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大盜」孫殿英結局悲慘,其後代如何?兒子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23-09-19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東陵大盜」孫殿英結局悲慘,其後代如何?兒子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早年間,一部名為《東陵大盜》的電視劇讓許多觀眾記憶深刻,該劇講述了民國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的故事。清東陵是清朝入關後,順治帝在河北唐山選定的清朝皇室陵址。順治、康熙二帝先後葬在此處,但雍正帝卻另起爐灶在保定修陵,是為清西陵。清西陵的出現讓清東陵只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等5座皇帝陵。除了皇帝們的陵墓,清東陵內還有其他后妃的陵墓,比如晚清時期的「老佛爺」慈禧太后。但是在1928年,清東陵遭受了大規模的盜墓活動。

這年夏天,剛剛被蔣介石收編並委任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率部駐紮在薊縣馬伸橋,這個不起眼的地名與大名鼎鼎的清東陵只有一山之隔。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里有無數的稀世珍寶,孫殿英也早就對它們垂涎三尺了。7月上旬,孫殿英下令以軍事演習要施放地雷的名義,將守陵人員全部趕走並重兵封鎖了關隘。因為是正規編制的武裝部隊,所以孫殿英打開陵墓的辦法十分簡單粗暴——用炸藥炸,兩座陵墓的被毀程度可想而知。

在事情暴露之後,孫殿英也為自己找了藉口,因為他是明末因抗清而死的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後裔,他這麼做是為了給老祖宗報仇。但孫殿英的言論並沒有讓人信服,特別是他後來的種種舉動:身為蔣介石部下的他於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反蔣,失敗後立刻投奔了東北軍;抗戰爆發後被日軍俘虜,又立馬投靠了汪偽並出任「豫北剿共軍總司令」;日本投降後再次隨蔣介石並積極參加內戰,1947年終於被解放軍俘虜。最後,這個「東陵大盜」病死在了戰犯收留所。

孫殿英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牆頭草,他沒有堅定的立場,所以有這樣的下場也實屬活該。俗話說「父債子償」,孫殿英死後他的後代怎麼樣了呢?孫殿英一生惡貫滿盈,只有唯一的一個兒子,名叫孫天義。孫天義出生於1931年,生母是孫殿英的二太太。雖然是孫殿英的姨太太,但她並不認可丈夫盜墓的行為,因此她也一直努力將兒子往正途上引導。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孫天義本有機會投身行伍以便於日後接手父親的軍隊,但他卻毅然選擇了棄武從文。

孫殿英從小沒讀過什麼書,所以對兒子一心向學也很欣慰,並沒有干預兒子。1952年,孫天義以優異的成績北京輔仁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畢業,1957年進入西安外國語學院工作。在1986年至1998年的十餘年裡,孫天義在該院擔任教授和院長。孫天義治學嚴謹,在40餘年的執教生涯里一絲不苟,他的課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不僅他本人為新中國的翻譯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並且還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外語翻譯人才,是我國翻譯屆舉足輕重的人物,也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尊敬和敬仰。

因為他對翻譯事業的突出貢獻,所以國家在1991年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美國的鮑靈格林州立大學也在1994年,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孫天義一直認為父親有罪過,所以在解放後將家中的文物全部上交國家,因為這些都是當年從陵墓中盜出來的。古話「父債子償」沒有說錯,孫天義熱衷於文物保護,也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減輕父親的罪孽。因為他對文物保護的突出貢獻,他也被任命為黃帝陵基金會的會長,退休後也一直致力於這一事業。

對於這對截然相反的父子,大家怎麼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457426b2eb224c16c0c6d795903fd8b.html