帝,也由此獲得了慈禧的賞識,為自己攫取到了最大的政治資本。一個連皇帝都能出賣的人,還有什麼封建綱常倫理是他在乎的?

有道是「兵不在多在精」,曾國藩雖在名義上有著50萬兵馬,但對於他個人的忠誠度遠遠不及北洋軍對袁世凱的。此外,封建禮教、綱常倫理等都成了曾國藩的羈絆,即便是他能調動所有的50萬大軍跟自己齊心協力造反,他也不會做出這個選擇。袁世凱為了培養北洋軍不惜血本,北洋軍不僅對他忠心耿耿,更是當時眾多軍隊中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悍的。這種種條件,都是袁世凱敢逼著隆裕太后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的底氣所在,也是他和南方革命黨人在談判桌上周旋的王牌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913f79e4ca1b68443a0031f38202f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